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聰蓉
摘要:種種實踐證明STEM教育思想對學生創新能力、綜合學習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大有裨益,要想真的實現科學教育“從娃娃抓起”,真的將構建高效課堂的目標落到實處,各教師就必須能夠正確認識并合理利用這一新型模式。其中,STEM中的S即Science (科學),其要求學生能夠利用科學知識了解自然界的發展規律;T即Technology(技術),其要求學生能夠應用科學技術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M即Mathematics(數學),其要求學生能夠具備在解決數學問題時所必須的科學思維;E即 Engineering (工程),其要求學生可以擁有利用所學內容進行工程技術開發與設計的興趣。為將STEM這一新型教學思想運用到課堂之中,為小學科學的實際教學賦予新的生機與活力,各教師就應該結合教學實情與學生發展通過小學科學與各學科融合、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優化等多種方法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STEM教育思想? 小學科學? 高效課堂? 教學策略
一、STEM思想下小學科學與各學科的融合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常常不會注意學科的融合,在開展小學科學課的教學活動時,其也常常只會關注于本學科的內容,而這就很容易讓學生的各科學習脫節,因此,在高效課堂構建的要求下,各教師就應該努力探索通過學科融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鍛煉學生能力的可行方法。
(1)用學科融合實現學生綜合成長。當今的社會是一個極度開放、包容的社會,這種開放并不單單是國與國之間的接納,其更應該是人與人、知識與知識之間的接納,縱觀當今國際環境,各行各業中的溝通壁壘已經被打破,在這一環境的帶動下,各教師在教學時也應該主動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實現學生各科學習的“你中有我”【1】。
如在“做框架”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前設計里擬在本課中帶領學生制作出一個固定的正方形框架,但是在制作中其發現很多學生制作完成的正方形框架中存在著像“制作好的框架用手一推就會晃動”等問題,這時,教師就可以根據STEM教育理念,引入數學教學資源,借助學生數學學習中提及的三角形知識,先與學生一同回顧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一特點,然后思考借助三角形的這一特點加固正方形框架的方法。在學生制作完成以后,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出探究課題“三角形為什么會具有穩定性”,并要求學生結合所做框架及其知識經驗進行科學小實驗,在小實驗中學生就能更直觀的認識到三角形的性質特點。在這樣的教學方式里,數學知識運用到了科學課堂之中,為學生的科學學習提供了思想助力,科學實驗又對數學知識做出了更詳細的解釋,實現了學生的知識鞏固,于是,學生就能更好地在此類課堂的學習里收獲小學各學科的綜合能力養成,而這也就正是高效課堂對小學科學教學的最終要求。
(2)用學科融合提高學生科學成長。當然,所謂學科融合并不單單是簡單的跨學科教育,從教育訴求及課堂目標的角度來看,學科融合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引入多種學科資源的方法,幫助學生有效解決此學科的學習問題,以此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培養學生學習思維的同時,實現教學要培養“全面人”的要求【2】。在STEM教育思想之下,教師就應該將主導學科(小學科學)作為學生認知的首要對象,以其它各類學科作為學生認知學習的有效方法,以此實現學生對主導學科中內容的深度、全面理解。
如在“光的反射”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將教學目光聚焦到“鏡面反射與漫反射”這兩個科學概念及“人眼成像主要是來源于漫反射”這一個認識之上,通過小學科學與數學知識的融合,實現學生的綜合成長:①進行鐳射光打靶游戲,思考“如何才能在鐳射筆不對準靶心的情況下,讓紅外線打中靶心?”這一問題,并引導學生小組借助平面鏡進行打靶改造,根據改造結果分析鏡面反射概念;②繼續借助鐳射筆,通過用鐳射光照射白紙的方法,分析“在白紙上是否會出現反射”這一問題,感知漫反射概念;③綜合對比鐳射光在平面鏡與白紙上的不同表現形成,分析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不同,以此逐步完善學生對光的反射方面的認識;④引入數學資源,借助學生先前的兩個小實踐操作及人眼成像的圖例,用導圖模型為學生講解其中蘊含的反射角等數學知識。在這樣的模式下,學生會在科學的引導下,一步步認識知識的本質,體會其中的數學原理,繼而就能養成探索、實踐、總結的科學品質,其不僅能更好達成高效課堂的構建目標,而且能為學生的未來數學學習打下良好鋪墊。
二、STEM思想下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優化
(1)引入生活知識。在以高效課堂構建為目標的STEM教育理念之下,教師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能夠讓學生從課堂中跳出來,用課堂中所學的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各類問題,也就是說教師的教學應該面向學生的更好生活,基于這一目標,教師就可以通過逆向設計的方法,以生活中的科學為契機,講述生活中潛藏的科學知識。
(2)引入創客教育。在創客精神與教育的碰撞之后即產生一種名為“創客教育”的新型教學模式,這一模式改變了以往死板生硬的教學狀況,其以課堂學習為載體,將科學、物理、數學、藝術等各種學科知識融為一體,把學生的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發展作為主要目標,為學生提供出更為自由、更為開放的學習環境,實現了學生創意與現實的結合【3】。在STEM理念之下,教師在教學小學科學時也可以將其與創客教育結合起來,通過學生的自由創造,實現高效小學科學課堂的構建目標。
在一節優秀的STEM課堂中,學生應該可以與科學家一般進行知識的思考,與工程師一樣進行問題的解決,在新教育時代下,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各種新型教學技術與教學模式橫空而出,不論教師選擇哪一種教學方法,其選用都應該以學生的學習成長為主要目標,因此,各教師就應該結合教學目標、STEM要求與學生需求,尋找能夠更好打造高效小學科學課堂的策略。
參考文獻:
(1)薛夢.小學科學STEM教學策略探微[J].江西教育,2019,000(006):73-73,74.
(2)楊小云.淺談小學科學STEM教學策略[J]. 當代家庭教育,2019,000(006):P.133-133.
(3)王寶才.基于STEM思想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融合運用[J].讀天下(綜合),2020(11):0167-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