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對全國卷非選擇題進行分析,總結非選擇題的出題特點,并根據學生答題情況著重分析了失分的原因,提出了有效的復習策略,以幫助學生提高成績,提升生物學素養。
關鍵詞:全國卷;非選擇題;特點;失分原因;復習策略
一、 非選擇題出題特點
主干知識綜合性增強。如30題考查以農業生產為背景的相關問題,涉及光合作用、光能利用率、植物吸收無機鹽和水分、作物之間的關系及與實踐的聯系,從多角度多方面想辦法提高產量,綜合性較強,對農業生產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邏輯推理與信息加工等能力成為選拔的重點。如31題學生要根據題干中提供的信息葡萄糖含量、進食量、體重等變化來推測腎小管滲透壓、排尿量的變化、體重下降的原因,必須綜合所有癥狀建立知識間的聯系,進行合理推理。
試題背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30、31、32題的出題背景是農業生產、育種及糖尿病,都是與生產實踐、日常生活聯系緊密的話題,也是人們非常關心的話題,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并且旨在解決實際問題,體現了學以致用的思想。
大概念、科學思維的考查形式多樣。如29題以表格的形式綜合考查了真核細胞內幾種重要生物膜及結構的成分與功能,切實體現了生命觀念中的結構與功能觀;突出考查了大概念——細胞是生物體結構與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32題中既要獲得新性狀,又要保持性狀能穩定遺傳,體現了遺傳與變異觀;突出考查了大概念——遺傳信息控制生物性狀,并代代相傳;對誘變獲得的新性狀不能穩定遺傳進行原因分析,考查了學生的科學思維。
結合學生平常的復習情況、學習習慣及得分情況,分析得出學生失誤率較高的題型有理由(原因)類的敘述問題;遺傳類題目的分析。
(一)理由(原因)類的敘述性題目
學生失誤率較高可能與這些因素有關:學生每次做類似習題時受挫感較強,無從下手,自然選擇逃避,直接看答案是如何表述,抄上了事,沒有認真分析應該從哪個角度去分析、思考或總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無法把自己知道的內容和題目建立聯系,知識間存在空檔或漏洞,不能完整準確表述自己的意思。
按照題目的先后順序,學生在做到非選擇題時已經有了一定的焦慮感和疲憊感,想盡快完成作業,認真程度有所下降;遇到敘述題時,難度增大,畏難情緒出現,頭腦不清晰,思維短路,方法上出現漏洞,準確率下降。
老師在復習這類題型時,專項訓練不夠,通常是采用隨時遇到隨時解決的辦法。課堂上,學生書寫的機會較少,課下學生書寫的認真程度不夠,往往使學生忽視掉這部分問題。
(二)遺傳類題目的分析
談虎色變的心態。從初次學習遺傳變異的內容學生就可感受到它的難度,以至于每次提到或看到遺傳題目時,不管這道題的具體考查內容、真實難度是什么,都會想當然地認為這道題很難,高考題也絕對不會簡單。抱著這樣一種心態去做題,再簡單的也做不出來了。復習時,有的學生干脆不做,整個題都放棄,把時間用在了其他題目上,讓自己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練習的機會。高考時不看題目直接跳過,先做其他題,有時間再回頭做,事實上,回頭已經沒有時間了,題目中有些基礎空也沒有得上分。
知識間聯系不緊密。頭腦中沒有形成知識網,遇到題目時對關鍵詞不敏感,無法將關鍵詞建立聯系,對知識不熟悉,記憶、理解有誤,不能快速準確調集相關知識,導致思路出現偏差。基因型、表現型判斷、書寫有誤,思考不全面,影響后續內容的分析和判斷,整道題全軍覆沒。
歸納整理不到位。學生在面對習題時都會把重心放在如何做出、做對這道題,卻很少反思我為什么不會,哪個知識點欠缺,哪個環節分析錯誤,此題重點要考查什么,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在下次又遇到相同問題時仍然沒有解題策略、思路,仍然會出現不會做、做不對的現象。
二、 復習及解題策略
(一)復習策略
知識網絡隨時建。復習課上教師要盡可能多地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網絡,尤其是主干知識,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加強知識間的聯系,尋找聯系點。
思路方法教大家。講解習題時高度重視語言敘述性題目,課上給出學生時間獨立寫出自己的答案。展示、分析學生的答案中存在的漏洞,督促學生改進和反思。學生在完成作業時提醒學生可以適當調整做題順序,先做非選擇題,再做選擇題,保證學生在精力旺盛時仔細思考。
改變心態抓基礎。遇到遺傳題時調整心態,它只是紙老虎,一點都不可怕。1道大題中前兩問一般是較基礎的填空,為后面的小題提供一定的條件或思考方向,學生認真審題、思考,拿下不成問題。當學生開始進入遺傳題后,慢慢地思路就會打開,不知不覺后面的問題也會解決了。
重在歸納總結上。同類型的題做完兩三道就進行一次總結,考查的知識點主要是什么,以什么形式考查,還可以怎樣變形,拓展思維,舉一反三。
專題復習及時雨。實驗設計類題目在很多章節中都會出現,這個專題的復習應該放在復習初。在隨后的復習過程中再不斷鞏固和加強。這樣,見多識廣,方法積累到一定程度和數量,遇到新題才會從容面對,才會按部就班的思考,組織好語言寫出規范答案。
理論實踐相結合。復習時既要注重基礎,又要高瞻遠矚,不能讀死書,死讀書,要開闊視野,關心時事,關注民生,用知識武裝頭腦,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現作為中國公民的社會責任感。
(二)解題策略
1. 理由(原因)類的敘述型題目的解題策略
此類題目通過以下幾個步驟來完成:①閱讀題目,分析題目中的關鍵詞;②明確考點,確定答題思路和方向;③建立聯系,寫出答案中的關鍵詞;④連詞成句。
例1 (2016年全國1卷,29)將一個某種噬菌體DNA分子的兩條鏈用32P進行標記,并使其感染大腸桿菌,在不含有32P的培養基中培養一段時間。若得到的所有噬菌體雙鏈DNA分子都裝配成噬菌體(n個)并釋放,則其中含有32P的噬菌體所占比例為2/n,原因是??? 。
分析:
①題目中的關鍵詞:噬菌體DNA用32P標記、培養基中無32P,子代噬菌體含32P比例為2/n。②答題方向:DNA的復制;③建立聯系:32P——DNA復制方式——復制特點——比例,答案中的關鍵詞:含32P的DNA、半保留復制、32P的去向;④連詞成句:一個含有32P標記的雙鏈DNA分子經半保留復制后,標記的兩條單鏈只能分配到兩個噬菌體的雙鏈DNA分子,因此在得到的n個噬菌體中只有兩個帶有標記。
2. 遺傳類題目的解題策略
指導學生繪制知識網絡,一類是基礎知識點間的聯系,一類是對考查重點內容的總結,讓學生在腦海中有一個整體的認知,便于隨時提取相應知識。
此類題目通過以下步驟來完成:①閱讀題目,分析題目中的關鍵詞;②根據已知條件判斷顯隱性關系(題目中明確給出請忽略);③寫出題目中已知個體的基因型、表現型;④結合問題進行逆推,得出結果。
例2 (2019全國卷2,32)某種甘藍的葉色有綠色和紫色。已知葉色受兩對獨立遺傳的基因A/a和B/b控制,只含隱性基因的個體表現隱性性狀,其他基因型的個體均表現顯性性狀。某小組用綠葉甘藍和紫葉甘藍進行了一系列實驗。
實驗①:讓綠葉甘藍(甲)的植株進行自交,子代都是綠葉
實驗②:讓甲植株與紫葉甘藍(乙)植株進行雜交,子代個體中綠葉∶紫葉=1∶3
回答下列問題。
(1)甘藍葉色中隱性性狀是??? ,實驗①中甲植株的基因型為??? 。(2)實驗②中乙植株的基因型為??? ,子代中有??? 種基因型。(3)用另一紫葉甘藍(丙)植株與甲植株雜交,若雜交子代中紫葉和綠葉的分離比為1∶1,則丙植株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 ;若雜交子代均為紫葉,則丙植株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 ;若雜交子代均為紫葉,且讓該子代自交,自交子代中紫葉與綠葉的分離比為15∶1,則丙植株的基因型為??? 。
分析:
①題目中的關鍵詞:兩對、獨立遺傳、只、其他;②判斷顯隱性:根據實驗1,綠甘藍自交后代都是綠色,綠色為隱形。如果綠色為顯性,綠甘藍為顯性雜合子時后代會發生性狀分離,與題意不符。根據實驗2,甲乙雜交,后代綠葉數量少,判斷綠色為隱性。綜合判斷,綠色為隱性,紫色為顯性。③已知個體基因型、表現型:只含隱性基因的個體:aabb,其他個體:含A和B、只含A、只含B的基因型共8種,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都是顯性個體。④逆推:實驗2:甲(aabb)×乙→綠、紫,比例為1∶3。1∶3是測交結果1∶1∶1∶1=(1∶1)(1∶1)的變形,判斷紫色基因型為3種,表現型為1種,進一步推知乙為AaBb。
(3)中紫(丙)×甲(aabb)→紫、綠,比例為1∶1。1∶1為1對等位基因的測交結果,但此題中涉及兩對等位基因,則必有一對為隱性純合子,有兩種可能,aaBb或Aabb,代入遺傳圖解中,均符合題意,則紫(丙)有兩種基因型。
(3)中紫(丙)×甲(aabb)→紫。說明子代不會出現aabb,丙中a、b不能同時存在,丙的基因型有8種,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除去ab共存的基因型還剩余5種,AABB、AAbb、aaBB、AaBB、AABb,代入遺傳圖解,均符合題意。則紫(丙)有5種基因型。
(3)中根據該子代自交后代中紫:綠=15∶1。15∶1是9∶3∶3∶1的變形,則該子代基因型為AaBb,此題變為:紫(丙)×甲(aabb)→紫(AaBb)。推知,丙為AABB。
綜上所述,高考考查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生物核心素養,選拔的更是有思想、有方法、有毅力、有信心的人,希望所有學生都能把握一切練習的機會,重視歸納,主動思考,定能取得優異成績!
參考文獻:
[1]劉恩山,曹保義.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楊李硯,中教高級,山西省臨汾市,山西省臨汾市山西師大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