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靜
摘要:我國的養牛業發展十分迅速,不僅是肉牛,奶牛養殖業很多,飼養的牛只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但出現疾病的可能也增加。一般來說,為了保證養殖質量,牛場都是采取自繁自養的方式,但如果飼養管理不科學、養殖技術不先進、環境突然等因素存在,養牛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各類疾病,影響到牛的生長,繼而也會威脅養殖收益。對此文章以發熱黃疸型牛病為例進行分析,探究對其進行鑒別、預防和治療的方法。
關鍵詞:發熱黃疸型牛病;鑒別;治療
1引言
牛養殖是畜牧業發展的關鍵領域,牛具有一定的生長和養殖特點,在科學的養殖技術指導下,可以保證牛健康生長,防范疾病的發生,提升經濟收益。但實際養殖過程中,因為養殖技術不科學、飼養管理不到位等因素的影響,牛會出現一些疾病,影響到牛的健康成長,也影響到最終的產品品質。對此需要做好對牛常見疾病的防范工作,科學防治,實現健康養殖。本次就以發熱黃疸型牛病的相關內容進行簡單分析。
2發熱黃疸型牛病的鑒別
2.1 鑒別內容
一是可以從癥狀上進行鑒別。該種疾病中比較常見的就是牛巴貝斯蟲病以及牛嗜血支原體病。前一種牛病的癥狀如下:體溫升高,呼吸急促,精神沉郁,食欲減退;糞便呈黑褐色,有惡臭味,尿液呈黑色;嚴重的話會在5天內死亡;犢牛病程較短,患病后就表現出消瘦、食量大幅降低,但如果不在發熱之后,會逐漸恢復。后一種牛病的癥狀如下:病牛出現體力減小,動作緩慢,眼睛流淚;之后體溫逐漸升高,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個別可能出現便秘問題,如果不能及時治療則發展成腹瀉,出現血尿。
二是可以從流行特點上進行鑒別。該種疾病需要從常見的疾病類型的流行特點進行描述,比如支原體感染病,多數出現在梅雨季節,依靠昆蟲媒介進行傳播;泰勒蟲病,在牛群中傳播速度最快,死亡率很低,但對健康是一項大威脅;無漿體病,在夏季高發,尤其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很常見,傳播速度也很快。
三是從解剖特征上鑒別。如果是牛嗜血支原體病,剖檢發現淋巴結腫大,凝血功能降低;腹腔出現大量積液;肝臟、膽囊腫大,膽汁粘稠;肺臟、腎臟、心臟出現炎癥反應。如果是牛巴貝斯蟲病,剖檢可以見到病牛尸體十分消瘦,存在突出的尸僵問題;脾臟大幅腫脹,被膜上有很多出血點;肝臟大幅腫脹,表現出黃褐色;膀胱腫大,內部積蓄很多紅色尿液。如果是無漿體病,剖檢可以看到黃疸、貧血、脾臟腫脹等問題;尸體明顯比較消瘦,可以肉眼看到蒼白的粘膜;心臟腫大,有心包積液癥狀;膽囊腫大,膽汁呈暗綠色,粘稠狀;尿液顏色正常。
2.2 鑒別方式
主要是可以根據病發地區的氣候條件以及養牛場的飼養管理技術和條件進行鑒別。該種牛病的種類很多,所以病原菌也比較復雜,有多種類型,其中不同病原菌會表現出不同的生長習性。比如無漿體病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常見,高溫天氣可能推動其傳播。泰勒焦蟲病,以蜱蟲為媒介進行傳播,不科學的飼養,比如牛舍飼養衛生較差,容易滋生細菌蚊蟲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該病。巴貝斯蟲病,大部分出現在犢牛群體,危害性不強,治愈率較高;但如果出現在成牛身上,很容易死亡。支原體病則是多出現在濕度較高的情況下,比如多雨季散,進而增加感染幾率;同時牛身上有破裂的毛細血管,造成患病牛出現出血點,也會帶來更高的血液傳播和感染可能。
3發熱黃疸型牛病的預防
作為常見的疾病,該種牛病的存在給牛的健康養殖帶來很大威脅,直接影響養殖戶的經濟收益。因為該種牛病的臨床癥狀比較突出,如何進行有效治療,防控傳播范圍,成為養殖人員關心的難題。而從臨床上分析,誘發該種牛病出現的因素很多,飼養管理、技術、環境等都有一定關系,所以進行預防需要從這些方面入手,做好防范。
強化飼養管理
要做好飼養管理工作,堅持科學飼養理念。飼養人員需要從飼養管理、飼料選擇和飼喂、獸藥使用等方面,建立完善的飼養管理體系,保證牛在飼養期間對于飼料和獸藥的選擇、使用都有統一的標準,避免帶來差異。另外,養牛場需要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務,按照日常飼養的供給和需求,保證服務范圍覆蓋整個養牛場。同時,飼養標準的設定需要按照國家和行業標準進行,在實際飼養過程中結合飼養現狀進行合理控制,從而優化最終的飼養產率,盡量增加飼養經濟效益。牛生長過程中對于各項營養要素的需求是有一定變化的,而且因為很多營養要素自身無法合成,需要經過進食來獲得,以保證供給充足的營養,支撐牛的生長。這也意味著在飼養過程中,除了滿足牛日常的采食標準,還要供應一些微量元素,尤其是錳元素,這對于牛的生長有很大影響。所以飼養人員要根據牛的生長階段,進行營養情況評估,然后針對性的補充微量元素。
加強對牛疾病的識別和防范,加強對肉牛、奶牛等常見疾病的監測和防治,對病死牛和帶病牛制品進行嚴格的無害化處理。然后是做好牛只的排查和監督,由畜牧部門定期開展,做好記錄,為每頭牛建立檔案,實現信息的動態更新。如果發現疑似患病牛要第一時間隔離和上報處理。繼續落實分區防治策略,統籌做好常見病和新發病防治,推進牛疾病區域化管理。
做好對各類疾病的免疫管理,這針對的主要是傳染性疾病或者常發性疾病,同時可以采取措施提升牛的免疫能力。比如飼養人員可以在食物中摻拌藥物,在飲水中摻入預防藥物等,提升牛免疫力,可以選擇中草藥金銀花等。按照免疫規定向飼養牛注射疫苗,安排科學的免疫規劃,建立起科學的疫病防治機制。養牛場要在園區內建立專業的實驗室,及時更換最新的設備,做好出現傳染性疾病的檢疫和防范準備。
4發熱黃疸型牛病的治療
對于該種牛病的治療,需要明確疾病類型,明確致病因素,然后確定對癥治療方案。如果是巴貝斯蟲病,可以直接進行藥物治療,直接喂服高敏藥物,比如三氮脒、咪唑苯脲等。但應用之前需要先進行試驗,保證所選擇藥物的有效性以及牛只不會對此過敏;之后選擇合適的用藥方法,比如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合理使用藥物,發揮藥物療效。如果是無漿體病,進行治療主要以抗菌消炎為主,藥物可以選擇土霉素、青霉素等。如果是泰勒蟲病,可以選擇使用貝尼爾溶液,通過噴灑、肌肉注射的方式進行驅蟲治療,同時進行補液健胃,提升病牛的抵抗力。如果是支原體感染,要先進行藥敏試驗,確定敏感抗生素后,進行合理選擇,比如金霉素、四環素等。
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結核病牛的實際癥狀,確定最佳劑量,避免因為大量使用藥物增加耐藥性,增加病原菌變異的可能。比如對于螺旋體病,鏈霉素、土霉素等藥物的效果都比較好,此時判斷兩種藥物的使用劑量是按照體重進行,一般是30mg/kg。實踐證明,按照上述劑量使用藥物后,病牛癥狀逐漸減輕,治愈率高達98%。
5結語
發熱黃疸型牛病類型較多,在養牛過程中都比較常見,分布在各個地區和各個季節以及各個日齡的牛群,因為傳染性較強,危害性也較高,需要關注對這些牛病的鑒別、預防和治療。
參考文獻:
[1]馬鈺泰,趙昀.發熱黃疸型牛病的臨床診斷及治療分析[J].畜禽業,2021,(06):123+125.
[2]陳振中,安然.發熱黃疸型牛病臨床鑒別及治療[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1,(11):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