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農村電商人才嚴重匱乏,農村電商人才從業水平普遍不高等現狀,提出職業院校應開設農副產品運營課程,采用“雙精準”“雙課程”教學,并通過構建“職業院校+電商企業+村鎮”三方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打造“農村電商人才孵化基地”,為鄉村振興培養高質量人才。
【關鍵詞】農村電商 人才培養 雙精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6-0011-02
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而農村電商則是推進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產業現代化、農民增收、農村換新貌的重要途徑。雖然農村電商的基礎設施條件逐漸改善、企業資源不斷流入農村、農產品銷售的力度不斷加大,使農村電商開始轉型升級、改革創新,但農村電商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難題:一是小農戶生產與社會化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農副產品流通問題尚未解決;二是農村急需各種電商人才,特別是懂市場行情、會經營,能為農產品打開銷路的運營型人才。農村電商全面鋪開后,企業進駐農村需要具有電商知識的相關人員勝任崗位,而農村現有的人員大部分是只懂勞作的農民,缺乏從事電商工作的專業人才。農村電商人才培養滯后,而學子們畢業后又紛紛流向城市,導致農村電商人才嚴重匱乏。目前農村電商培訓的形式多種多樣但層次不高,且受訓人群基本零基礎而培訓效果不理想,導致農村電商人員從業水平普遍不高。針對以上現狀,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成為首要解決的問題。構建“職業院校+電商企業+村鎮”三方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確定精準培養對象,開發精準農村產業培訓課程,能有效培養農村電商人才,助推鄉村振興。
一、打造“雙精準”育人體系
為服務地方經濟,向農村輸送農副產品運營人才,學校打造“雙精準”特色:第一是人群精準,主要面向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的學子;第二是研發一套適合邊緣易致貧戶、脫貧不穩定戶的學子學習的電子商務課程內容。
(一)精準確定脫貧戶、邊緣戶學子為培養對象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建立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重要指示精神、國家文件要求,各地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采取針對性的幫扶措施,要求堅持事前預防與事后幫扶相結合、堅持開發式幫扶與保障性措施相結合、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堅持外部幫扶與群眾主體相結合,不能等他們返貧、致貧了才補救。為此,讓山區里的孩子接受教育,回饋家庭、回饋當地經濟,成為農村教育的目標之一。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貴港市職業教育中心基于校企合作及教學資源的優勢,確定對具有共同營銷知識和信息技術基礎的脫貧戶、邊緣戶學子進行相關的農村電商技能培訓。他們文化知識基礎薄弱,文化程度相對較低,接受現代信息能力有限,難以跟上現代化步伐,從而使農村特色農副產品推廣不足,流通受阻,無法以生產致富。此時,通過農村電商的技能培訓,可以有效地幫扶他們掌握現代技術,很好地解決農副產品市場流通問題,建立長久穩定的脫貧保障機制。
(二)精準開設農副產品運營課程
貴港市在廣西的東南部,是廣西重要的水果、禽畜等種植養殖基地,素有廣西“魚米之鄉”“甘蔗之鄉”的美譽,其中覃塘毛尖、貴港白砂糖、紅蓮藕粉、桂平香米、東津細米、桂平金田淮山、木格白玉蔗、橋圩鴨絨被、桂平社坡腐竹、桂平麻垌荔枝、石峽龍眼等優質特產品馳名中外。然而,優質的產品并未匹配優質的價格,部分村鎮的農產品在量多的情況下更是賣不出去,這正是缺乏流通途徑的體現。針對這些棘手的問題,利用互聯網銷售農副產品是可行的選擇。根據貴港市大部分農村區域產業特點以及農村電商人才市場需求調研情況,應開發農產品包裝、客戶服務、營銷策劃、平臺直播、電子商務法律等課程資源包。貴港市職業教育中心的電子商務專業發展已有數十年,教學條件相對成熟,且經過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電子商務特色專業建設后,師資力量更加雄厚、實訓設備更加完備。學校在原有電子商務專業課程中提煉專業核心知識,融入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包裝、銷售推廣等一系列相關知識,形成培訓課程。讓學生在原有的專業基礎知識之上,以“理論學習+實踐操作”的形式進行學習,使脫貧戶、邊緣戶學子掌握農村電商運營基本技能。
二、構建“職業院校+電商企業+村鎮”三方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
貴港市職業教育中心在完成廣西壯族自治區電子商務特色專業建設后,其電子商務實訓基地、O2O創業實踐平臺等配套設施投入使用,電子商務專業實訓條件提檔升級,為農村電商人才培養項目的開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脫貧培訓項目中,學校采取職業院校、電商企業、村鎮三方協同合作模式,共同制訂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通過村鎮的推薦,學校將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有學習條件的初中畢業生招入學校,使其在職業學校通過系統學習,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在完成學歷教育和專業知識學習的基礎上,聯合電商企業,對接當地農村產業,為這部分學生提供真實的工作場景和任務開展教學。
由于培養人群的特殊性,在課程設置方面有相應的優化調整。第一學年,以專業基礎知識和素質教育為主,增設電子商務基礎知識。第二學年,以專業核心課程為主要學習內容,經過系統的知識整合,貫以農副產品運營實踐課。課程主要以實踐的形式進行。學生以團隊合作的方式,通過對各村鎮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上,將課堂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中。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學習農產品包裝、客戶服務、營銷策劃、平臺直播、電子商務法律等一系列知識,實現理論和實踐一體化學習。在當下電商直播熱潮中,學校著重教授直播實踐課程,利用高流量的直播平臺培育網紅主播,與涉農企業合作共同打造實踐基地,使學生真正服務農村、解決農副產品銷售問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為防止脫貧不穩定人口返貧、邊緣易致貧人口致貧,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政府實施動態幫扶,鼓勵發展生產的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脫貧村致富帶頭人等安排有一定勞動能力的“兩類人口”。學校與貴港市龍頭企業廣西華隆超市有限公司合作辦學,共建實訓基地。該企業立足貴港,為群眾提供的生活用品大多數從當地農村選品采購,有豐富的產品鏈。該企業在農村農副產品經營管理上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優質農副產品,掌握大量的需求信息資源,擁有農村電商緊缺人才和緊缺農產品的第一手資料。校企雙方合力共建農村電商培訓項目,共同開發課程內容與實訓項目,聘請企業講師到校分享農村電商實踐經驗,同時委派教師到農村電商企業交流學習,產學研相結合,打造了一支教學經驗豐富、農村電商實踐能力強的“雙師”隊伍,提高了電商教師團隊教學能力,培育了一批農村電商運營管理人才,并將成功培養的人才通過該企業平臺輸送回農村,積極地響應了政策要求,落實“兩類人口”通過生產和就業穩定脫貧,發家致富。
三、打造“農村電商人才孵化基地”培養農村電商人才
為實現“雙精準”培養農村電商人才,學校著力建設“四個一體化”,即校企合作一體化、理論與跟崗實踐一體化、雙課程教學一體化、商貿專業群一體化。廣西華隆超市有限公司在貴港市職業教育中心商貿專業群實訓基地掛牌“校企合作職教中心店”,正式入駐學校,實現校企合作一體化;通過“學校學習+實訓基地跟崗實習”、工學交替的形式,實現理論與跟崗實踐一體化;在國家規定的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專業知識基礎上,提煉培養農村電商人才的課程資源包,實現“雙課程”教學一體化;整合相關專業,形成商貿專業群,并在商貿專業群里融入電子商務基礎知識和信息技術知識,實現在素質教育和學歷教育的基礎上,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學子進行“雙課程”教學,使其參與農副產品實踐創新型課程內容學習,實現商貿專業群一體化。在學校、企業、村鎮三方協同培育貧困學子相對成熟、課程初步完善后,逐步將農民、返鄉創業人員等人群納入農村電商人才培訓范圍,逐步打造“農村電商人才孵化基地”;利用學校師資隊伍、資源設施以及具有豐富經驗的涉農企業,圍繞貴港市特色農副產業,分類別、分層次、分階段為農民、返鄉創業人員、學生等各類人群進行培訓或實踐訓練;以多種形式,將這些學員培養成農產品主播、農產品店主、農村致富帶頭人等,使其個人能力提升,為農村經濟發展、鄉村振興做貢獻。學校、企業、村鎮三方合力,各盡其能,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為學子提供良好的實習實訓氛圍,搭建更好的創業就業平臺。
總之,應通過“職業院校+電商企業+村鎮”三方合作,“雙精準”培育高質量農副產品運營人才,著力培養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學子,提倡返鄉創業;利用優秀涉農企業內部資源,為學子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克服創業就業難題,促進農村電商發展,為大力宣傳家鄉特色農副產品、旅游資源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雷兵.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與地方經濟的關系:基于中國1870個縣數據[J].當代經濟管理,2018(2).
[2]鐘蕓.基于政策視角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J].現代商貿工業,2018(6).
[3]安帥,趙沖,周穎磊.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問題的研究:以回族聚居村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8(14).
[4]蘇奎,何凡,劉玉洋.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個案研究及其啟示[J].創新,2018(1).
注:本文系2018年度貴港市教育科學研究項目“‘雙精準農村電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編號:2018A013)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滕香琴(1985— ),女,苗族,湖南芷江人,講師,現就職于貴港市職業教育中心,主要研究方向為電子商務教育教學。
(責編 唐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