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曉冰

摘要:雙線組元是統編版語文教材的創新之舉,其編排特點和教材內容,啟發教師要基于兒童立場將單元課文有機整合,組織結構化的學習內容,培養學生的結構化思維能力,全面提高核心素養。筆者通過分析單元整體教學的研究背景,從課程前、課程中和課程后三個時間段,對培養學生結構化思維展開思考與設計。
關鍵詞:單元整體;語文要素;結構化思維
一、單元整體教學的研究背景
統編版語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并行的方式組織單元整體教學。其目的是落實語文課程立德樹人、發展語言、提升思維、傳承文化的價值。其編排特點啟發教育者要鼓勵并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培養他們積極主動地將零散的知識建構知識網的能力,學會遷移知識,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1)語文要素的含義
統編教材與以往教材最大的不同就是提出了“語文要素”這個概念。語文要素由良好的學習習慣、多元的學習策略、基本的語文知識以及必備的學習能力構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掌握學習策略,學生通過學習活動將知識就轉化成能力,隨后進入新一輪的循環,“循環—進階—循環”的過程就是語文要素不斷提高的過程。
(2)單元整體的含義
統編教材另一大特色是提醒教師在教學中要有單元整體意識。單元是主題關聯的教學內容的集合以及與之相關的互相聯系的教學過程的板塊,它是教師教學的基本單位。因此,教育者應基于學情把已有的教材內容進行調整與重組。
調整是為了方便學生能更連貫地將知識儲存為結構化內容,因此將學習內容的前后順序改變,并從兒童立場出發,刪減他們已掌握的或脫離實際的部分內容,增加他們感興趣的且跟主題相關聯的內容。
重組比調整的力度更大,它是指教育者將與單元主題相關的內容按照個人的理解、內在特征進行重新編排,將原本的順序打亂,按照新的邏輯與理解組成一個新的整體。
二、單元整體教學的設計
筆者將從課程前、課程中和課程后三個時間段展開對單元整體教學的設計與思考。
(1)課程前:立足整體,解讀語文要素,組織結構化學習材料
在課程前,教師認真鉆研語文課程標準,透徹分析教材,全面了解學情,準確設定教學目標,然后全面整合教材,將單元中零散的知識設計、組織成結構化教學內容,接著圍繞教學內容搜集、編寫結構化材料,結構化材料也就是作業和練習題,這是用于檢測目標達成情況。
語文要素是有序分布的,教師通過鉆研教材,將學習的內容放到整個單元中去橫向分析。橫向分析有助于教師把握教材的特點,縱向分析是更好地知道本單元的知識在整個學科體系中的地位。因此,教師在分析時應注重將語文要素適當地橫向疊加、縱向進階,達到縱橫交融的效果,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單元整體教學。
譬如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的不同年級和單元中都滲透著“觀察與發現”這個主題。語文要素從“學會觀察”到“學會想象”到“學會連續細致地觀察”再到“觀察人物細節”,學生需要掌握的觀察能力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呈縱向進階發展。同時,學生需要觀察的程度越來越細致,觀察的時間越來越持久,閱讀和表達的難度也逐級遞增。人文主題從“身邊小事”到“茫茫自然”再到“家國情懷”,由“小愛”到“大愛”,情感層層遞進,學生的視野越來越開闊。
(2)課程中:整體設計,落實語文要素,形成結構化思維
統編教材的每個單元以“單元頁”開始,“單元頁”上會整理出本單元需要關注和訓練的閱讀要素與表達要素,然后通過3-4篇主題相關,體裁豐富、內容各異同的課文來落實閱讀和表達要素。其編排特點提醒教育者:單元課文不能孤立教學,要打通單元及同類文本之間的聯系。由此可見,“整體”不僅是學生整體感知單元課文,它更是一種思維方式,教學過程離不開整體思維。
統編教材五下第四單元的閱讀要素是通過描寫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來感悟他們的內心,表達要素是嘗試運用動作、語言、神態描寫,表現人物的內心。落實這兩個要素也是本單元的重、難點。因此,為了能啟發學生整體思考單元課文,生發結構化思維,教師可以精選本單元的一篇課文作為一個典型進行教學,剩余的課文由扶到放,引導學生建構并強化知識網。
以五下第四單元為例,筆者設計了“單元學習單”(如表格一所示)。“單元學習單”出示單元任務:在文章中找出人物的具體描寫,其中包括動作、語言、神態描寫,再從這些描寫中體會人物的內心感受。為了更好地體現單元課文的典型示范作用,教師可以詳細指導一篇精讀課文,帶領著學生根據具體描寫感悟人物內心感受,再慢慢放手讓學生利用這種策略自主學習,最后根據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點評、糾正以及總結,引導學生生成結構化思維。
(3)課程后:整體運用,豐滿語文要素,展示結構化作品
課程后,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單元結構化作業,譬如在布置統編五下第四單元的課外作業時,可以讓學生給毛主席寫一封信,引導學生演一演劉伯承與沃克醫生的故事,給方志敏設計一個人物介紹海報,讓更多的人了解他等等。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完成課外作業,這樣既鍛煉了學生靈活運用整體思維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團隊合作的意識。最后可以在自修課或者課余的時間讓學生去展示他們作品,引導學生進行信息的交流與補充。展示過后可以采用多元的評價方式,允許學生學習差異性。評價人可以多角度:自評、小組評、師評等;評價內容可以多樣化:完成作品的參與度、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作品展示的優秀率等進行綜合評價。
三、結語
總之,教材的改革不僅是課文的更新,更是教學理念的更新。因此,這對新時代的語文教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提高語文素養的視野下,站在兒童立場,了解學生、鉆研教材,然后聚焦單元整體教學實行課堂改革。這樣地課堂才能讓語文要素落地,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才能得到提高,思維得到成長。
參考文獻
[1].麥基·范尼特維爾特爾,多米尼克·曼合夫, 伯特·艾爾赫爾斯,杰拉爾丁·克拉勒布, 杰倫·范梅里恩伯爾.《如何設計面向整體任務的學習》[J].數字教育.2096-0069(2017)04-0086-07,87-91p.
[2].臧學華.《瞻前顧后讀教材 言意兼得定設計— —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教材解析與教學建議》[J].小學教學參考,語文.2020.3,2-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