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新文科建設背景下,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改革需在教學理念方面重視產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內容及方法方面,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體現新文科的融合性;在教學考核方面,引入過程性評價考核機制考量學生綜合能力。通過多方面的教學改革,實現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在知識傳授、能力提升、人文素質培養等方面的功能。
關鍵詞:新文科 中國古代文學 教學改革
中國古代文學是高校漢語言文學、秘書學等專業的學科基礎課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蘊含著深刻的社會、人生內涵,具備豐富的人文精神與人文價值。然而,這門基礎學科的基礎課程長期以來存在著教學觀念落后、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學方法單調等問題。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針對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現狀中存在的弊病,探究如何在這門課程的教學中更好地實現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價值引領等方面的作用,既具有重要的教育改革意義,同時又具有突出的現實應用價值。本文試圖探討“新文科”背景下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以新理念、新形態、新方法引領帶動新文科建設,基于產出導向優化人才培養目標,構建符合“新文科”建設要求的理論教學體系,培養具備“多學科、跨專業”知識技能的人才,以適應教學改革的大趨勢。
一.教學理念上,重視產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
中國古代文學的課程教學迫切需要吸收“結果導向”,有計劃地圍繞預期學習目標,以學習結果為導向,以細致化的反向設計、以可考核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指標體系為基準。科學、合理、具體地設計教學環節。根據漢語言文學、秘書學專業本科生畢業后從事的工作崗位,有針對性地在教學環節上注重學生相關能力的培養。
首先,因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本科生在畢業后多從事中小學教師工作,在古代文學教學環節的設置上,一方面注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講授,講清講透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思想意涵及藝術表現手法。這方面內容的講授有益于學生將來從事中小學教師工作。另一方面,增加實踐教學環節,突出能力培養,為學生提供登臺講課的機會,鍛煉他們的綜合能力。筆者在這方面作了初步的嘗試,學生從中獲益頗多。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將學生每10人一組分成10組,小組成員內部分工合作,分別負責講授內容的資料搜集、教案撰寫、課件制作、登臺講課、板書設計等環節的準備。分組有利于將每一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師生間互換角色,是對翻轉課堂的很好實踐。學生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既鍛煉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提高了團隊協作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在學生登臺講課之后,教師針對講課中存在的問題,逐一給予指導。諸如講課環節需要有導入的設置、講授內容的條理性、板書設計上的主副板書之分、教學課件的簡明扼要等注意事項。“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通過親自講課的實踐活動,收獲了諸多方面關于教學的體驗及經驗,這些都為他們以后步入教師這一工作崗位提供有力幫助。
其次,部分漢語言文學本科生有志于繼續深造,考取碩士研究生(或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生或其他專業研究生但考試科目包括中國古代文學)。基于學生的這一需要,在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安排上,教師應有針對性地深入課程講授內容,為學生考研保駕護航。
二.教學內容及方法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體現新文科的融合性
教師在講授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時,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多思考,教學方式上,提倡問題導向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學內容上,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達到知識擴展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其一,教學方式上,問題導向式教學是一種以問題為基礎的重要教學方法。問題導向式教學方法是以問題為驅動、以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及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為主要導向的教學方法。將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與當前高校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實踐相融合,在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按照“呈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問題再生”的教學思路展開教學將更具可行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中,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意義非凡。突破了古代文學課堂以往教學模式的局限。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轉換教師角色,教師由講授者變為引導者和組織者;課堂中以問題為中心,多種交流方式并存。課堂教學中提出或發現問題,進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反思、總結、形成知識的整體節奏,是促進創新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措施。
其二,教學內容上,教師要留意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科交叉屬性。諸如文學地理學、文學傳播學、文學社會學等交叉學科都在古代文學的教學中有所體現,這樣講授中國古代文學,既有益于學生學術視野的拓展,也與新文科突破傳統文科思維模式的局限,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途徑,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的教學理念相呼應。比如在古代文學的教學中,學生在學習盛唐詩歌的繁榮這部分內容時,通過“旗亭畫壁”的故事讓學生感知盛唐詩人王之渙、高適、王昌齡的詩歌受到歌女的傳唱,可見當時盛唐詩歌的繁榮程度。此外,還要啟發學生思考在印刷術還沒有廣泛使用的時代,盛唐詩歌是通過什么方式流傳后世的。這就與文學傳播學這一交叉學科密切相關了。通過分析,得出盛唐詩歌的傳播方式有歌女的傳唱、題寫在畫壁之上及詩人之間的相互唱和等渠道。
三.教學考核上,引入過程性評價考核機制考量學生綜合能力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應該培養學生文化典籍的閱讀與認知能力、以邏輯思維能力為核心的寫作能力及查閱專業文獻資料能力等專業能力。以唐宋詩詞的學習為例,在記憶背誦經典唐宋詩詞名篇及掌握基本的知識點之外,學習結果還應當包含對唐宋詩詞的文本細讀能力、審美鑒賞能力等。然而,中國古代文學以往的考核辦法不盡如人意,未能充分考量學生的綜合能力。中國古代文學現有的考核是由平時成績(以平時作業為主)的30%及期末成績(一紙試卷)的70%組成。這樣的考核機制造成學生平時不努力,臨時抱佛腳的不良現象。學生往往只是在期末時強化記憶,加班加點努力一下,待課程結束后,學過的內容多半忘記。為改變這一不良傾向,在教學考核上,《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應引入過程性評價考核機制,結合平時測評及階段性考核全過程考查學生各項預期學習結果的效果。建議在教學改革中,加大平時成績的權重比例,將原有的30%提高到50%,具體包括讀書筆記的撰寫,實踐環節(登臺講課及參加相關創新創業競賽)的考查等內容。鼓勵學生多參加詩詞比賽等活動,參加挑戰杯、“互聯網+”等創新創業大賽,讓學生通過比賽提升自身素質。期末試卷的設計也注重學生能力的考查,適當減少背誦記憶題目的設置,加大對學生的鑒賞、分析、創新能力的考量,突出強化思維、審美、寫作、研究等能力素養的培養,不斷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總之,高校中國古代文學課教學應針對課程特點,在教學理念上重視產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教學內容及方法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體現新文科的融合性;教學考核上,引入過程性評價考核機制,多方面考量學生綜合能力。通過多方位、多側面的教學改革,重新煥發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魅力。只有通過引導學生深刻領悟中國古代文學的意蘊和美感,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才能穿越時空的局限,實現它在知識傳授、能力提升、人文素質培養等方面的實際功能,發揮其在人才培育、價值引領上的作用,擔當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
參考文獻
[1]楊慶杰.結果導向與問題意識——關于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設計的探索[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8):89-93,96.
[2]支媛,楊笛.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學生評價體系改革探索與實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11):56-58.
[3]操太圣.知識、生活與教育的辯證:關于新文科建設之內在邏輯的思考[J].南京社會科學,2020(2):130—136.
[4]朱曙輝,朱妍.基于翻轉課堂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2019(10):8-11.
基金項目:內蒙古科技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基于OBE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及實踐研究”(JY2020044).
(作者介紹:劉紅紅,文學博士,內蒙古科技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