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東橋中心小學 夏云蘭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小學生來說,只有碰到他們十分感興趣的事物時,才會深入學習和研究。因此,要提高課堂效率,應當不斷想辦法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及合作學習的自主性,在有效的時間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進而有利于達成高效課堂。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合理且趣味性的課前導入是創建高效課堂的重要前提。在課前進行趣味性的導入,不僅可以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為新課做好充足的知識準備和心理準備。導入的方法很多,可在復習舊知的基礎上引入新課,也可以通過一段視頻、一個故事或者一個與新課內容有關聯的小游戲等導入新課。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一課時,一位老師是這樣導入的:老師和全班同學一起玩“剪刀、石頭、布”的游戲,班級同學出現了三種情況:贏老師的、輸給老師的以及和老師打成平手的。兩輪游戲下來,學生一起玩得津津有味,課堂氣氛也非常熱烈。接著老師讓學生猜測:如果再玩一次,結果會怎樣?讓學生通過游戲感知輸贏是不確定的,引出課題—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而另一位老師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平移和旋轉》一課時是這樣導入的:先給學生播放了一段游樂場的小視頻,有青蛙跳、小火車、旋轉木馬、摩天輪等學生常見且喜歡的游戲項目,并告訴學生:今天的課就從游樂場出發。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游樂場對他們的吸引力是很大的,通過這個小視頻不僅能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今天的課充滿好奇與期待,而且這些熟悉的場景能幫助學生快速理解平移和旋轉這兩種運動,使課堂更為豐富、有趣、高效。
高效課堂需要這些新穎巧妙的課前導入,因為它們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肯學,也能讓他們在快樂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做好對新課學習的知識儲備,以良好的學習狀態快速進入新知的學習中,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教學內容,靈活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通過實踐表明,知識與生活的有機結合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求知欲是非常強烈的,合理增加疑問設置,更能激起學生對新知學習的渴望,牢牢抓住他們的注意力。在一步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探索,加深了學習的深度,培養了積極動腦的習慣,從而促進高效課堂的達成。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乘法的認識》這一課時,徐斌老師將整節課設置成一個動物王國的情境。這個情境符合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熟悉的情境中學習新知,既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也緩解了學生對乘法這種新運算學習的緊張氛圍。徐老師在完成乘法的來源、乘法的本質的講解后提問:“乘法是怎么來的?”將簡單的乘法學習上升到理性思考。這個問題對于二年級的大部分學生來說并不簡單,這時,徐老師一聲不響,就看看黑板,再看看學生,不急著講解,而是耐心等待學生主動思考,不一會兒,有個別學生通過黑板上的板書已有所發現,舉手道:“乘法是由加法得來的!”徐老師馬上追問:“是根據怎樣的加法得來的?”由此攻克了這個難點。到這里,徐老師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繼續追問:“如果用乘法的眼睛來看生活,生活中哪里還有乘法?”學生舉了很多生活中的乘法例子,不僅鞏固和加深了對乘法的理解和應用,而且也讓課堂更有趣味性,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將小組探究、動手實踐引入小學課堂教學中,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意識、探究能力,還能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通過自己動手實踐所獲得的知識往往能記憶更久,理解也更透。
例如,教學小學勞動與技術“溫度計讀法”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動手測量,接著由四個實驗小組長統計每位學生的測量結果,再讓學生比較自己和同桌的測量值,然后逐次比較實驗小組、自然小組之間的測量結果。在實驗中,要允許學生之間有不同的測量值,教師的職責是控制節奏,從各個不同的測量值中,引導學生按照正確的方法來判斷數據的真偽,掌握數值讀取的基本方法,幫助學生分析不同的測量結果各不相同的原因,評出同桌間、小組之間的最佳結果。最后再歸納溫度測量的正確方法和應注意的事項。這樣教學,學生面對的不再是純粹的灌輸,而是有自己的直接參與,學生的讀法被指出錯誤后,自然強化了記憶,為在以后的實驗中正確地處理數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小組探究合作的模式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以群體的智力為資源,在互動分享中讓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獲,從而讓課堂真正達到高效。
根據學科特點,選擇合適的多媒體呈現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內化,也能使課堂變得更生動有趣。在語文學科中,一些優美的圖片或一些氣勢磅礴的動畫,甚至AR技術等能幫助學生理解作者描寫的語句,進而得到更多學習的深切感受。在數學學科中,一些圖形的變化能直觀地讓學生看到變與不變,較快地找出共同點與區別,從而較好地掌握重點、攻克難點。在美術學科中,介紹畫家的藝術事跡時,教師可把網絡上有關的視頻、圖片資料等提取制作成微課視頻,在視頻的最后配上幾道練習題,強化學生的記憶。合理的多媒體運用,有利于教師更好地處理“形象與抽象”的問題,幫助學生克服難點,多樣的教學方法也讓課堂有趣而高效。
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放入實踐中加以運用,可以幫助學生查漏補缺,有效反思。在設計練習作業時,可依據學生實際,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可為學生訂制合適的分層作業,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主動、全面的發展。教師可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先將學生分層,比如:學有余力的學生、中等以上的學生和暫差生或學困生。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比如,在學習完《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這一課后,對暫困生或學困生布置重點練習:“87×12+13×12、25×(30+4)、304×22”,讓他們能夠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對中等以上的學生,可布置如“99×99+99、35×98”等習題,讓學生能靈活運用乘法分配律及其變式進行簡便計算。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布置“360×52+480×36、999×8+111×28”這種類型的習題,它需要學生先把算式轉化成能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的算式,然后再進行簡便計算,需要更高的思維要求。當然,在不同的學科、不同內容下,需要教師用自己的智慧設計出適合自己班級實際情況的練習,讓學生會學,更能樂學。
分層作業的設計遵循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幫助學生樹立自信的同時,不斷激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讓所有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個性訂制,少做重復無用練習,讓課堂更高效。
綜上,趣味性的教學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肯學、想學、會學,在快樂中學習新知,在思考中得到提升,在合作探索中學有所獲,在分層作業中人人得到發展,讓課堂變得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