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愛華 張弛


摘 ?要: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人生教育是立德樹人的實踐路徑,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順應了時代要求,具有本源優勢。文章提出的建設思路包括:基于人生教育的系統性,完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夯實課程教學;基于人生教育的有效性,深入挖掘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程思政”元素;基于人生教育的實踐性,落實“教、學、做”一體化,強化“課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基于人生教育的評價功能,建立突出“思政”育人目標的考核體系。
關鍵詞:人生教育;大數據與會計;課程思政;思路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34-0184-05
Abstract: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mphasized that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central link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should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ife education is a practical way to cultivate morality and cultivate people.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in big data and accounting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nforms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nd has its original advantages. The construction ideas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include: based on the systematicness of life education, to perfect the course system of big data and accounting major and strengthen the course teaching; based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life education, to deeply explore the elements of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of big data and accounting major; based on the practicality of life educ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should be implemented to strengthen the effect of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education;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function of life education, an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highlight the goal of "thought and politics" education.
Keywords: life education; big data and accounting;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train of thought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十九大報告提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1]。近十年來,教育領域通過“課程思政”建設來協同提高立德樹人的工作成效,在解決思想政治工作理論與現實脫節,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切入點過高、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夠、針對性不強等問題方面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
所謂“課程思政”,是指高校在專門的“思政課程”之外的專業課和綜合素養課的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2],即“課程承載思政”與“思政寓于課程”[3]。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程思政”就是要在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和各人才培養環節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加強學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質、紀律觀念和創新精神教育。本文從人生教育的視野探索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問題。
一、人生教育是立德樹人的實踐路徑
人生教育是關于人生的目的、意義、理想、道路、態度,關于尊重生命、認識生命、評價生命的教育,本質上來講是讓人成為人、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的教育[4-5]。
人生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我國學校的人生教育從小學開始,延及初中、高中,直至大學。但是,考慮到我國應試教育的現實,學生接受的人生教育效果其實并不理想。研究表明,大學生自我效能感與自我價值感偏低,呈現出焦慮、頹喪、妥協的心態[6],77%的大學生不思考或很少思考人的生命及其價值[7]。高職院校基于生源結構及就業導向辦學的特點,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職業技能提升專注度更高,人生教育被忽視,處于被邊緣化和異化的尷尬境地。高職院校正在培養另外一個層次上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伴隨時代的變遷,每個人對生命的意義、價值的判斷、人生的選擇也需要不斷完善。人生教育是一個系統的、持續的進程,不應該終止于學校教育的任何一個階段。人生教育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推卸之責,也是立德樹人的實踐路徑。
二、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是時代要求,具有專業的本源優勢
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廣泛就職于業務核算、資產管理、資金運營、審計服務等管理和咨詢服務崗位。該專業領域的工作對于保障組織的正常運營,穩定社會經濟秩序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財務共享模式的興起、管理會計改革及金稅工程的持續推進,高素質的會計人才呈現出巨大的市場需求。思想政治素質已經成為用人單位選拔人才的主要考慮因素。但是,會計制度的不斷完善并不天然帶來職業倫理及價值觀的提升與進步,反而隨著技術發展,會計立法滯后于會計實踐,帶來越來越大的道德風險。資本市場上,從2001年的銀廣廈到2018年的長生生物、2020年的瑞幸咖啡,財務造假舞弊事件不斷發生,遵循“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會計基本職業道德似乎變得十分艱難。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存在著教書與育人相分離、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學相對立的現實困境。“重專業教育、輕思想政治教育”“重職業技能、輕職業精神”“重實用主義、輕人文關懷”的現象在高職院校尤為普遍和突出[8]。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問題突出,新形勢下會計人才信息技術能力、職業適應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管理執行能力、創新創業能力不足,做事、做人的能力都需要進一步提升[9]。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育中正確的金錢觀、價值觀的塑造,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固化,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更加需要將人生教育嵌入專業教育中,大力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工作。
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引入人生教育,開展“課程思政”具有其本源優勢。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作為人文社會科學,其理論、方法、技術蘊含著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專業工作帶有顯著的、直接的經濟后果、社會后果,要求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的灌輸與厚植。會計專業課程中蘊含大量的關于人生教育中生命認知、價值判斷、人生選擇等思想[5],具備進行立德樹人教育的專業優勢(見表1)。
三、推進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路
(一)基于人生教育的系統性,完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夯實課程教學
人生教育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立德樹人任務的完成需要完善的課程體系,夯實課程教學。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通常包括:通識教育課程、職業基礎平臺課程、專業課程及職業拓展課程等四個部分。就全局而言,需要進一步完善、夯實的地方包括:
首先,通識教育課程要加大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革力度,提高人生理想信念、價值觀教育的實效。廣泛采用啟發式、情景式、角色體驗等教學方法以及現代網絡多媒體技術教學手段開展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創業基礎等課程教學,提高人生理想信念、價值觀教育的實效。同時,切實開好大學體育、體育與健康等課程,落實國家有關大學生身體素質的考核規定。因為,身體狀況越健康的大學生踐行愛國價值觀的意愿越強烈,抗壓能力越強,學習積極性和生活滿意度越高,對未來的發展也更加樂觀[10]。而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就業崗位經常會遇到加班、出差等情況,其職業前景需要健康的身體,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會有更美好的人生。
其次,職業拓展課程模塊要明確課程教學內容,加強過程控制,合理進行成績評定。這一模塊主要包括社會調查、社團活動等帶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彈性課程,具有隱性德育課程的屬性。但是,這類課程需要反思教學內容是否經過科學論證,組織實施是否嚴謹,考核是否嚴格?作為“課程思政”體系的一部分,需要明確這一類課程的教學內容(比如確定專業調查的具體選題,框定人物訪談的主題),加強過程控制(比如通過手機軟件定位功能實施考勤管理,手機拍照、錄制視頻記錄現場參加活動的情況),合理進行成績評定。
最后,職業基礎平臺課程、專業課程是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陣地,一方面需要增加開設商業倫理、會計職業道德等課程以豐富課程體系,同時要研究如何在專業課程中嵌入、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二)基于人生教育的有效性,深入挖掘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程思政”元素
人生教育需要持續開展才能取得效果,轉為受教育者的自覺行為。當前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程思政”在推進中的瓶頸或者說薄弱環節在于除了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外,專業課程在落實“課程思政”教育過程中缺少抓手,這就要求充分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無論什么類別的知識,均帶有豐富的德育資源,需要從教者有所覺知、善于運用、不斷發掘[11]。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程中有無數的人生教育、思想教育的內容、素材值得研究開發。比如:在財務會計實務、審計理論與實務、管理會計實務等專業課程中就可以進行規則意識、誠信職業品質、服務意識及創新管理能力的教育,在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課中培養嚴謹、敬業、守約的職業品質及人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精神。這些人生教育的內容涉及做人的價值、道理、本領掌握、規矩的內化,與專業密切結合啟發學生對人生進行思考、規劃,促進大學生追求健康的人生、奮進的人生、創造的人生。挖掘專業課程“思政”元素并進行課堂教學實施,既是專業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落實立德樹人的專業培養目標的核心和關鍵(見表2)。
(三)基于人生教育的實踐性,落實“教、學、做”一體化,強化“課程思政”的教育效果
人生就是生命從開始到結束的歷程,人生教育重在對人生的理解和有效實踐。通過實踐可以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提升對人生的認識。會計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專業教學中,教師言傳身教,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實踐,通過做中學、學中做,“教、學、做”一體化,強化“課程思政”的教育效果。
首先,需要建立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核心課程教學的專兼職師資隊伍。兼職教師可以聘請會計師事務所、財務咨詢公司、大型企業的專家擔任,借助于注冊會計師、稅務師、財務總監等豐富的實務經驗,更有效地進行崗位職業能力、職業情感的培養。校內專任教師也要通過定期的企業實踐來豐富實務經驗,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對專業學生敬業、誠信、法治等良好的職業品德、人生信條進行“自然天成”的“養育”。
其次,建立滿足實踐教學的校內外實訓基地。校外合作企業的數量應該能夠滿足專業學生企業參觀、實習的要求。校內實訓場所應該齊全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的軟件、硬件設備,環境優美。要發揮文化育人的功能,豐富校內實訓基地的會計文化氛圍。可以將會計領域杰出人才的警句名言、會計發展的歷史等圖文并茂地呈現出來,用誠信、審數、公正、法治等會計文化精髓引導學生,潤物細無聲也影響職業品質的形成,實施一種潛移默化的“德育”。
(四)基于人生教育的評價功能,建立突出“思政”育人目標的考核體系
教育評價具有鑒定功能、導向功能和激勵功能等。人生教育的開展是通過對學生的學業成績和教師的工作業績的評定來實現對教與學的引導,進一步促進教與學的改進,激勵師生為達到目標做更有價值的優化選擇。高校深入推進“課程思政”,教師是關鍵,教材是基礎,資源挖掘是先決條件,制度建設是根本保障[3]。通過目標導向的考核制度體系建設,促進“課程思政”教育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首先,學校人事部門、教學主管部門應該進一步完善教師考核的內容。在原有的教學工作量、教科研課題、期刊論文、社會服務到賬經費、學生管理等基礎上,將“課程思政”的具體建設任務細化、量化。比如專業課教師需要完成“課程思政”元素的資源挖掘或案例、課程團隊需要完成專業“課程思政”教材開發。通過督導課堂教學聽課評課、師生座談訪問、“課程思政”案例作品評比,結合測評系統對師德師風、專業課程課堂育人及“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成果進行評價考核,提高教師積極進行專業課程融入“思政”育人的自覺性。
其次,將“課程思政”納入對學生的學業考核。學生除了專業知識掌握情況的考核,還要考核其職業素養、職業的適應性、抗壓能力及自我調節能力,通過實踐活動評價其團隊溝通、協調能力,采取教師、企業專家、學生互評等多種主體單獨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客觀全面的考核評價,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價值觀,促進形成全面發展自我的行為主動。
四、結束語
當前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需要立足人生教育的系統性、有效性、實踐性要求及其評價功能,通過專業課程體系的完善及課程教學的夯實、“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教、學、做”一體化的實施,以及突出“思政”育人目標的考核體系的建立,推動專業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會計人才。
注釋:
①理想信念、道德品質、理論方法、成長成才、心理素質等五個方面是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進行的概括。如:2016年4月總書記考察中國科技大學時說“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希望同學們肩負時代責任,高揚理想風帆,靜下心來刻苦學習,努力練好人生和事業的基本功,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學生,做有擔當、有作為的大學生,做有品質、有修養的大學生”;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總書記說“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2019年7月總書記考察內蒙古大學時說“大家要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學好知識,打好基礎,增長才干,將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成桂英.推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三個著力點[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9):67-70.
[3]錢欣,曾寧.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研究述評[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6):155-157.
[4]顧明遠.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J].課程·教材·教法,2013(9):85.
[5]欒甫貴.會計教育內涵的拓展[J].會計研究,2017(12):87-97.
[6]卜建華,孟麗雯,張宗偉.“佛系青年”群像的社會心態診斷與支持[J].中國青年研究,2018(11):105-111+61.
[7]徐會艷.大學生生命觀及生命教育認知調查研究[J].科教文匯,2014(9):15-17.
[8]俞婷.基于學生“千日成長”的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9(6):94-98.
[9]王開田.高素質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J].會計之友,2018(5):2-6.
[10]沈壯海,王培剛,王迎迎,等.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報告2016[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391-394.
[11]沈楠.具身道德的教育路徑[J].江蘇高教,2019(7):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