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盧家笙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存在方式和表現形態,引導人們發現美、創造美,指引著人們像更高的美學真諦進發,是一種無形的文化記憶。通過影像記錄的多元化形式向大家展現傳播傳統文化,從而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度,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向世界傳播推廣,是進行國際間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關鍵詞:盧家笙;傳統文化;傳承;影像記錄
笙是中國古老的吹奏樂器,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由簧樂器。對中華民族文化及其西洋文化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盧家笙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一個特殊的文化載體,盧家笙及文化與實用于一體,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由簧樂器。對中華民族文化及其西洋文化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盧家笙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一個特殊的文化載體,盧家笙及文化與實用于一體,每個人都應該積極參與到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隊伍中來,目前國家和地方政府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正在建立各類傳統文化展廳及傳承基地。【1】
近些年來,“傳統文化”一直是個熱詞,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得到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盧家笙經過千百年的文化流變,是動態的、是可變化的,經過發展演變,各時期的傳承人群在與歷史、自然等環境的互動中接續對傳統文化進行再創造。傳統文化是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勞動群眾的文化創造結晶,是群眾文體的很需要組成部分,具有民族性、民間性等顯著的特點。影像的記錄是站在歷史悠久傳統文化的肩膀上,去利用攝影的方式真實記錄。在現如今城市化進程快速,網絡信息蓬勃發展的信息時代,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也要與時俱進,借助互聯網技術,讓盧家笙走進現代生活,更加貼近年輕人、更加符合時代發展要求,被當代人特別是年輕一代接受與選擇,拓展其生長空間,以真正實現傳統文化的價值,創造出具有時代意義的、符合當代人審美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傳統文化。
一、盧家笙活態傳承的研究背景
現代化社會不斷進步,鞭策著人類社會發展前行。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發展之間產生巨大的沖擊,傳統文化在時代的發展中逐漸失去了價值,也漸漸地在人們的視野中淡出,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人類社會現代的網絡信息技術不斷提高,2019年5G時代的到來,促使人們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以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使命感也大大的減弱。但近年來,關于傳統文化的淡出引發各界專家學者的深刻思考,傳統文化的話題和熱度在人們的視野里也不斷地提高,因此用影像去記錄傳播傳統文化,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安徽省蒙城《盧家笙》正是優秀的傳統文化,早在成語“濫竽充數”的典故中所使用的樂器就是“笙”。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記錄傳承有助于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提到要大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因此對傳統文化《盧家笙》更是要活態傳承。
二、盧家笙活態傳承的制作過程
在網絡信息時代情況下,當代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所追求的物質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科更能體現出傳統文化傳承建設的重要性。因此通過影像記錄的形式向大家更為直觀的展現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文化精華,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勾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深刻回憶,不要讓傳統文化消失在科技時代,讓傳統文化與時代相融合,對傳統文化影像記錄的傳播可以引起人們的關注度、重視度;
實地考察安徽蒙城對其笙的制作過程與傳承,只有其深刻的了解,才能夠更加充分體現盧家笙的魅力所在,對具有代表性的盧家笙進行深入了解與傳承人協商拍攝,傳承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守,體現出傳承人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力爭將盧家笙發揚。以傳統文化影像記錄表現特色、創新發展為拍攝主題,關注一點一滴的細節,將盧家笙全部的美展現在大眾的視野里,以及在所拍攝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后期的制作,最后用敘述完整的影片來進行宣傳與傳播。
三、盧家笙活態傳承的創新特色概述
讓傳統文化走進現代生活,更加貼近青年一代、更加符合時代發展要求。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極大的創新價值與傳承價值。【2】傳統文化背后承載著世世代代勞動群眾所創造的結晶。運用影像記錄的方式去真實記錄,以紀錄片的表現形式、創新發展為主要內容來拍攝盧家笙,為現代的群眾觀影者正確的去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通過影像去啟發大家去傳承、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也為后者的了解研究提供一份影像資料,去更好的了解與探究。
當代生產技術的快速發展進步,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傳承也逐漸的消減許多,如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很少能夠有人可以靜、慢下來去學習傳統文化,生產技術的成長可以帶動傳統文化的成長,而首要條件是人們要領會傳統文化才可以更好的傳承。如今網絡科技時代影像時代,我們運用影像記錄傳播的方式,去表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以創新發展為拍攝的主要方向來表現盧家笙的特色,突出創新、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通過影片的形式來呈現給觀眾,從而引起大家的重視,被當代人特別是年輕一代接受與選擇,拓展其發展空間,以真正實現傳統文化的價值。
四、安徽傳統文化的影像的發展
以紀錄片的表現形式、創新發展為主要拍攝盧家笙,將盧家笙用影像的方式記錄下來,讓更多的人了解盧家笙、了解安徽傳統文化。通過盧家笙繼承人和我們拍攝團隊之間的默契協作下迅速有效的完成盧家笙的拍攝,以及后期成片的制作工作,作品能夠及時有效地進行宣傳,達到傳播、傳承的目的。拍攝結束后將針對團隊的后續發展工作提出一系列方案;照片、視頻的后期剪輯和處理工作。宣傳、后勤和整理資料等后續處理工作,及時做到非遺紀錄片宣傳、傳承下去的一個目的。
希望能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提供綿薄之力,讓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去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去學習傳統文化,只有這樣傳統文化的路才可以更加長遠。同時也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弘揚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起到積極影響。【3】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延續發展提供綿薄之力,為其傳承和后代鉆研、領會非物質文化遺產留下貴重資料。我們不僅要大力宣揚非遺紀錄片,更要宣揚專注細節、精益求精的中國工匠秉承精神,萬眾創新的年代,更要自覺弘揚工匠精神,使其成為中國制造的內在精神,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奉獻一份力量。
總結:
傳統文化是一個名族的靈魂,其中富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將傳統文化以影像記錄的方式所展現出來,既達到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又可以提高公民的文化修養,還可以完善國家文化結構體系,從宏觀上講,當今影象記錄參與傳統文化成長近況,某種程度上為傳統文化生存與成長供給了一個龐大的空間,徹底離開傳統將會是歷史的犯人,但苦守著傳統,不通過變通來發揚傳統,也是對歷史的冷視。因此,用影像記錄的方式將安徽傳統文化延伸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讓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認識傳統文化,而不只是傳統文化繼承人對其有深刻的了解,要讓每個人都可以融入其中,從根本上發展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傳統文化這種特殊的文化符號。
參考文獻:
【1】宮赫 《高校笙教育的現狀分析及思考》 [J]2018, (2):124-125
【2】李娜 《當代大學關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考》 ?[J]2017, (2):25-26
【3】任學婧 《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策略研究》 [J]2017, (2):81-82
作者簡介:金淋(2001年-),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在校學生,研究方向:攝影、影視創作。
基金項目:2021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安徽傳統文化的影像記錄研究——以蒙城《盧家笙》為例,項目編號:20211361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