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與法治是人們針對個人行為的控制準則。法律制度是借助我國的強制力、相關標準和條款對社會意識形態進行統一控制和管理的一種方式,以維護社會公共秩序,保證我國國家穩定發展的手段。初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的重要階段。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應著眼于學生日常生活的細節,立足初中生日常生活逐漸擴展,幫助學生學會做有責任感的中國公民,學習更有意義的生活。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中要轉變教育觀念,切實打造注重生活化的新道德與法治課堂。
關鍵詞: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創新課堂
一、 引言
對初中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最好的方式是教師將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簡而言之,教師讓道德與法治教育成為約束學生的習慣養成和做事方式。對于初中生來說,道德與法治教育是教師教會他們與人交往的基本原則,培養他們應有的價值觀和尊重法治的意識。但僅借助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是不足以達到完整的課堂教學目的。因此,應該著眼于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和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現狀,并結合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實際效果,明確初中法治道德教育的方法,令法律課堂教學注重于生活課堂教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將越來越趨于生活化,道德與法治教育也將日益融入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學生造成持續的影響。
二、 初中生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初中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
道德與法治被納入初中階段的重點課程內容,并使用專業書籍和輔助教材,對學生進行統一規范的課堂教學。道德與法治是學生在學校德育教育中必須考查的主要課程之一。能不能學好道德與法治,也會影響學生在德育教育考試中的成績。因此,道德與法治教育對初中生最直接的影響是教師提高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考試中的應試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對學生三觀的培養
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育雖然沒有高中階段那樣深入、全面,但其目的是塑造學生最基本的是非意識,或者說具有力量效應。正如前文所說,初中生開始逐漸擺脫父母的束縛,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園里度過,與同學互動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在學生當中,由于家庭教育情況不同,學生個人修養等方面的差異,在習慣養成和社會道德意識上也存在很大差異。比如,一個班級里總會有一些叛逆的學生。這樣的學生會覺得得罪老師和違反校規是一種常規的人際關系。他們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會混淆是非,甚至不自覺地會做違法、違紀的事情。這種情況充分證明,對初中生加強道德與法治教育十分必要。由于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是非觀念和道德與法治觀念,他們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因此,推進初中生道德與法治教育不僅是邁出道德培養的第一步,更是培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舉措。
(三)有利于維護學校穩定和社會發展
我國每年都有很多未成年人犯罪的例子,許多未成年人犯罪令人震驚,甚至難以想象。此類未成年人犯罪不僅會給他人造成極大傷害,危及學校開展的一切正常教學生活,還會影響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信任。此外,18歲以下的人所犯的此類罪行的社會影響是極其極端的。比如,青少年吸毒、虐待他人、強奸、甚至毆打,往往會引起網絡輿論的普遍關注,并導致非常極端的社會影響。可見,未成年人犯罪,無論是針對罪犯本人還是針對其家人,都是具有破壞性的打擊。造成這種情況的關鍵原因在于學生缺乏道德和法律教育。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更容易出現非理性,不顧影響的情況,也很容易受到他人情緒的驅使,做出一些極端的個人行為。因此,對初中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學生深入了解哪些個人行為是恰當的,哪些個人行為是不正確的,哪些個人行為是違規的。讓學生有是非觀念和基本判斷能力,利用社會化資源和力量,防止此類事件的發生,維護學校的穩定和社會的長治久安。
三、 初中道德與法治體系偏向生活化教學課堂對策
(一)開放并產生活躍的教育資源
利用日常資源、日常生活是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最關鍵的部分,爸爸、媽媽是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現代的孩子習慣于關注家人,熟悉真摯的感情,只有滿足這種情感需求,才能使初中生更加有安全感。初中道德與法治教科書部分內容來自日常生活,教師可以用學生真實經歷的家庭故事,或與父母之間的差異的童年故事,激發學生心中的真實情感。比如:老師鼓勵學生講述媽媽(或爸爸)愛我的小秘密;分享“城市十大孝心青年”的感人故事等。每天根據生活中真實感人的個人事跡,增進學生對父母和家人的感情。這種源自日常生活場景的課堂,遠遠超出了一般的故事意義,更能有力地幫助學生作出適當的認知評估和價值選擇。為有效挖掘校園生活的資源,教師可以適當利用學生的學校生活和生活經驗,將學校生活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體驗和認知。在“我和團隊共同發展”課堂教學中,可以以學校運動會為主題形式,先讓學生談談體育鍛煉的團隊合作愿景,然后讓學生履行自己的義務,分享班組的日常生活和自己的收獲。
(二)開展有利于生活的課堂教學
立足于日常生活的具體情況,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很有意義。只有深深扎根于日常生活熱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才有強大的生命力。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要構建偏向生活的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的感情不斷升華,達到熟悉的生活狀態。比如,教材的內容第四課“社會發展重德育”,課堂教學第二節課“待人待物”。教師可以從春節等主要節日開始介紹,幫助學生掌握過年的文化,然后講解拜年或者與新年有關的各種民俗禮儀,探討早年祭祀的傳統習俗等,傳承傳統文化,從而幫助學生親自感受禮儀的實際含義。教師還可以針對拜年時候的禮儀進行分析,讓學生討論禮節的原因、造成的影響、作用等,以適當的方式幫助學生感受節日習俗的價值。初中道德與法治偏重生活理念,教師要把社會公德和法治教育融入學生的學習、訓練和生活中,促使道德與法治教育成為常態化。因此,僅僅依靠傳統的課堂教學和道德與法治教育來提高學生的道德和法律素質是不夠的。要推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走向生活化,就必須探索多種課堂教學方式、方法,不斷改進社會公德與法治教育的教學方法,才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學習效果。因此,在拓展教學方法方面,教師必須不拘一格,勇于創新。
比如,一些初中每年都會舉辦普法活動,為學生普及基本的法律法規,提高學生的法律觀念和法治意識。構建日常生活情境,激發情感參與。如在七年級“師在身邊”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個人的日常生活體驗來創造教學情境,如教師節、學校運動會等主題活動。照片取材結合師生同框,伴著優美的音樂,讓學生回憶美好瞬間,從心里接近老師。還可以構建“模仿者”主題活動,要求學生敘述或模仿老師的手勢、表情、聲音語言等,讓其他學生猜猜教師表達的內容等,都是成功的角色扮演主題活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可以利用一些具體的案例和故事,帶動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
(三)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個人行為,引導回歸日常生活
對于初中生來說,要將課堂教學中的基礎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并不容易。作為教師,應該創造機會讓學生思考個人行為。比如,學習“共同生活家園”,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使用統一版教材內容,學生通過學習,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依存的重要性,并掌握基本國策和我國制定的發展戰略。教師還應該積極思考:如何讓學生確立他們作為中國公民的義務?教師可以先播放視頻,讓學生找出造成資源浪費和破壞環境的個人行為,并強調由此產生的嚴重后果。然后根據“個人行為后視鏡”主題活動,讓學生比較自己的日常行為,找出在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中需要改進的地方。每個人要圍繞思想主題活動,進行若干客觀的日常生活和個人行為實踐活動,完成情感和價值觀的總體目標提升,培養學生參與社區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核心素養,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將專業知識擴展到課堂教學之外,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專業知識。讓學生參與各種社會發展實踐中,讓學生在實踐活動和主題活動中梳理專業知識和認識專業知識。比如,在“思考人生”單元學習時,可以帶領和組織學生參觀、考察地震歷史檔案館。讓學生在感受抗震英雄們的正能量的同時,學習抗震英雄們的英勇事跡,在心中擁有一顆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的心。這種社會實踐活動合理地避免了課堂教學的枯燥乏味,增加了學生對生活實際意義的思考和理解,獲得了教材之外的啟迪。社會實踐活動能夠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學到更多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并且能夠在生活中感同身受,不會再因為生活化學習內容的缺乏而發生問題。
四、 結語
總體而言,初中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時學生缺乏是非意識,剛剛擺脫了父母的束縛,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園里度過。學校對學生的管理方式無法做到全面,也不能保證學生不會碰到任何不滿意的人或事。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從源頭上提高學生的社會道德和法律意識,讓學生學會掌握標準、遵守紀律。這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的主要目標。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時,要善于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不斷思考和探索偏向生活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學生認識日常生活、感知生活、學習生活、完成知行合一,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并且把道德與法治課堂作為很好的學習場所。
參考文獻:
[1]潘孟林.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J].文理導航(上旬),2021(8):78-79.
[2]孟秀文.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家庭教育,2021(20):89-90.
[3]張曉春.談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寧夏教育,2021(Z2):82-84.
[4]張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探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7):212-213.
作者簡介:
汪航,湖北省十堰市,湖北省十堰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