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紅麗 劉前進 安娟 耿繼彪 董彬 梁仁君



摘 ?要:地理學是影響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基礎性學科之一,與“一帶一路”倡議、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理念、“污染防治攻堅戰”等密切相關。為此文章以高校地理學基礎課程地理科學導論為例,結合本課程的特點,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提出“五位一體”的課程思政建設方法,即“培養目標確立-思政元素挖掘-思政素材匹配-教學環節設計-教學評價及反思”。并基于該建設方法,進行了該課程思政教學的改革探索,并構建了思政體系,以期實現思政元素與地理科學導論專業知識的有機融合,形成課程專業知識與思政建設的協同效應。
關鍵詞:地理科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課程目標達成度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34-0112-05
Abstract: Geography is one of the basic disciplines that affect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which has closed relationship with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green development, "pollution control battle". Therefore, we selected "Geographical Science Introduction" as an example in this paper to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urse, and construct "Five-in-O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method, which included "Course objectives establishmen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establishmen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terial matching-Instructional design-Teaching evaluation and reflection". Based on this method, we explored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is course, and construct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form the synergy between curriculum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Keywords: geographical scie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achievement degree of course objectives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之后2020年教育部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必須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其中,必須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為此,開展高校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是現階段高校教育改革的重點任務所在。
課程思政不是一門或者一類特定的課程,而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是一種教學思維方式,是在不改變專業課程本來屬性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課程的德育功能,運用德育的學科思維,提煉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將其轉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化、生動化的有效教學載體,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學習中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目前,高校各門課程都在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探索[1-3]。其中,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時空規律的科學,由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與人類圈所構成的統一整體,是由各種自然現象、人文現象組合在一起的復雜體系[4]。地理學是影響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基礎性學科之一,與“一帶一路”倡議、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理念、“污染防治攻堅戰”“藍天保衛戰”、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有密切聯系[5]。因此對地理類人才不僅要求其有過硬的專業素質,同時也要求其有很強的德育素質。為了提高地理類專業畢業學生的德育素質,對地理類專業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思政教育非常重要。為此本文以地理學基礎課程地理科學導論為例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
一、課程思政體系建立
地理科學導論是高校地理科學專業學生必修先導性基礎課程,此課程有助于大一新生入學之后對地理學的全貌、地理學的基本理論有個總體了解。本課程側重于“引導”和“導入”,著重于深入地理科學研究之前的知識性和思想性的準備工作,即著重分析或梳理有關地理科學自身的若干問題,以更加自覺地學習各部門地理知識,有意識地結合自己的興趣選擇未來自身的發展方向,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6]。可見,地理科學導論作為地理學科學專業學生的先導課程,有效探索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是培養具備地理科學核心素養和良好的人文素養的地理人才的第一課。為此依據本課程的特點,探索了地理科學導論課程思政“五位一體”的建設方法(圖1),即“培養目標確立-思政元素挖掘-思政素材匹配-教學環節設計-教學評價及反思”,此5個環節環環相扣,形成閉環。
(一)培養目標確立
依據人才培養目標,結合本課程特點,制定課程目標。依據臨沂大學地理科學專業本科人才(070501)(2021版)培養方案,地理科學導論課程支撐畢業3.5(地理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地理的地位和作用)、畢業要求4.5(掌握其他地理學科的基礎知識、實驗技能和發展概況)及畢業要求7.1(地理學科育人價值,能夠讓中學生了解地理的發展過程、科學家的獻身精神,學習嚴謹的科學態度)。
為此課程設定4個課程目標,分別為:課程目標1:了解地理科學的學科地位以及地理科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理解地理科學對當今社會生活的重要作用;課程目標2:掌握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及學科性質、方法論、科學實踐意義等,為地理專業的后續學習打下基礎,并指導后續專業學習;課程目標3:把握地理科學的發展脈絡、學科前沿,用最新知識武裝頭腦,培養環境和空間兩個視角觀察人地關系的地理思維能力,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環境觀和發展觀;課程目標4:在學習中有一定的創新意識,表現出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成效;能夠對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必要性有正確的認識,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在此課程目標設定過程中充分融入課程思政目標。
(二)思政元素挖掘
深入剖析課程每個章節的知識點,挖掘其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建立課程思政元素庫,地理科學導論課程部分課程思政元素如表1所示。
(三)思政素材匹配
課程思政元素在課程中不是被動的注入、移植,更非填鴨式的宣傳教育,而是要做到潤物細無聲,為此選擇合適的思政素材顯得尤為重要,這一素材既要和知識點相對應又要體現思政目標。由此可見,思政素材應從知識點與社會實踐的結合中去尋找,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本課程秉承以上原則,針對章節內容和思政目標,選取思政素材,如表1所示。
(四)教學環節設計
以思政素材為牽引,與專業知識有機結合,有效運用多媒體、課堂互動討論等教學手段,形成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有機融合的教學模式。下面以“垂直帶性”為例進行闡述:
專業知識點:掌握垂直帶性的形成機制;掌握氣候、自然生態系統及人類生物學特征的垂直帶性;理解垂直帶性對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影響。思政素材:詩詞“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思政目標:愛國情懷。
講授過程:展示4月份山上山下自然景色對比圖,給出詩詞“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讓學生初步了解垂直帶性并引入垂直帶性的概念;針對“是否爬過泰山及其感受”為主題進行討論,引導學生明確垂直帶性的溫度差異,在此基礎上進行總結并闡明垂直帶性的形成機制;結合我國喜馬拉雅山、泰山、廬山、長白山等典型山脈的氣候、植被、降水等垂直帶性,闡述氣候及自然生態系統的垂直帶性,并分析上述典型山脈垂直帶性的差異,明確我國幅員遼闊,類型多樣,增強愛國情懷;以高原反應為切入點,明確人類生物學特征的垂直帶性;以具體實例講解垂直帶性對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影響。總結并布置課后探究:“你所去過的最高山?并說出它的垂直帶性特征”,從而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并將課堂中的知識點和實際生活相聯系,從而增強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五)教學評價與反思
改進教學評價手段,將思政內容考核通過多元化手段進行評價,并對考核結果進行剖析解讀,將課程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形成反饋機制。為此本課程依據課程特點,優化學生學習評價采用過程性評價體系,加強過程性評價,并注重考核過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為此本課程成績構成包括平時成績、期末考試成績兩部分成績。計算公式:學業成績=期末成績×50%+平時成績×50%。
其中,(1)期末考試成績(占50%):采用開卷考試,主要考核學生對地理科學導論這門課程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增加學生對地理科學學科地位、作用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的掌握,使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有系統的把握,為以后地理學相關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在考題設計時融入生態文明、文化自信、新冠肺炎疫情、嫦娥五號等的相關思政元素。(2)平時成績(占50%):由考勤成績、筆記成績和作業成績三部分構成,具體計算公式為:平時成績=[考勤成績×10%+(作業1成績×40%+作業2成績×30%+作業3成績×30%)×90%]×80%+筆記成績×20%;平時作業3次,包括主觀論述題和客觀簡答題,主要考核學生對平時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及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根據學生作業內容的正確性、完成認真度及規范性給出評定成績;筆記成績:重點檢查學生平時聽課和記錄狀況。
2020級地理科學專業課程目標達成度經過計算發現,課程目標1、2、3、4的達成度分別高達0.7260、0.8309、0.8771和0.8433(表2),表明學生對地理科學導論課程專業知識點到思政元素的掌握情況較好。與此同時,還要分析本課程存在的不足,并對下一步的各個環節進行調整。
二、結束語
基于地理學課程的特點,運用課程思政“五位一體”的建設方法,從培養目標的確立,到思政元素挖掘,在從眾多思政素材中選取與專業知識點契合的思政素材,再將思政素材巧妙的融入到教學環節,最后對專業知識點和思政目標進行評價,并指導改進后續教學工作。形成了即“培養目標確立-思政元素挖掘-思政素材匹配-教學環節設計-教學評價及反思”的課程思政建設體系,以期實現思政元素與地理科學導論專業知識的有機融合,形成課程專業知識與思政建設的協同效應。
參考文獻:
[1]王虎,張學峰,鄧增安,等.海洋地質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0(26):118-121
[2]張俊霞,李宏勇.高校政治學課程的思政價值內涵與實現路徑研究——以《政治學概論》課程改革為例[J].高教學刊,2020(30):77-79.
[3]時金娜,郝贠洪,李元晨.工科專業課程思政融入模式實踐研究——以土木工程防災減災概論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2019(20):99-100+104.
[4]鄭度,陳述彭.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前沿領域[J].地球科學進展,2001,16(5):599-606.
[5]李權國,張弢,文力,等.高校地理科學專業“課程思政”與德育價值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20(1):54-56.
[6]宋紅麗,梁仁君,郁萬妮,等.基于OBE的高校地理課程教學改革及應用實例[J].高教學刊,2020(28):135-13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