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榮
摘要:生態立市是踐行國家青山綠水戰略的具體體現。中國明確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共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頂層設計,明確提出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建設生態文明城市和推動城市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的協同發展變得更加迫切。本文以武漢為例,分析生態立市對武漢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的影響,尋求生態立市與區域經濟轉型協同發展的對策,實現把生態優勢和環境優勢轉換成經濟優勢。
關鍵詞:生態立市 ?區域經濟 ?轉型發展
一、什么是生態立市
把“生態”作為立市之本,是一種全新的發展觀念。生態立市,是指以生態價值為支撐點,拓展經濟社會發展的更大領域和空間,謀劃城市化和優勢產業發展的新布局。生態立市的內容十分豐富,既包括城市建設,又涵蓋工業、農業等方面;既有生態保護的任務,又有生態治理的工作。簡單地說,就是保生態,促發展,即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求發展,讓經濟和生態實現“雙贏”。
二、生態立市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1.生態立市為區域經濟轉型指明了方向
生態經濟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是相關依存的關系。不能以破壞城市生態環境為代價發展區域經濟。生態立市是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石,為區域經濟轉型指明了方向。生態立市,圍繞生態建產業,發展生態經濟,實現經濟轉型,建設生態城市,是武漢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2.生態立市對區域經濟轉型提出了新要求
生態立市戰略要求以綠色發展推動區域經濟“由黑向綠”轉型,打破常規發展,發展生態產業,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把生態文明融入到產業結構優化中,著力實施生態經濟產業工程。
3.從長遠角度看,生態立市為區域經濟發展獲得更大的空間,推動區域經濟在更長的時間內實現更為持續的增長
區域經濟發展提倡建立以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態立市為前提的可持續發展,才能確保保持發展和穩定。實施“生態立市”與推動區域經濟轉型發展齊頭并進、協同發展。生態立市和區域經濟發展均需要放在一個更大、更長的時間維度當中進行考量,發展不能夠僅著眼于當下,著眼于收益,還要著眼于未來。
三、為什么要實施生態立市
(1)生態立市是堅持生態優先、推進綠色發展,協調好自然生態與經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的舉措,是大勢所趨。
(2)生態立市是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是現代城市發展的基本戰略。只有實現生態與經濟優化組合,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生態城市,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永續生存。
(3)生態立市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更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堅持生態立市,在市場的誘就是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主線,以生態城市建設為載體,著力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本、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1]
(4)生態環境惡化已對我國經濟發展形成制約。實踐證明通過破壞和掠奪資源而實現快速發展是錯誤的。部分城市忽視保護生態導下實現快速粗放式發展,將金山銀山建立在破環綠水青山的基礎上,生態環境惡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5)生態立市是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視察湖北,賦予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重要使命,要求湖北“著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新成效”。指出湖北擁有“經濟大省、科教大省、生態大省、農業大省”的發展優勢,要求我們“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著力建設綠色發展的美麗中部”,“實現中部綠色崛起”。
四、生態立市與區域經濟轉型的協同發展之路
生態立市戰略的實施,要求區域經濟發展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要大力發展生態產業。把生態立市戰略融入到產業結構的調整、改造和升級過程中,著力發展生態產業,通過技術創新尋求發展新突破;深度挖掘生態旅游資源,促進生態旅游向產業規模化、專業化發展。對資源消耗型和污染嚴重型的粗放企業進行關停處理,把高標準的生態環境放在突出位置融入到生態工業中,嚴格控制高耗能好污染的工業項目,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把農業生產的生態效益放在首位,打造有機農產品品牌。
1.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充分利用湖北高新技術企業位列中部第一的優勢,把加強技改作為產業轉型的重要突破口,以創新驅動引領新興產業發展,加快創建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搭建科技強省“四梁八柱”,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先進制造業主導、現代服務業驅動的現代產業體系,打造“51020”現代產業集群,“光芯屏端網”等萬億產業集群加速崛起。2021年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2萬家,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4.9%。積極推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碳市場交易規模居全國前列,落戶武漢的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正式啟用。
1)目前武漢市已于2019年成立武漢市高新技術產業協會,以“服務”為宗旨,發揮聚合助推高新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成為政府推動我市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壯大的得力助手。2019年政府相應的政策紅利釋放。武漢市人民政府印發了《武漢市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三年(2019-2021年)行動計劃》,加快形成“培育一批、儲備一批、認定一批、樹標一批”的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作格局,打造一批“規模大、實力強、發展穩、后勁足”的高新技術企業集群,推動一批科技型高成長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全力促進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較為完善的橫向協同、縱向聯動的創業投資服務體系。
2.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產業
武漢作為超大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客源市場廣泛,潛力巨大,生態旅游資源豐富,發展生態旅游產業條件優越。但旅游資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目前存在的問題比較突出。
開發深度不夠,沒有體現生態特色。且忽視環境保護與破壞生態平穩的情況時有發生。交通狀況雖有改觀,但可進入性較差,旅游建設不配套,經濟效益低,資金和專業人員缺乏,旅游產品老舊,精品少且容量小,外在知名度不高,專項旅游特色不明顯,旅游網絡還未形成,區域旅游不發達。制約了生態旅游的發展。
未來要形成新的旅游觀。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和環境保護為目標的高品位的文化旅游活動,實現可持續旅游。對現有旅游資源的專項和多元化的整合,提高資源利用率,發揮最大的旅游效用。應大力實現由旅游集散地向旅游目的地的功能轉換,多維度開發旅游產品,進一步開發有價值的自然資源,創形象工程,,實施專項旅游開發,形成各具特色的湖泊旅游;開發主題旅游。深度挖掘人文資源的內涵,宏觀構思,整體規劃。在空間格局上應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景區。構架旅游文化產品群,創旅游文化品牌,提升文化旅游功能,充分利用武漢高校林立、學術資源深厚的優勢,開展修學產品,與高校合作,開展武漢會議旅游。
3.大力發展城市生態農業
著力打造生態品牌,注意環境保護和綠化美化。始終把農業生產的生態效益放在首位,打造“菜籃子”工程,培育綠色有機農產品,實現農業品牌化和產業化,以農產品和農業園區為抓手,塑造休閑農業、農業鄉村旅游、科普教育等特色,打造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態特色。達到自然、社會、經濟三大系統的和諧統一,努力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4.大力發展新工業
有序推動傳統企業升級改造,積極謀劃引進新興工業產業。對新引進的工業企業有嚴格的環境保護要求和標準,對引進后企業的布局要嚴格規范,重點引進和發展節能、環保、高科技項目,實現工業污染的有效控制,合理利用和生產空間集約高效和產業集群發展,依靠科技和創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如漢陽區借助武漢打造設計之都機遇,充分發揮工程設計建造集聚優勢,打造新漢陽造產業增長極,為漢陽工程設計、大健康等“新漢陽造”的樹立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
五、生態立市戰略下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的SWOT分析
武漢生態立市戰略下區域經濟轉型發展存在有利條件,根據2021年公布的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名單,共100個,其中湖北有7個,位列第五,對排名前五的省份進行了數據分析,發現以“市”為單位獲取的示范區占比較低,大多是區和縣,給武漢創造了一定的機會。
目前武漢市部分區域的生態區域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蔡甸區已走在武漢市、湖北省甚至全國前列,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為其他區域的生態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經驗借鑒。湖北省內的7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一定程度上可以為武漢提供經驗借鑒。
六、生態立市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對策
為持續推進武漢生態立市戰略的實施,解決區域經濟轉型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實現武漢生態文明建設更上新臺階,建議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政策要引領
武漢市2021年8月正式提出,力爭到2025年把武漢建成“天藍、地綠、水碧、土凈、城美、民富”的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按照相關要求,武漢市所有行政區和開發區(功能區)都將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武漢市支持指導蔡甸區、黃陂區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并指導7個中心城區啟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規劃編制,夯實我市創建工作“細胞工程”。
按照《武漢市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規劃綱要》要求,武漢市圍繞健全生態制度、鞏固生態安全、優化生態空間、發展生態經濟、踐行生態生活和弘揚生態文化等六大領域,涉及我市的37項創建考核指標,制定了90余項具體工作措施。
2.政府要重視
堅決扛起生態大省的政治責任,加快建設美麗湖北實現綠色崛起。湖北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湖北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指示做到“一件一檔”、閉環管理,對長江大保護、南水北調生態保護、碳達峰碳中和等工作緊抓不放、持之以恒推進,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始終從“國之大者”的高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堅持提升站位,壓實整改責任。堅持嚴實標準,提高整改工作質量。堅持標本兼治,健全整改長效機制。
黨政領導責任、部門監管責任、企業主體責任得到更好落實;是全面的“把脈問診”,推動解決了一批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提升了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科學的“精準開方”,推動了全省高質量發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綠色低碳發展勢頭正勁。
3.生態教育要強化
生態立市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是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有力踐行。要強化武漢市民的生態教育,增強市民的生態意識,引導市民養成綠色思維。要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樹得更牢,走深走實。形成愛護環境的社會風氣,形成良好的生態文化氛圍,充分利用媒體宣傳生態文明建設成果,開展生態教育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等活動。增強市民的生態法制觀念和開展節能環保的實踐能力。
4.制度建設要完善,構建配套的評價、考核和補償機制
在自覺自愿意識和行動還沒有形成前,通過制度進行強制性約束,對過程進行監控,對結果進行考核,對照《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范區指標》中的建設指標,對生態經濟和生態環境的約束性指標劃定生態紅線并嚴格遵守,尤其是生態經濟部分的八大指標必須嚴格把控。
生態立市和區域經濟轉型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且周期較長,導致部分中小企業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區域產業結構層次低自身資金缺口明顯。應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解決后顧之憂,根據武漢市各區向武漢市提供的生態服務、生態產品和生態價值特征,為各區提供對應的生態補償。
5.多管齊下,建立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機制
生態補償機制是事后控制措施,為了讓更多的企業、市民參與到生態立市和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中,必須解決投入資金問題。首先需要政府扶持提供財政資金上的保障,優先安排有關生態產業的專項資金;通過專家對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的價值進行評估進行相應的生態資金補償,面向全球、全國招商引資,吸納外資、民營等多種形式參與生態產業項目;引導市民積極籌資主動參與,建立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機制。
參考文獻
[1]哈思杰,方可,徐莎莎.生態文明視角下武漢市綠地系統規劃建設探索[J].規劃設計.2020年第11期第36卷.
[2]岳啟蒙,文倩,賀奕.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對城市水生態承載力的影響[J].生態學報.2021年第14期第41卷.
[3]張歡,成金華.特大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及應用[J].生態學報.2015年第2期第35卷.
[4]陳立.武漢市蔡甸區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問題與對策[J].長江論壇.2019 年第3期·總第156期.
注:2019年度省廳科研計劃項目:青山綠水戰略下生態立市對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的影響研究(B2019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