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曾
摘要:什么是一堂好課,已有學者進行了不同的闡釋。我國著名教育學家葉瀾教授認為:一堂好課應該做到扎實、充實、豐實、平實。筆者認為要為學生上一堂這樣的好課需要從學情出發,創新教育資源,并通過教學改革工作的落實讓學生感受文化熏陶,引導他們逐漸掌握課堂要點。具體到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教師要基于教育資源和文化熏陶創新課堂模式,并在教學評價中體現對課程思政的重視。以下,是筆者所總結的幾點關于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英語教學改革路徑的新思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職英語;教學改革;路徑
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要堅持育人為本,將德育的滲透放到重要位置。課程思政教學的開展,要面向學生的全面成長、成才,要能夠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服務。作為英語教師要以德育實施為己任,借助科學特色活動載體,幫助學生掌握思政內容。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挖掘學科的特色化教育功能,通過新型的教學模式與思想,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一、開發課程思政教育資源,革新英語教學內容
在傳統的高職英語教學中,對學科性質較為重視,教師會為學生提供很多原汁原味的西方原版報紙、雜志、小說閱讀素材。這種教學思路的應用,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語言技能發展速度,但是由于思政內容的缺失,也造成了教學實施的局限性。課程思政視域下,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提煉加工,為課堂內容融入一些中國元素,從而在豐富課堂內容的同時,促使學生在技能與思想素質方面的均衡發展。
這樣的教學內容,推動著英語課程從“教學”向“育人”轉變,促進了學科教育功能的多樣化。在閱讀教學中,價值觀的引導要貫穿整個課堂。首先,教師要為學生制作蘊含敬業精神的培養價值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敬業”精神融入對課文內容的閱讀理解中,促使學生在日常閱讀訓練中保持對學習的熱愛,對閱讀能力發展精益求精。此外,教師還要在課文閱讀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小組合作、角色扮演的形式,培養學生責任感和集體精神。也就是說,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要有時代性、思想性、實效性,能夠為學生加入社會勞動大軍服務。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環節,高職思政英語課程資源的開發,從教材內容入手并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比如,篩選中國典籍英譯本,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
二、加強文化熏陶,促進學生的思想升華
信息技術發展伴隨著人們信息獲取方式的變化,高職生作為一個活躍群體,勇于嘗試各種新媒體信息獲取與傳播渠道,通過網絡接觸到各種經濟、文化知識和信息,視野逐步開闊。與此同時,高職英語教師還要注意到多元化信息對學生價值觀的沖擊,借助課程思政教學幫助學生抵御負面信息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例如,教師可以將教材上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名人故事作為思政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在美國歷史上,內森·黑爾(Nathan Hale)是一位民族英雄,講授與其相關課文內容時,教師可以首先將“I regret 1 have only one life to lose for my country”分享給學生,讓學生透過他的名言去了解他的精神和故事。接下來,教師要借助影音資料,幫助學生了解故事發展背景,提升課堂教學畫面感,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感受偉人的浩然正氣和偉大情懷,引導他們樹立忠于人民、忠于國家的價值觀。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也是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培養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觀看、閱讀任務,讓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
三、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完善教學評價水平
教學評價不僅要體現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而且要蘊含一定的思政元素,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教師可以將思政評價與英語技能評價相融合,在整體教學評價中滲透課程思政評價。評價活動中,要側重對學生品行、人格的考察。針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向,教師將一些積極的企業文化作為德育內容,并在課堂評價和階段性評價中了解學生的職業道德發展情況。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設計英語主題演講活動,通過學生演講內容選擇與演講表現,考察他們思想發展動態和語言能力發展情況。這一環節的評價主體要多樣化,學生、教師、家長都可以參與到評價活動中來。
四、結語
總而言之,高職英語教師在培養學生語言能力與思想素質方面是責無旁貸的,課程思政教學要滲透到日常教學的各個方面。基于課程思政開展高職英語教學改革工作的關鍵在于,完善課堂內容、教學模式以及教學評價標準。教師要將優質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思想應用到人才培養中,從而能夠真正幫助學生發展成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與此同時,教師也要注意到教學評價結果對學生實際能力與思想發展的體現,優化評價結果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陳誠.國際德育研究對高職外語專業“課程思政”的啟示[J].江西科技師范高職學報,2019(1):123-128.
[2]葛佳吟.“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職英語課程有效途徑探索——以商務翻譯課程為例[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9(5):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