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東輝 王滿良




摘要:目的:探究高職學生社會支持現狀,為后續的研究提供依據。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抽樣陜西四所高職院校學生2861人,用spss21.0作數據分析。結果:①高職學生社會支持水平總體較高,但是中低社會支持水平的學生比例較高;②男生和大三年級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偏低,需要加以引導;③獨生子女和單招學生的社會支持水平偏低,需要加以改善。結論:高職學生的社會支持水平需要進一步有針對性的改善和提升。
關鍵詞:高職學生;社會支持;現狀
1引言
人是群居性的動物,良好的社會支持會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反之,便會損害個體的心理健康[1]。在咨詢實踐中發現:部分高職學生缺乏必要的社會支持,在遇到困難或者心理困擾時無人可求助,從而加重了心理困擾和心理問題,本文旨在探究高職學生的社會支持現狀,為提升高職學生的社會支持水平提供依據。
2研究對象、工具和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來自陜西四所高職院校的2861名學生。樣本狀況為:男生1462人,占比為51.10%,女生1399人,占比為48.90%;農村地區學生2482人,占比為86.75%,城市地區學生為379人,占比為13.25%;大一年級學生1059人,占比為37.02%,大二年級學生869人,占比為30.37%,大三年級學生933人,占比為32.61%;文科學生1129人,占比為39.46%,理科學生1732人,占比為60.54%;獨生子女608人,占比為21.25%,非獨生子女2253人,占比為78.75%;單招學生1878人,占比為65.64%,統招學生983人,占比為34.36%。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該量表由肖水源編制,量表共10個條目,分為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3個維度:主觀支持是指個體主觀感受到的被尊重、被支持的情感體驗;客觀支持指個體實際受到的支持;對支持的利用度指個體對自己身邊客觀存在的支持的利用程度。本研究中量表的克倫巴赫α系數為0.738,信度良好;KMO值為0.827,效度良好。
2.3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統計分析法
3調查結果
3.1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第1個因子解釋的變異量為37.881%,小于40.00%,可見,共同方法偏差未在本研究中造成嚴重影響。
3.2高職學社會支持總體狀況
從上述兩表中可以看出,高職學生的社會支持均分為37.827;處在高水平社會支持的學生居多,占比為81.89%,處在中等水平社會支持的學生占比為15.66%,處在低水平社會支持的學生占比為2.45%。
3.3高職學生社會支持在人口統計學變量上的差異
本文中展示存在顯著差異的結果,通過統計分析發現高職學生生活應激在生源地和專業上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在性別、年級、是否獨生和招生方式上存在顯著差異。
3.3.1在性別上的差異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總體上,女生的社會支持得分顯著高于男生;在客觀支持維度,二者沒有顯著差異;在主觀支持維度,女生的得分顯著高于男生;在對支持的利用度維度,女生的得分顯著高于男生。
3.3.2在年級上的差異
從上表可以看出:總體上,各年級的社會支持水平沒有顯著差異;在客觀支持和主觀支持維度,年級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在對支持的利用度上,年級之間存在差異,經過事后比較發現,大一與大二、大一與大三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大二與大三之間存在差異,大三對支持的利用度得分顯著小于大二。
3.3.3在是否獨生上的差異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總體上,非獨生子女的社會支持得分顯著高于獨生子女;在客觀支持維度上,二者無差異顯著;在主觀支持維度上,非獨生子女的得分高于獨生子女;在對支持的利用度維度上,非獨生子女的得分高于獨生子女。
3.3.4在招生方式上的差異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總體上,統招學生的社會支持得分顯著高于單招學生;在客觀支持維度上,二者無差異顯著;在主觀支持維度上,統招學生的得分顯著高于單招學生;在對支持的利用度維度上,統招學生的得分顯著高于單招學生。
4.討論與小結
4.1高職學生社會支持水平總體良好,中低水平社會支持學生不能忽視
高職學生的社會支持均分為37.827,得分處在高水平等次,這與有些研究結果相一致[2],說明高職學生整體社會支持水平較高。但是同時也應看到中低水平社會支持的學生占比為18.11%,這一比例偏高,不良的社會支持會引起引起或是加重心理困擾,因此,高職院校要高度重視這部分學生的社會支持狀態,提升學生的社會支持水平。
4.2男生的社會支持水平偏低,需要加以引導
男生與女生的客觀支持沒有差異,與女生相比男生對支持的利用度較低,這與有些些研究結果相一致[3]。這可能是因為傳統觀念的影響,傳統觀念要求男生要獨立自強,“男兒有淚不輕彈”,他們在遇到困難時候更傾向于自己承擔,較少主動求助。因此,高職院校要對男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引導男生認識到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困難或者心理困擾要主動求助,求助不是弱者的表現,反而是愛自己的表現,真正的懦夫是不敢面對問題,不敢解決問題的人。
4.3大三學生對支持的利用度偏低,需要關注
高職大三學生進入畢業階段,加之當下疫情的影響,可能使他們陷入焦慮和擔憂狀態,擔心自己的就業和前景。人在情緒波動事后很容易忽略周圍的事物,對自己擁有的支持“視而不見”,不能有效地加以利用。面對這種情況,高職院校要加強對大三學生的就業指引,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引導學生看到自己參百年的資源,并且加以利用,通過心理健康講座等形式引導同學們學會調控情緒。
4.4獨生子女的社會支持水平偏低,需要加以改善
與非獨生子女相比,獨生子女的社會支持水平偏低,主要體現在主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上偏低[4],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可能的原因:①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對孩子關注和控制較多,造成孩子缺乏被尊重和理解的感覺;②獨生子女缺乏來自兄弟姐妹的情感支持;③有些獨生子女不擅長給別人提供支持,導致自己在需要支持時也難以得到支持。
4.5單招學生的社會支持水平相對較低,需要加以關注
高職院校的招生方式正在發生改變,單招學生的比例逐年升高,已經超過統招學生的比例,因此,單招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否直接關系著高職院校能否良性發展。單招學生大多屬于學習基礎較弱的學生,因為對高考希望渺茫,所以選擇了單招這一路徑,他們感受到支持較少,相當一部分單招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受挫嚴重,逃避遇到的困難,也不愿跟人提及,可以通過心理團輔、主題班會等形式多樣的活動鼓勵這部分學生勇于面對困難,勇敢求助。
4.6小結
總體上,高職學生的社會支持水平較高,但是中低社會支持水平學生比例偏高。在性別、年級、是否獨生和招生方式上呈現不同特點,高職院校須高度重視學生的社會支持水平,引導學生善于利用社會支持,促進自己成長和成才。
參考文獻
[1]代勇真,方鴻志.中國人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關系的元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0,28(04):490-494.
[2]常小全.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支持、學業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倦怠的關系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20.
[3]劉惠娟.高職學生社會支持、人際信任與心理適應[J].現代職業教育,2021(13):98-99.
[4]張子珍.高職生孤獨感與社會支持、核心自我評價的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19.
作者簡介
(1)曹東輝,男,漢族,1987年3月,陜西絳縣,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副教授,陜西西安,710016。
(2)王滿良,男,碩士研究生,副教授。
基金項目
2020年度陜西高校學生工作研究課題《基于積極心理學干預高職學生習得性無助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0FKT40);2020年陜西高校學生工作精品項目《聚焦立德樹人建設高職特色的“12433”育人工程》(項目編號:2020FXM29)階段性成果。2020年陜西省心理素質教育研究會課題《高職院校學生疫情防控心理援助調查實證研究》(課題編號:2020SG00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