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榮慧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數學的教學方法也面臨著改革。小學數學課堂興趣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達到開發學生智力的效果。教師對該教學模式進行創新設計,使學生積極融入學習氛圍,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
關鍵詞:小學數學;興趣教學;創新
引言
小學數學是數學學習的基礎,教師要注重教學方式的選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擺脫學習困境。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提問的方式,導入大量素材,聯系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象化。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興趣教學模式的基本原則
(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要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幫助學生養成自主思考的習慣。傳統的教育中,學生在學習知識的時候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有大量的練習和知識點需要面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得到提高,但不能有效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容易喪失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老師可以在上課前先讓學生預習,然后采取課上提問的方式,引起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不斷學習新知識。例如,在“圓柱和圓錐”這一章節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復習關于“圓”的知識點,回顧相關的知識,助力對圓柱和圓錐的理解,即圓柱是由一個矩形和兩個圓組成,圓錐由一個扇形和一個圓組成,逐層遞進,引導學生掌握新的知識點。
(二)培養學生的自主創造力
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采用數形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地展現出來。解答問題時,教師可以采用多種解法。教師還可以用紙做盒子,用木棒做算盤,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自主創造學習用具。例如,在“長方形”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長方形的周長計算。5+5+4+4=18cm,或者2×5+2×4=18cm,或者(5+4)×2=18cm,不同的計算方式代表不同的計算理念。第一種情況是利用四邊的邊長相加得出的結果;第二種計算是將兩條寬和兩條長分別相乘再相加得出的結果;第三種情況是將長寬求和后,再乘以2得出的結果。三種計算最終得出的結果都是相同的,說明三種計算方式都是正確的,每種方式對應一種計算邏輯,老師要引導學生對方法進行總結和區分,找出其中的邏輯,學生們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進行計算。
(三)激勵學生的合理質疑能力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質疑處于排斥狀態,認為學生否定了教師的教學能力。新課改后,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確認。在趣味教學模式中,學生的參與是重要的一環。教師要善于傾聽和解答學生的疑問。學生提問是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體現,學生只有對所學知識有極大的興趣,不斷地鉆研,才能提出合理的質疑,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師不能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如果教師也有疑問的話,課后查閱資料后再解答。例如,“圓”這一章節的的授課中,部分學生會對圓周長的計算存在困難,教師可以使用繩子,沿著圓形物體一周,讓學生量出繩子的長度,然后思考周長與半徑之間的聯系。
(四)按角色施教,務求實效
數學低分學生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有學生因為數學基礎不好,所以一直落后。還有學生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學習落后。也有因為換了老師,教學方法改變了,不能適應老師的教學風格的情況。每個數學低分學生存在的原因和后進的水平是不同的,所以老師要對每一個后進的學生進行全面詳細的調查。了解原因后,再一一指導其整改。教師可以以他們各自的落后程度為出發點進行指導,補充他們應該掌握的數學基礎知識,以跟上新的教學要求。
二、小學數學課堂興趣教學模式的創新設計方法
(一)教學中利用提問,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指導作用,采用提問的方式,引起學生興趣,探索問題的解決方式,按照教師的問題,可以加深對數學的理解。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問題設計,提問時要合理設置懸念,引導學生積極討論問題,并在學生討論結束后指出問題的答案,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同時,教師在提問時,可以改變教學知識的順序,從整體到部分,從已知問題到未知問題,從解題步驟分析,對不同的解題思路進行思考。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并在小組討論中解答問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例如,在“百分數”這一章節,教師可以通過設問提高學生對分數的認識。有一個施工隊在修路,第一天修了100m,第二天修了剩下的2/5,最后還剩200m,這條路的全長是多少?學生對問題條件進行分析,根據問題條件,運用數形結合的方式進行畫圖,把抽象的問題具象化。教師在學生計算出問題的答案后,讓學生運用解題時的數值,自己設定新的題目,通過發散思維,進行題目的變形和重組,進一步提高解決問題的靈活性。
(二)結合信息技術,開闊學生視野
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采集大量鮮活的素材,將抽象的主題具象化,能夠起到開闊學生視野的作用。教師在選擇素材之前,要確定教學主題,并根據學生的個性選擇合適的素材。素材內容包括視頻、音樂、圖片等,以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學生可以通過教學軟件查閱教師的解題步驟,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教學中,引入之前學過的知識,使學生能夠查漏補缺,進行知識的遷移。教師要注意學生的接受能力,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調整。例如,在“多邊形面積”的教學中,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可以采用畫圖的方式,讓學生在網格圖上按要求畫出圖形,并計算多邊形的面積、周長。學生將圖形分割,分成幾個三角形和長方形,分析網格圖的數量,計算多邊形的周長和面積,降低計算難度。同時,運用信息技術,使學生理解輔助線的畫法,運用放大縮小的方式,使圖形進行各種形式的轉化。教師要為學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間,鼓勵學生挑戰問題。
(三)強化實踐體驗,進行知識的應用
任何學習方式都離不開實踐應用,教師要不斷強化學生對公式定理的理解,讓學生在實踐中檢驗理論。教師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發揮學生的表演能力,讓學生在游戲中應用數學知識,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在生活中的實用性。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自己安排的角色,以及對實踐中出現的數學問題進行思考,例如“時、分、秒”同賽跑結合起來,并計算學生跑到終點需要的時間。例如,在“四則運算”的課程中,老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分別扮演購物者和售貨員,要求購物者在合理的價格區間內買到最多的指定的商品數量。售貨員計算購物者的總額,然后找零。教師引導學生模擬購物,提升學習的趣味性。
(四)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起到指導的作用,學生是真正的學習主體。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通過共同解決問題這一教學手段,能夠將學習新知識的整個過程融合貫通起來。例如在計算“平均數”的時候,老師可以選取與生活相關的數據,例如計算全班學生的平均身高、平均體重,課程內容來自生活,整個課程所采用的數據來自生活。通過對班上同學平均身高、體重的計算,同學們可以切實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課堂采用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應采用興趣教學模式,結合創新設計,通過教學設問、結合信息技術、強化實踐體驗等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學生數學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周麗華.以學生發展為本,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數學大世界(上旬),2021(03):34.
[2]楊雙雙.淺論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發揮[J].家長,2020 (30):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