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16年我國稅法改革全面實施以來,生產企業營商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合法合規經營能力得到明顯提升,但企業所面臨的稅務風險愈加多元,如果稅務風險管理及防范不到位,便會使企業陷入巨大的稅務風險之中?;诖耍恼乱云髽I稅務風險管理相關理論為切入點,簡要分析生產企業稅務風險特征與影響因素,重點探究生產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現存問題與解決對策,旨在為生產企業防范稅務風險、獲得可持續發展動力提供思路及方法。
關鍵詞:生產企業;稅務風險管理;問題分析
在《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指引》、《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的雙重引導下,各類大中小企業加大了對稅務風險管理的關注程度,借助風險管理工具及現代化、科學化風險管理理念與技術避免稅務風險事件的發生,在保證企業合法合規經營的基礎上提升企業競爭實力。生產企業是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其稅務風險管理意識、管理水平、管理成效不僅會影響生產企業自身的發展,更關乎我國實體經濟發展質量。為此,生產企業需深入領會稅務風險管理的本質內涵,掌握稅務風險管理特點與影響因素,并立足實際、確定問題導向,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避免稅務風險的發生。
一、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相關理論
分析生產企業稅務風險管理問題需要遵循理論聯系實際的基本原則,首要解決的問題便是梳理并提煉對文章研究具有較強解釋力的相關理論及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本文通過梳理相關文獻提煉出以下適用于研究生產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的相關理論。
1.稅務風險定義
企業稅務風險包括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企業因各類經營業務、主觀認定或客觀疏忽等原因導致所選擇的納稅行為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稅法相關規定及稅收制度,應納稅而未納稅、少納稅,從而面臨補稅、罰款乃至行政處罰等風險;第二層含義是企業經營行為適用稅法不正確,企業稅務人員未能充分利用國家或地方稅收優惠政策,導致應繳納稅額增加,承擔了不必要的納稅負擔。
上述稅務風險定義是對企業經濟及經營活動中稅務風險動態性的考量,此種意義層面下的企業稅務風險來源于三個方面:其一為企業與稅收機構之間的“溝通認同偏差”,如對于同一涉稅業務,納稅企業與稅收機關對此理解與定義不同,便可能導致稅務風險的發生;其二為納稅企業與稅收機構間的“信息不對稱”,受制于企業管理者、財務人員對稅法相關制度的理解程度、對宏觀稅收政策環境的預測性偏差等,納稅企業很難完全規避稅務風險;其三為納稅企業的風險防范意識不足,財務人員專業勝任能力不足,容易忽視甚至不能發現業務過程出現的稅務風險。
2.稅務風險識別與評估理論
稅務風險識別是指借助一定的風險管理技術與工具等識別并總結歸納企業潛在性、隱蔽性的風險事件。常用的稅務風險識別方法包括風險清單法、流程圖法、頭腦風暴與魚骨圖聯用法等。企業稅務風險的識別具有全面性的特點,既包括稅收法律、稅收制度、稅收機構征稅行為等外部風險,又涉及企業組織架構、稅務觀念、管理者及財務人員的稅務風險管理意識及專業勝任能力等。
稅務風險識別并總結各類風險事件后需要按照風險對企業的威脅與危害程度對其進行評估分級。具體包括定量評估及定性評估兩種形式。其中定性評估是對稅務風險的一般描述,具體包括SWOT分析法等;定量評估借助財務風險預警模型、財務風險評估模型、Logistic模型等確定稅務風險指標并對其進行賦值,以此了解稅務風險集中程度、變化趨勢等。
3.稅務風險管理理論
稅務風險管理理論是企業風險管理理論的一大分支,研究的焦點在于對企業稅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損失進行及時防范、有效遏制及科學管理。稅務風險管理理論強調將稅務風險管理貫穿于企業各項經濟與經營活動的全流程中,通過對稅務風險的全面化識別、跟蹤式監督、動態化管控將企業稅務風險降低至可接受范圍內。稅務風險管理與納稅籌劃具有本質上的區別,納稅籌劃只是對稅務風險的一個方面進行控制,其以稅后凈利潤最大化為根本目標,可能導致企業財務人員過多地追求如何減少應納稅額,容易忽視潛在的稅務風險。而稅務風險管理以企業合法合規經營及合法納稅為前提條件,結合企業自身業務特點及最新稅收政策,在業務發生前介入、提出切實有效的稅務控制措施,在事前、事中、事后進行監督管理,實現稅務風險全流程管控。由此可見,稅務風險管理對于企業來說是一項更為宏觀的風險管理工作,不應局限在財務部門,應當從頂層設計出發對各項業務活動進行統籌規劃,并通過各個部門的協同配合切實降低企業稅務風險。
二、生產企業稅務風險主要特征及影響因素
生產企業以產品的研發、生產或加工為中心業務,是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主力軍與中堅力量。受到宏觀經濟環境、經濟政策、市場條件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當前生產企業對外面臨實體經濟低迷、稅收政策收緊的挑戰,對內則面臨現代化發展與生產流程重組的現實困境,其稅務風險更為復雜,且影響因素加劇。
1.生產企業稅務風險主要特征
生產企業稅務風險具備以下特征:(1)隱蔽性。生產企業在經濟及經營活動發生期間,可能因主觀或客觀條件導致其未能按照稅法相關規定繳納稅款,此種不合法、不合規的行為未能及時引起相關監管部門的注意,便會隱匿在企業的各項活動之中,此為稅務風險的隱蔽性特征。(2)易變性。在日益復雜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稅務總局為適應新的經濟發展形勢對稅法及稅收相關制度進行了動態調整,使得宏觀稅收政策環境、稅務機關的執法行為等時刻處于變化之中,因此稅收機關與納稅企業“溝通認同偏差”、“信息不對稱”所引發的稅務風險也具有易變性的特點。(3)預先性。生產企業稅務風險先于稅務責任履行行為而存在,即在生產企業開展、核算涉稅業務期間便可能因業務定性、核算方式等與稅收政策、法規間產生沖突誘發生產企業稅務風險,此為稅務風險的預先性。(4)可控性。生產企業雖然不能完全規避稅務風險,但可以通過科學管理方式、內部職工的協同與配合等將風險水平降低至最低程度。
2.生產企業稅務風險影響因素
生產企業稅務風險的影響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及內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因稅務相關法律立法、執法行為、相關政策改變等所造成的環境因素,如新的稅收法規頒布,部分生產企業管理層及財務人員未能識別出新舊稅法間的區別,未能根據新稅法要求對涉稅業務的核算進行調整等,由此誘發稅務風險。再如稅收優惠政策變化,企業對此政策信息了解不全面,財稅人員處理稅務工作中依然依據原有政策進行業務核算,也引發承擔不必要納稅負擔的稅務風險;內部因素構成較為復雜,具體包括企業管理層對稅務風險防范的重視程度、財務人員防范稅務風險的專業技能與主動性、企業內部管理制度與運行流程等。如果管理層對稅務風險防范的重視程度不足,很難發揮帶頭與引導作用,使企業有關稅務風險管理的內部控制措施不能得到有效運行。同時,財務人員對稅法的了解程度、識別及評估稅務風險的技能水平等也會影響稅務風險控制力度,再加上制度約束不足、未能將稅務風險防控與個人利益掛鉤,也會加大稅務風險發生概率。
三、生產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現存問題
基于對稅務風險及稅務風險管理的理解,對生產企業稅務風險主要特征與影響因素的分析,文章該部分主要論述生產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現存問題。
1.涉稅人員職業界定不明晰
當前我國生產企業已經意識到稅務風險管理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在原有財務部門設置專門人員負責處理相關稅務工作,具體方法為按照稅種對稅務工作進行分類,每一負責人負責統一稅種的納稅核算或籌劃,并將稅務工作細化為基層崗位人員,形成由生產企業統籌,相關責任人直接負責,崗位人員執行的稅務工作處理模式。但當前該模式存在兩大明顯缺陷:其一,未能設置專職人員對稅務工作處理流程進行監督,稅務工作進度及完成情況難以保障,無法發現稅務工作中的潛在性、隱蔽性問題,加大了稅務風險發生的概率;其二,對涉稅人員的職業界定不明晰,在該模式下僅分配相應的稅務工作,但并未確定預期達成的工作成果、涉稅業務處理結果的責任,相關責任人責任不明晰,各崗位執行人員的工作目標、工作內容隨意性較大,不利于追溯稅務工作流程并針對稅務風險追究相關人員責任,難以對涉稅人員形成剛性
約束。
2.稅務風險評估體系不完善
稅務風險評估囊括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及風險分級三大部分內容,當前部分生產企業稅務風險評估的焦點集中在風險分級之上,一般針對較為明顯或已經發生的稅務風險進行分析及衡量。實際上,生產企業涉稅業務中已呈現的稅務風險背后往往隱含著諸多影響因素,且風險具有較強傳導性,可以通過內部運行流程、企業組織架構等進行傳遞,如生產業務核算環節存在的稅務風險可能由生產計劃制定、生產業務決策引發,僅在核算環節保證核算的精準性、真實性與科學性,不能從源頭上降低稅務風險隱患。換言之,如果沿用原有的生產計劃與生產業務決策部署,將會導致生產業務核算環節的稅務風險等級激增,嚴重威脅整個生產流程的稅務安全。由此可見,在稅務風險評估中只對顯性風險進行控制無法抵達稅務風險產生的根本原因,且會在稅務風險防控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及精力。
3.稅務風險控制機制不健全
因部分生產企業財務人員對稅法了解程度不足、稅務風險防控能力薄弱、缺乏全局意識與風控意識,在處理相關稅務工作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疏漏或錯誤,如因不清楚“轉入未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等新會計科目下應計入數據,導致會計科目混亂,便會誘發稅務風險;再如可抵扣增值稅專用發票但并未抵扣,導致企業承擔不必要的納稅負擔等。此類問題發生并最終使企業承擔經濟損失的根本原因便是未能建立起完善的稅務風險控制機制。當前我國部分生產企業稅務風險控制機制的作用期間為涉稅業務發生后,事前稅務風險預警機制不完善、事中監督考核環節缺失、事后對比分析不夠深入,即未能從涉稅業務發生的前、中、后三階段有效控制稅務風險。將會導致稅務工作問題頻發,加大稅務風險事件發生概率,不利于保證生產企業稅務風險管理質量。
4.稅務信息溝通渠道不暢通
如前文所述,稅務風險管理是一個宏觀的工程,管理責任不局限在財務部門,而是需要全體人員高度重視、各部門協同配合。及時有效的信息傳遞是各部門協同配合的先決條件,但當前部分生產企業內部稅務信息溝通渠道不暢通,一方面企業管理層所獲得的有關稅法政策變化等信息、管理層關于稅務風險管理的決策信息等并未層層分流至基層工作人員,導致各部門人員專注于相關業務的開展,忽視業務活動中潛在的稅務風險,不利于形成由上至下、全員目標一致的稅務風險管理文化;另一方面,生產企業內部部門各項信息的調整需要經過層層審批與復核,財務部門失去及時應對各部門稅務風險的先機,導致生產企業稅務風險激增。
四、生產企業稅務風險管理問題解決對策
稅務風險管理是生產企業健康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契合新時代經濟發展形勢、緊跟稅法政策調整的必然選擇,更是生產企業由內而外提升競爭實力的必經之路。下文結合筆者在生產制造企業就職多年的實際工作經驗闡述生產企業稅務風險管理問題的解決對策。
1.明確稅務風險管理目標,劃分涉稅人員職責范圍
生產企業稅務風險管理問題解決需要依靠管理層制定完善的頂層設計,并對涉稅業務處理流程進行統籌規劃。為此,建議生產企業將稅務風險管理提升至戰略位置,結合企業當前發展情況、資金狀況、業務類型、未來發展愿景與業務拓展需求、所處行業發展形勢、宏觀經濟及稅法政策等明確稅務風險管理目標,設置獨立于原有稅務工作處理隊伍的監督機構約束稅務工作處理行為,通過規范的監管、實時化指導及動態化監督避免稅務工作處理與現行稅法政策及稅收制度產生沖突,進而大幅度降低稅務風險發生的概率。同時,精確劃分涉稅人員職責范圍,在原有稅務工作處理負責人基礎上明晰其主要責任。例如涉稅業務核算人員需要承擔稅收政策、法律條例、行業稅法規定等信息,根據業務發生額準確核算涉稅業務,利用稅收優惠政策降低納稅額度等責任。以稅務處理結果為導向細化各崗位人員的稅務工作內容、工作方式及工作進度計劃等,將稅務風險評價結果、納稅額度降低幅度、合法合規經營目標執行情況等納入各崗位人員的考核指標體系內,保證每項稅務工作處理流程可回溯、過程有記錄、人員有簽字、結果可對比、數據可考察,以此約束涉稅人員遵守企業規章制度,嚴格要求自己。
2.建立稅務風險分析機制,完善稅務風險評估體系
如前文所述,生產企業稅務風險分析機制需要包括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及風險衡量三大功能。在稅務風險識別上建議企業運用“頭腦風暴+魚骨圖”聯用法,召集各部門負責人及關鍵崗位人員提出在實際工作中發現或預測的稅務風險事件,借助魚骨圖列出各類風險事件,并設置反映風險事件危害程度的指標供相關人員評價,最后列出排名前十的稅務風險事件,如會計核算風險、發票管理風險、合同管理風險等。為保證風險識別的全面性,建議進一步應用大數據技術手段及赫爾芬達爾-赫希曼指數,計算出稅務風險與涉稅業務間的集中程度,即反映各項涉稅業務中最為顯著的稅務風險,以此實現對稅務風險的深度分析。在風險衡量層面,建議應用專家咨詢法,邀請稅務風險管理領域專家為生產企業稅務風險防范獻計獻策,第一次專家咨詢對稅務風險識別階段各項風險事件的描述進行完善與修正,以規范統一的標準及內容界定各類風險事件。第二次專家咨詢確定各類稅務風險事件的量級,在對稅務風險事件指標進行細化與界定的基礎上對各項指標進行權重賦值,以此將抽象、籠統的稅務風險轉化為定性指標,既能夠形成較為完善的稅務風險評估體系,又能夠避免主觀因素降低風險識別、分析及衡量的科學性與客觀性。
3.加大重大稅種監控力度,合理利用稅收優惠政策
在上述稅務風險評估環節結束后,生產企業便識別了排名前十的稅務風險事件,了解了重大稅種類型,接下來的重點便是加大重大稅種監控力度,在保證合法納稅的基礎上合理利用稅收優惠政策降低企業納稅負擔。其一為銷售合同監督,重點關注銷售合同的真實性與合法性;其二為增值稅管理,一方面需要妥善保存增值稅發票,另一方面需檢驗增值稅發票的真偽;其三為嚴格按照相關規定檢查能夠減免稅額的部分;其四為檢查是否有隱匿銷售收入或虛增成本的現象。生產企業根據稅收監管內容預先對各項重大稅種的核算與計入進行檢查,可以避免因應納稅而未納稅、少納稅誘發的稅務風險。與此同時,引入PDCA循環管理圈按照計劃、實施、檢查與處理的步驟解決上述十大稅務風險問題,重新評估后再次進入稅務風險管理循環,既可以保證稅務風險識別與控制的全面性,又能夠保持生產企業稅務風險管理時刻處于動態化調整、良性運轉之中。除此之外,財務人員需加強納稅籌劃意識,在各項涉稅業務開展前全面梳理當前國家或地方發布的稅收相關政策與指導文件,如部分地區針對生產企業征收企業所得稅稅率降低、針對新能源業務免征所得稅、針對債務融資可提前抵扣進項稅等,根據此類稅收優惠政策確定合同形式、銷售模式等可以大幅度降低生產企業應繳納數額,在合理合法的情況下幫助生產企業規避稅務風險。
4.健全稅務信息溝通機制,強化稅務風險控制意識
針對外部因素誘發的生產企業稅務風險,生產企業需強化與稅務管理機構、監督機構的聯系,及時了解新的政策調整與法律條例變化,以此確定稅務風險管理目標,保證生產企業稅務管理與時俱進。針對內部因素誘發的稅務風險,生產企業需建立完善的信息溝通機制,一方面將戰略性稅務管理目標層層分流至基層崗位人員,提升其稅務風險控制意識;另一方面賦予財務部門一定的稅務風險管理主動權,要求各業務部門及時向財務部門反饋業務信息,如采購預算調整信息、生產成本增加信息等,財務人員據此調整納稅籌劃方案,防范各部門在工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稅務風險,通過信息及時、高效的傳遞以及各部門的協同配合,切實有效地降低稅務風險發生的概率。
五、結語
生產企業是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在稅法改革、稅收政策與時俱進的大環境下,生產企業迎來了高質量發展的契機,但也面臨著多元化的稅務風險。綜合來看,生產企業稅務風險具有隱蔽性、易變性、預先性及可控性的特點,影響稅務風險的因素包括內部因素及外部因素。針對當前生產企業稅務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文章提出了四項應對措施,在實際的稅務風險管理中,生產企業還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所處行業發展形勢等對稅務風險管理進行統籌規劃,建立稅務風險評估體系及控制機制,強化稅務信息流通及傳遞,以此提高生產企業管控稅務風險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郭芳.中小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相關問題研究[J].中國中小企業,2021(05):184-185.
[2]高金平,高鵬.企業稅務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及應對之策[J].注冊稅務師,2020(12):55-58.
[3]張勇.企業稅務風險管理問題探討研究[J].營銷界,2020(41): 133-134.
[4]郭霞.淺析我國企業稅務風險管理存在問題及對策[J].財經界,2020(26):225-226.
[5]林茂.對企業稅務風險管理問題的研究[J].商訊,2020(22): 83-84.
[6]張頻.企業稅務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J].經營管理者,2020(04):70-71.
作者簡介:鄧敏麗(1986.11- ),女,漢族,廣西梧州人,研究方向:稅務風險控制、融資管理、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