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學海
內容摘要:要加強傳統文化有效融入高職大學語文教學,就必須對大學語文教學做必要的改革,這就需要領導的高度重視,重新定位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標準,并積極推進高職大學語文的師資建設。作為傳承傳統文化主角之一的語文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模式、調整教學內容,勇于創新,有效利用大學語文教學的主陣地,進行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把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性與創新性落到實處,把學生培養成具有深厚文化素養的建設人才。
關鍵詞:傳統文化 高職 大學語文 教學 策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大學作為教書育人的主陣地,必須堅決貫徹執行文化自信的主旋律。底蘊深厚的傳統文化是不斷繼承和發展的,大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其教學目標,一是提高學生的語文基本知識技能,二是提升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不難看出,大學語文教學在傳承文化,促進學生發展方面起著重要的媒介作用,所以,課程設置必須重視基本知識的同時,還要考慮深厚的情感、健康的思想,充分體現牢靠的文化基石和堅定的文化自信。
一.大學語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
大學語文作為人文性教育的主陣地和公共基礎課程,要把傳統文化教育深入落實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高職院校要不斷進行教學創新研究,改革教學方法,在教育教學中加大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教學內容要將時代性與傳承性的有機結合,在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上下功夫,在培養傳統文化能力上做文章,落實文化興國,文化強國的戰略部署,也是激勵學生提高自我修養,養成自主學習,終身學習良好品質的要求。使傳統文化得到有效的傳承和快速的發展,是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一項根本任務,在當今職業教育環境下也是必不可少的。
1.促進人才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證。大學語文在選材方面吸收了大量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指導學生通過閱讀鑒賞,提高文化修養。大學語文課程文化性的必然要求是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給學生學習民族語言、優秀文化提供有效途徑,能夠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操和愛國情懷,有效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2.提高人文素養,開創有效途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歷史長河積淀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國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其博大精深的內涵依然深刻影響著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作為參與未來社會建設的高素質人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必然是今天所有大學生的偉大使命,將文化滲透于大學語文教學,能夠更好地引導大學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
二.大學語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的問題
1.重視程度不夠,思想觀念落后。目前在大部分高職大學語文的教學中雖然也強調傳統文化的價值,然而部分教師依然對傳統文化認識不足,不能很好地將傳統文化與教學有機結合。教學中傳統文化也只是一種擺設,照本宣科,甚至一帶而過。文化傳承變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久而久之,就會消磨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就談不上產生深遠的影響,提高人文素養的教學目標也就變成了一句空話。
2.課程定位不準,教學方式陳舊。大多數高職大學語文教學往往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教學方法單一、死板,雖然學校教務部門要求大學語文課程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但是由于沒有有效的教學模式與合理的教學手段,教師教學死板,師生缺少必要的互動交流,更談不上因材施教。還有部分教師不能主動學習,缺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高度,因循守舊,不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仍然用陳舊的內容開展教學,導致大學生普遍缺乏學習語文的興趣。最終的結果是學生只是被動接受,如果傳統文化精髓的傳承與弘揚難以實現,創新與發展就更無從談起了。
三.大學語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的途徑
1.革新教育理念,加強師資建設。教學效率低下的因素很多,大學語文課時少,教學任務重,文化教育卻是耗時多收效慢的工作,短時間內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導致了大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效果不理想。部分高職院校強調大學語文的實用性,教學指導思想出現了偏差,只注重應用文寫作與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而忽略了文化內涵的教育,致使教學中文化滲透不夠。部分院校因師資力量不夠,經常指派非中文專業教師或聘請代課教師授課,任課教師良莠不齊,甚至專業素養不高,實際教學經驗不足,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夠,更談不上創新能力。語文教師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策劃者、組織者和參與者,是教育教學的評價者,教師的知識水平與教學能力,包括其文化修養都直接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起著重要影響。因此,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對語文教學的文化滲透至關重要,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師必須要深刻認識職業的重要性,積極進行身份的轉化,由教者向學者轉化,積極學習,開展研究,不斷提高其文化修養,教師要不斷挖掘研究傳統文化的深層內涵,結合時代特點進行新的解讀,品讀鑒賞優秀作品中的傳統文化,真正做到為學生傳授知識,解決疑惑。
只有確立先進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師的文化修養,強化專業技能,建設一支專業素質過硬的師資隊伍,才能引導學生繼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改革創新,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目標必將實現。
2.科學設置課程,選擇優秀教材。教材的選擇標準很多,但最核心的東西不能忽視,教材的權威性、人文性和學術性必須放在首位,尤其要特別注意教材的人文性。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材在選擇上,必須打破過去一味注重聽、說、讀、寫能力訓練的思維模式,使知識教育與文化有機結合,應該選取文化氣息濃厚的教材,才能更加有利于教師開展教育教學。可以適當運用優秀選文讀本,適當向閱讀欣賞傾斜,同時要考慮到不同專業的學生的需求,并且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內容,使教材內容能夠適應不同的專業,對學生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教師可以依據合適的教材開展教學,進行有效的文化教育,引導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幫助學生提高文化素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轉變思想觀念,創新教學模式。大部分高職院校教師在大學語文教授過程中,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手段老舊毫無新意,必須深刻認識到更新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是提升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徑。大學語文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創新教學模式的重要性。教師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選擇合適高效的教學模式。對教材里的經典文章進行深入研究,挖掘其深刻的教育思想,引導學生閱讀學習,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開創多渠道吸收文化養分。實踐證明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位置、教師作為主導者,是行之有效的,所以教學就是要不斷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設置恰當的情境開展教學,將傳統文化內容滲透其中,引導學生學習文化,感悟人生,理解精神,傳統文化蘊含的精神才能真正發揮其教育意義,進而落實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道德素養的教育目標。
4.理論結合實踐,促進傳承創新。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文化實踐,引導學生將日常生活與傳統文化結合,消除距離感,真切體驗傳統文化內在的魅力。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辯論賽、朗誦會、演講比賽等形式,讓學生實際操作,在學習中探索和感悟。將教學內容的時空進行擴展,課內外結合,書本與生活結合,增加教學廣度與深度,重視傳統節日所包含的深厚文化底蘊,教師要因勢利導,引導教育學生關注我國歷史傳承的節日文化,也可以將教材內容有意識與傳統文化的內涵銜接,擴展教育的廣度。教師應該從多元角度介紹、分析、講解和研究,使傳統文化得以深入學生的思想深處,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對當代社會生活生產的影響作用,進一步促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5.順應教育規律,改革評價機制。高職院校在教學評價中應采用多元化評價機制。這與高職生的學識水平和認知能力是密不可分的,他們經過高中或中職階段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的語言表達與寫作能力,在學習考核時,教師應根據授課情況靈活使用多種評價方法,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能力考核。
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不能僅僅靠一份試卷來完成,應該是關于某個問題認識的論文、名作鑒賞、也可以是調查報告,通過改革考核方式來促進教學內容的改變,引導學生思考知識與文化的內在關系,思考傳統文化對現實生活的意義,理解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從而使大學語文教學工作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為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要求學生重視長期學習,注重積累,這勢必會讓學生在學習上花費更多的時間,過程性考核也會讓其投入更多的精力。
教師做好必要的指導,使學習和評價結合,這必將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鍛煉思維,探索真諦,并在探索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見解,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
傳統文化彰顯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保障,滲透于社會的每個空間。當今,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學工作承擔著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高職院校要本著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合理安排大學語文課程,強化語文教學的功能,無論是高校領導,還是語文教師,都要理論聯系實際,高度重視, 加大傳統文化的教育力度,以創新的目光,徹底轉變觀念,革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調整教學內容,科學合理運用大學語文教學,將傳統文化創造性傳承、創新性發展,為社會培育出更多德才兼備的建設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曉慧,劉慧敏.淺談大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的交融[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250-252.
[2]姚俊平.注重傳統文化提高人文素質大學語文教學淺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4,(7);123-124.
[3]郭愛濤.國學素養培育視野下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廣西教育:職業與高等教育版,2016,(1):95-96.
(作者單位:平涼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