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春華
摘要:疫情突如其來,學校教育受到沖擊。傳統的“教”與“學”遭遇挑戰。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學科教師、班主任、學校管理工作者,都需要積極轉變固有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和管理方式,線下教學必須轉為線上教學,真正實現“停課不停學”。
關鍵詞:線上教學 挑戰 機遇 思考
教學方式的變化發展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疫情背景下的教學方式的變化帶給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前所未有的思考契機。筆者作為基礎教育階段學校管理工作者之一,全程參與了“疫情期間”學校線上教學方案的策劃、推薦實施、反饋監督、階段總結,感受深刻,思得一二。
一、亟須提高教師信息素養
實施線上教學,保證教學效率,教師需要擁有較高的信息素養,依托網絡教學平臺做好面向學生的“跟進式”線上輔導。研究、解決問題,是掌握新技能、提升教學質量的契機。線上教學階段,一線教師利用釘釘直播、騰訊課堂等軟件,進行全年級或者部分平行班的“網絡直播公開課”教學,實現了教學資源同步共享。教育主管部門通過網絡、電視等媒介推送的課程資源,課程容量有限,資源選擇的廣度、深度、難度,難以兼顧,教師擁有較高的信息素養,便能夠在積極開發傳統教學資源的基礎上,積極獲取網絡優質教學資源,服務非常時期的教學工作,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提高教師信息素養,是今后教師專業化的當務之急。
二、有效引導學生自我管理
受疫情影響,學習環境發生變化。意味著學生、家長和教師交流的空間虛擬化。師生缺乏實時現場互動,教師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實時學習效果。線上學習的效果取決于線上教學內容的精彩度、學生的自覺性和家長監督的有效性。
在校期間,由于老師和同學的提醒幫助,學生能夠持續得到“激勵”;居家期間,學生更多處于獨立思考的狀態,需要更多的提醒監督。如果學生能夠做到自我管理,即自主規劃學習時間,自主安排學習內容,自主聯系輔導教師。學生自主安排學習,由家長進行監督,由輔導教師做線上專題輔導——線上問答、交流檢測、輔導討論,學生的學習效果會得到明顯提升。
如果教師線上教學的內容、方法、教學心理,依然和傳統課堂一樣,一定會給學生、家長帶去不必要的負擔。學生實施自我管理,學習的積極性較高,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烙印“個人行為痕跡”,教師及時講解,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合理規劃“雙線”學習活動
考慮到居家學習環境的特殊性,不可能照搬學校課表有序進行,長時間使用電子移動設備學習,對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很不利。因此,在老師的輔導下自主學習相關課程內容;在家長監督下,適當借助電子產品查詢知識。因此,合理規劃線上線下學習活動,做到一生一案。
不同學習科目、同一科目不同章節,對于學習時間要求不同。教師依據學情對學習時長、學生掌握程度等進行規劃。各學科老師協作,分時段進行線上指導,在線上教學時答疑解惑,收集問題,向學生發送預習提醒。
四、關注學生認知心理規律
疫情來臨,學生被迫居家,借助信息媒介,進行遠程學習。伴隨教學時空的變化,學生學習遇到諸多挑戰。師生缺少面對面互動、家長“貼身”監督、諸多“分心”因素,無一不影響著學生居家學習的質量。
線上學習,完成的任務主要有知識學習和答疑解難。實施教與學的媒介主要是電腦。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封閉固定的環境中,借助電腦進行持續學習,隨著學習時長的增加,學習效率呈下滑態勢。因此,關注學生認知心理規律,合理選擇課程資源,優化教學設計,是確保學習效率的重要前提。
12-14歲的青少年,求知欲旺盛,持續專注力較差。基于此,筆者建議利用微課教學進行知識傳授,用線上直播的方式答疑解惑。
教師進行微課教學時,應遵循“短小精悍”原則。“短”即微課視頻不超過十分鐘,最大限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小”即知識傳授的切入點小,一課一得,每次能講清一個問題,保證學生學有所得;“精”即制作精細,從素材到制作到播放,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和認知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悍”即學習效果好,讓人難忘。只有學生有收獲,學生求知動力才會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更加濃厚,這能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產生良性影響。
五、再次定義學校教育價值
疫情防控階段,線上教學成為居家教學的重要方式,促使教育人重新思考學校教育的價值。從關注學生的知識性學習、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轉變為對學生自我發展規劃、自主學習管理、自主控制能力等復合素養的培養。這就促使教育人重新思考學校教育存在的形態,重新考量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網絡教育的關系。學校教育不再局限于現實的空間,學校教育力量也不再單元化,教育的人力資源組織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傳統教育實現以教師的個體勞動為主,但是疫情背景下的教育打破了時空界限,學科教師團隊協作的教學方式,成為優化教學組織形式、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的重要方式。教學資源的在線化,突破時空局限,最大程度上打破了學科差異、校際隔閡、區域界限,真正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生共享共融。
六、重新建構師生教學觀念
疫情防控階段,線上教學所彰顯的優勢也促使了師生教學觀念的重新建構。
教師職業觀的重新建構。關注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自覺性和注意力,將成為教學重點。教師的教學管理比教師的教學更為重要;教師組織、引導學生學習比教師課堂教學更為重要;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知識的管理者。
教師課程觀的重新建構。課程資源不再是封閉的、靜態的、固化的資源,將以開放、活潑的狀態呈現,教師的課程關注力、課程再生力、組織學習力將成為今后教師專業化的一個重要維度。
重構學生的自主學習狀態。疫情防控階段,教師的學習不再是單打獨斗,學生的學習依托網絡實施小組合作,形式靈活、方便。
重構教學流程,借助網絡課程資源,學習任務前置,以導學單、任務單等形式,引導學生合理使用網絡課程資源,自主學習,真正實現學生自主建構式學習。有限的課堂時空被無限擴大。課堂成為凝練重要知識,點撥答疑的組成部分,而不是唯一的學習陣地。
學習評價發生巨大改變。線上教學依托信息技術,學習評價也相應發生變化,基于大數據和云計算的評價方式,將會發揮其客觀、及時、準確的特點,反饋教學效果,幫助教師調整教學方法。
以疫情期間線上教學作為預測出發點,未來教育的輪廓已大體勾勒。未來教育的人文色彩將更加濃厚,教書育人,尊重每一個教育客體的特點,讓每一位學生走向成長將成為可能,未來教育將呈現開放共享的特點。學校教育將不再是教育的唯一主陣地和公共資源空間,由技術革命所帶來的教育紅利將惠及千家萬戶。未來教育的智能色彩將會更加濃厚,新技術在教育改革中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越來越重要。
參考文獻:
[1]斯考隆.教師備課指南——有效教學設計[M].陳超,郗海霞,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2]約翰·D.布蘭思福特.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M].程可拉,孫亞玲,王旭卿,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