李湘玲 趙雅平
摘? ? 要:以“兩山理論”為基礎的綠色創業教育,要求加強大學生生態價值觀的培養、生態政策感知和綠色創業實踐,完善綠色創業教育的全鏈條,提升大學生綠色創新創業理念。吉首大學綠色創業教育探索體現在完善綠色創業理論、激勵大學生參與各級創新創業大賽、充分開發綠色創業支持力量等。高校綠色創業教育體系須構建完善的大學生綠色創業管理理論體系、綠色創業實踐制度體系和綠色創業物質保障體系。
關鍵詞:“兩山理論”;綠色創業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11-0020-02
我國創業管理教育經歷了創業理論課程學習和創業實戰的多模式融合發展,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兩山理論”指導下的綠色發展戰略是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是激發大學生創造力的有效動能。在此背景下,亟需提高大學生對綠色創業環境的認知,了解綠色產業選擇路徑,提升商業模式設計的能力,增強大學生綠色創業積極性,豐富“兩山理論”的創新內涵。
一、“兩山理論”賦予大學生綠色創業教育新內涵
陳晟杰把綠色創業導向定義為一種企業層面的戰略決策過程,將組織的目標和社會責任緊密結合,實現企業的遠景,推進環保事業,創造競爭優勢[1]。李先江指出綠色創業也是企業參與綠色產品的市場創新[2]。農業龍頭企業綠色創業是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城鄉居民食品供給的重要途徑,不僅關系到農村資源可持續利用,而且涉及我國食品安全[3]。綠色創業整合了商業創業和可持續發展,強調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共同發展。在企業業務流程的各個環節中實現綠色化運營。“兩山理論”進一步深化了在保護生態環境下,加強綠色創業盈利屬性的重要性和實踐性。
大學生綠色創業教育是以生態環境效益為基礎、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市場需求為導向,將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綠色發展理念、創新創業精神及其素質能力的新生代大學生作為目標的一種新型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4]。它是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實質創新。實現大學生創業教育綠色轉型,不僅要進行大學生綠色創業教育頂層設計,還需加強大學生綠色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政策扶持體系和校園綠色文化等建設[5]。
以“兩山理論”為基礎的綠色創業教育,要求加強大學生生態價值觀的培養、生態政策感知、綠色創業實踐等,提升綠色創新創業理念。需要實現三個匹配:創業價值觀和生態發展觀相匹配;生態價值與經濟、社會效益相匹配;生態效益與創業效益相匹配。
二、吉首大學綠色創業教育探索
(一)完善綠色創新創業理論
筆者所在的吉首大學位于武陵山片區腹地,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的始發地。在湘西民族地區的精準扶貧實踐過程中,教師從教學、科研角度收集了大量綠色創新創業的案例,涉及生態農業、旅游業、新能源產業等。從新型經營主體角度,分析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鄉村能人等創業主體的運營管理過程和發展能力建設;從生態產業可持續性角度,分析地區主導產業如茶葉、獼猴桃、碰柑、百合等在創業初期的資金、技術、人力資源瓶頸,并提出可行性建議;從利益相關者的關聯角度,分析了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在創業初期的合作模式和發展,如資產收益扶貧中的利益聯結機制,探索綠色創新創業中的制度改革。教師在調研過程中對湘西州底層創業模式有了深刻認識,并從中總結本地區綠色創業的商業模式,從而進一步完善了綠色創業理論基礎。并協助國家、省級政府部門整理典型性創業案例,對花垣縣十八洞村的精準產業扶貧模式進行深入分析,以探索其可復制性。院系采取團隊模式多次深入多省貧困地區參與扶貧評估工作;開辦了吉首大學“十八洞”鄉村振興學院,不僅促進了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產業化、集體資產收益提升等理論總結,還帶領學員深入基地觀摩,加深對綠色創業實踐的認識。形成了院系和機構齊頭并進的綠色創業理論研究與從精準扶貧角度研究綠色創業實踐案例的組織結構體系。
(二)激勵大學生參與各級創新創業大賽
吉首大學以各級創新創業大賽為契機,不斷整合學校內外各項資源,為大學生提供綠色創新創業平臺,如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調研、科技創新中心孵化、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等活動。從2015年參加“挑戰杯”的項目《湖南小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棲爬行動物及鳥類圖鑒》《基于智能無線傳感網絡的LED路燈控制系統》到2016年的“創青春”創業大賽和“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如《e家生態農業定制服務公司》等均緊密圍繞綠色創業的主題開展。實現了從技術開發到生產服務的全產業鏈整合模式在大學校園的融合。
(三)充分開發綠色創業支持力量
通過開發校友資源、大型企業、公益事業單位資源,積極尋求合作機會,提升大學生綠色創業資源的可獲得性。第一,在生產實習或者見習階段,引領大學生深入生產、市場、物流等部門實踐,提升綠色創業基礎業務能力。第二,通過建立多專業、多行業創新創業實踐基地,與企事業單位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加強大學生專業技能知識應用、溝通交流能力。第三,幫助大學生綠色自主創業獲得各類資源支持。如:與所在地政府合作,在辦公場地支持、政策支持、稅收減免上獲得對在校大學生綠色創業的進一步支持。并與校友企業、大型企業加強合作,助力大學生獲取綠色創業資金。
三、高校綠色創業教育體系構建
在高校綠色創業教學和實踐的過程中,存在有針對性的綠色創業管理教材和案例缺乏、綠色創業實踐制度不完善、綠色創業保障體系須重視等問題。現階段可以從以下方面來探索。
(一)構建完善的大學生綠色創業管理理論體系
針對現階段綠色創業管理教材的缺乏,不斷補充和完善大學生綠色創業管理的教材,充實其中的理論體系,如商業模式內容、環境分析模塊、創意構建模塊等重要內容。分行業、地區、創業者類型等組織編寫綠色創業案例來啟發大學生的綠色創業創意來源。
(二)構建大學生綠色創業實踐制度體系
與大學生參與考研、公務員的考試熱潮相比,大學生創業的參與度不高,比例較低,可以采取給予參與創業競賽、創業實踐的大學生相應的學分支持。對于有相應成果的綠色創業團隊給予實質性的獎勵如資金、場地等,從制度上給予支持,以激勵大學生參與綠色創業的積極性。對于校外實踐指導教師也相應地給予物質激勵或者聘請為校內導師,以補充綠色創業的教師力量。將各種常規化的綠色創業比賽、創業實習制度化,從不同的管理層級、激勵多元化的角度建立綠色創業實踐制度體系。
(三)提升大學生綠色創業保障體系
對于大學生在綠色創業過程中需要的設備設施、儀器、材料、資料等給予支持,在實踐基地的選擇上要充分考慮到綠色創業的典型性,鼓勵將其納入其中。大學生綠色創業保障體系不僅包括物質保障體系,還需要提升大學生知曉、獲取新技術的能力。組織有綠色創業熱情和能力的大學生到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參觀綠色產業相關項目,既擴大大學生專業和市場眼界,又有利于引進先進的綠色產業技術,觀摩先進的產業發展模式,促進本地區發展。
四、吉首大學綠色創業教育發展對策
(一)增加綠色發展政策分析課程內容
將涉及綠色創業的政策內容,如中央一號文件、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等相關重要產業政策融入創業課程教學,以提高大學生的創業政策敏感性,提升開發創業機會的能力。綠色發展政策還包括地區對特定產業的綠色推動,如大健康產業、全域旅游產業、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業等區域著重發展的產業。也可融入湘西州承接產業轉移大戰略的多角度分析,增強大學生對區域內各大產業園的產業承接、整體規劃、營商環境的深入了解。
(二)加強綠色創業信息化教學力度
綠色創業信息化教學深化體現在課件內容的改革,進一步探索商業、資源、技術等多學科融合;關注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利用綠色創新創業案例的多樣化互動來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加強信息化教學中的學生參與環節,與線下調研、團隊合作融合。
(三)適當增加創業實踐課時
增加實踐課時,不僅能提升大學生對綠色創業的認識,還可深入了解當地政策和產業發展,有利于培養本土人才。以綠色產業實地調研和基地實習等形式促進學生獲得農業種植和加工知識,同管理人員進行深入溝通。
(四)擴展技術類課程學習
促進經管類專業大學生接觸技術領域知識學習,如以經濟的生態化、循環化、低碳化為主要內容的新興綠色產業相關技術。技術領域知識的學習不僅需要大學生提升自學能力,還需要組織專業教師進行指導,同時也有利于與其他專業學生溝通交流,組成團隊。
(五)推進綠色創業的校內、校外協同創新機制
進一步加強校內協同,創辦創業專業或者創業學院,上升到人才培養戰略高度。校外協同主要側重于加強高校與高校之間、高校與企業之間、高校與地方政府之間以及高校與校友之間的協同育人新機制。校外協同可以進一步將校外的優質資源如資金、人才、基地納入培育系統,豐富教學資源和實踐場所。
五、結論
大學生綠色創業教育是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實質創新。在綠色創業理論教學和實踐中需要實現創業價值觀和生態發展觀相匹配,生態價值與經濟、社會效益相匹配,生態效益與創業效益相匹配。現階段要緊緊圍繞:增加綠色發展政策分析課程內容,加強綠色創業信息化教學力度,適當增加創業實踐課時,擴展技術類課程學習,推進綠色創業的校內、校外協同創新機制來開展。
參考文獻:
[1]陳晟杰.綠色創業導向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基于環保企業的實證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
[2]李先江.服務業綠色創業導向、低碳創新和組織績效間關系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2(8).
[3]朱紅根.農業龍頭企業綠色創業與企業績效——基于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與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8(10).
[4]韋聯桂.大學生綠色創新創業教育實踐體系建構及其保障機制——以廣西財經學院為例[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7(7).
[5]段煉.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綠色轉型和實現路徑[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