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筱玲 羅敏 盛志榕
【摘 要】本文論述南寧四職校全民健身服務型緊缺人才辦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提出學校應構建由學校、協會、社區三方共建基地、共享師資、共育人才的“學校—協會—社區”一體兩翼辦學模式,以培養運動訓練專業學歷教育人才、籃球培訓和籃球后備人才,滿足社會對健身服務型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健身服務 人才培養 辦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6-0062-03
南寧市第四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南寧四職校)聚焦全民健身服務型緊缺人才的培養,以深受人民喜愛的籃球運動入手,通過學校、協會、社區三方共建基地、共享師資、共育人才,探索“學校—協會—社區”一體兩翼共育全民健身服務型緊缺人才的辦學模式。該模式在運行中,以南寧四職校辦學為主體,廣西籃球協會提供技術、辦學支持,校、協共建廣西青秀籃球學校;學校與城區政府共建社區教育學院,發揮社區教育學院的力量,校、院共同參與規劃全民健身服務項目。通過近20年的實踐探索,形成“政—校—協”一體兩翼的辦學模式,滿足了社會對具有籃球特長又有職業技能專長的人才的需求,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了大量具有優良的運動訓練專業素養、綜合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該模式將學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工作與社會體育工作相結合,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職學校特色的、符合基層體育人才培養需求的合作辦學新路子。
一、全民健身服務型緊缺人才辦學模式改革的意義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國家整體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民眾對自我身心健康的關注愈發強烈,對體育鍛煉的需求程度也在逐年提高。在國內,發展全民健身運動、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已經被視為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生活期待的內在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工程和國家重大發展戰略。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人們對健康的關注愈發強烈。疫情之后,必將迎來一股新的健身潮、運動潮。在全民健身的熱潮下,為確保全民健身模式機制能夠長久穩定地運行,僅僅依靠群眾自發進行體育活動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大量體育服務型緊缺人才對其進行專業化的指導,這必將促進社會體育指導員這一群眾體育活動中不可或缺的新興力量的蓬勃發展。
(一)探索“學校—協會—社區”共育全民健身服務型緊缺人才辦學模式改革是社會的需求
據相關統計,截至2020年7月25日,全國注冊的公益性與職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近210萬人,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1.6名,距離“全民健身行動”中“到2022年和2030年我國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不少于1.9名或2.3名”的目標還有很大缺口,與發達國家相比更是有很大的差距。由此可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需求缺口仍然巨大。
(二)探索“學校—協會—社區”共育全民健身服務型緊缺人才辦學模式改革是學校改革發展的需要
中職學校作為各種應用型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具有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目前,全國僅有6所運動訓練專業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其中南寧四職校是唯一一所“以學歷教育為主、培養基層運動訓練技能型人才”的中職學校。近年來,學校運動訓練專業新生報名持續火爆,年年超額完成招生任務,生源質量也逐年提高。學校在現有運動訓練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系統、嚴謹的頂層設計和循序漸進的試點實踐,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適用于全民健身戰略的人才培養機制,開辟人才培養新路徑,總結人才培養新經驗,提升人才培養水平,以滿足新時期全民健身工作對相關技術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二、全民健身服務型緊缺人才辦學模式改革的實踐
(一)修訂并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明確人才培養方向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及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員國家職業標準》等重要文件的先后出臺,為中等職業學校運動訓練專業發展指明了人才培養的方向。以南寧四職校、廣西籃球協會、南寧市青秀區社區教育學院為主體的運動訓練(籃球)專業領導小組,制訂了《南寧市第四職業技術運動訓練(籃球方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強化職業能力培養,落實體育職業標準化教育。該方案明確升學與就業雙軌運行的培養策略,將人才培養目標確定為:為廣西和南寧體育產業經濟發展輸送道德品質過硬、運動技能扎實、健身指導技能強的實用型健身指導專業人才。將畢業生素養要求定位為:具備職業發展能力和創業精神,能賽、會練、懂執裁、熟組織、擅指導。在該方案的指導下,學校運動訓練專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體育高校輸送了大批優秀生源,為體育行業企業培養了3000多名合格人才。學校籃球隊參加南寧市中學生籃球賽連續20年奪得冠軍,在廣西青少年籃球錦標賽上也屢屢奪冠。
(二)建設“崗課賽證訓一體“課程體系,開發多樣化的課程資源
學校、協會、社區基于深入調研,認真開展對職業崗位(群)所需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分析討論,共同確定運動訓練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結合社會體育指導員國家職業標準和職業技能鑒定標準,將職業技能鑒定與專業培養目標相結合,使工作崗位—課程體系—籃球比賽—運動員(裁判員或體育指導員)資格證書—籃球強化訓練相融合,打造“崗課賽證訓一體”的課程體系,凸顯課程體系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在課程建設中,一是增強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充分將校內各專業的學生籃球聯賽、社區籃球比賽、社會商業籃球比賽、市級中小學生籃球比賽等各項賽事融入課程,為學生創造參與賽事組織編排、參賽隊訓練指導、臨場執裁的機會,增加籃球裁判、籃球賽事組織與編排、體能健康測試與評價、運動處方的制訂、營養學、運動過程的監控、運動后疲勞的恢復、運動損傷的應急處理等實用課程;二是增強課程內容的實踐性,擴大實踐性課程的比例;三是隨著未來世界籃球運動向技藝化、職業化、商業化發展,學校緊密跟蹤籃球運動發展動態,不斷增強課程內容的前瞻性,讓學生及時獲取本專業最前沿的資訊。學校、協會、社區共同開發了運動訓練專業社會指導員校本教材。規范系統的教材不僅使社會體育指導教育工作更具專業性和科學性,而且為籃球運動的傳播和繼承提供了良好的范本,明確了指導方向。
(三)推行開放教學模式,實施項目化教學
學校打破傳統的體育教育教學模式,從一味強調技能訓練轉變為重視籃球教學教法的培養和教學體驗,加強籃球教學的學習和實踐。在學校和廣西籃球協會的聯合指導下,以廣西籃球協會的架構和運行模式為藍本,組建學生籃球協會,廣泛吸納優秀的學生,形成準職業化的裁判、教練團隊。學校廣泛聯系廣西籃球協會、籃球俱樂部、社區體育活動中心、體育院校、各健身活動場所等各方力量,拓寬校企合作形式,創設比賽、健身指導、專業培訓等研學項目,讓學生籃球協會以“主體”的形式參與項目的運作,使學生在真實的實踐環境中體驗“做中學”“學中做”,更好地培養個人職業能力。同時,要求學生籃球協會中的學生發揮骨干帶頭作用,以點帶面,高水平帶低水平,高年級帶低年級,通過傳幫帶的形式輻射、幫助更多的學生共同進步。廣西籃球協會指定具有豐富執教經驗的省級資深教練、資深裁判擔任專業教學任務,體現了“教練(裁判)即教師、學員即球員(裁判)”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式。學校、協會、社區共同開發全民健身服務項目,專業教學中以社區全民健身服務項目為載體,實施項目化教學,安排師生深入社區進行技術指導,做好全民健身項目的設計、組織和評價工作,以此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
(四)完善共建共享合作機制,創新體育人才“共育”途徑
學校、協會、社區根據《學校—協會—社區共育協議》將三方各自擁有的體育有形和無形資源進行共享,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1.人才資源共享。學校根據專業發展需要,聘請廣西籃協的優秀裁判員、教練員到校擔任教師和教練,有效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廣西籃協在協會組織的各級別賽事中,安排本校學生擔任賽事工作人員或裁判員,既能讓學生獲得實踐鍛煉的機會,又可以降低組織賽事的成本,一舉多得,實現雙贏。社區每年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公益性社區體育項目培訓和比賽,也聘請學校運動訓練專業教師或學生擔任教練或賽事工作人員。
2.共建活動基地。為滿足全民健身的需要,基于三方共育機制,社區以教育學院活動項目的形式,整合南寧四職校籃球訓練場館等資源,在滿足學校體育教學、學生課外活動、運動訓練的前提下,學校為社區居民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供場館設施便利、技術支持與服務,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和社會效益。
3.共育籃球文化。學校為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社區的大力支持下,積極組織運動訓練專業(籃球方向)學生深入社區以友誼賽、籃球街舞秀、服務社區籃球賽事等形式,向廣大人民群眾普及、宣傳籃球運動項目。廣西籃協則經常邀請高水平運動隊或知名職業籃球運動員到校與運動訓練專業學生進行交流、切磋,開展各項籃球技能培訓,不斷開闊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閱歷。
4.孵化籃球運動基地。通過三方共育,加強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運動訓練專業學生畢業后,有不少人通過自主創業在家鄉開設了籃球培訓俱樂部,現在逐漸成長為當地小有名氣的民間籃球教練,惠及當地眾多籃球愛好者,為籃球運動的普及與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五)改進教學評價體系,確保人才培養質量
學校在運動訓練等專業建立了“基礎性要素+過程性要素”二維評價體系。橫向的基礎性要素指標包括教師行為和學生行為,縱向維度的過程性要素指標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效果、教學反思。其不僅評價教學效果,而且還要評價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既要看到課堂教學過程是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三個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構成的復雜的動態系統,又要注意分析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技術等衍生性要素。經籃球協會行業專家委員會論證,一致認為在推行“學校—協會—社區”一體兩翼培養運動訓練(籃球運動)人才標準后,學生的技能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
三、全民健身服務型緊缺人才辦學模式改革的效果
(一)運動訓練專業在各級體育賽事中戰績顯著
南寧四職校運動訓練專業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碩果累累,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僅近三年,學校就先后獲得2018年全國青少年校園籃球特色學校、自治區級體育傳統運動項目學校、廣西終身學習品牌項目等榮譽,并在CAAU全國青少年業余籃球聯賽總決賽獲得U16組冠軍、在肯德基全國三人籃球賽獲得廣西賽區第一名且代表廣西前往福建參加全國賽的名次角逐,獲得“我要上奧運3人籃球”擂臺賽廣西冠軍、中國3×3籃球聯賽青少年組廣西區冠軍,連續多年獲全區青少年男子籃球錦標賽冠軍。運動訓練(籃球)專業被評為廣西中等職業學校自治區示范專業,教改成果獲自治區職業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二)運動訓練專業成為學校品牌特色專業
學校深化了“學校—協會—社區”合作關系,開展三方交流,進一步拓寬工學渠道,為全區各地培養籃球運動骨干。擇優選送學生到籃球專業隊及高等院校繼續學習與深造,為社會培養了高水平的復合型應用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進一步加強了學校運動訓練專業的社會影響力。2002年中國籃球協會批準南寧四職校與廣西籃協聯合成立“中國籃球協會廣西籃球學校”,面向全國招生。2004年“廣西籃球學校”獲自治區民政廳民辦非企業“示范單位”稱號,2005年運動訓練專業被評為自治區示范性專業,2014年經自治區民政廳評估被授予3A單位榮譽。
(三)改革成果推動了當地籃球運動的發展
學校運動訓練專業通過科學調整專業辦學定位獲得成功的經驗,培養了一大批具有“二、三級籃球裁判員證書”和“一、二級國家運動員資格”的籃球運動后備力量。學校已被廣西籃球協會指定為南寧市中職學校運動訓練(籃球)專業“雙師型”培訓基地,已連續3年為南寧市廣大中小學體育教師、籃球運動愛好者、籃球俱樂部教練員、社區居民等開展項目培訓,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學校連續18年承辦自治區、南寧市等各級中學生籃球比賽并取得優異成績,在自治區內青少年籃球運動界打響了知名度。學校在廣西多個縣市建立了初中籃球訓練基地,帶動了當地籃球運動的發展。
(四)為全民健身運動基層體育骨干人才的培養提供了解決方案
一是解決了辦學模式單一的問題。學校與廣西籃協聯合招生開辦運動訓練(籃球)專業,引進專業化訓練、打造專業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二是解決了專業師資難以招聘、專業師資不專的問題。學校通過與廣西籃球協會合作,由廣西籃球協會派出具有豐富執教經驗的省級資深教練到校執教。三是解決了學校服務社會能力弱的問題。學校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掛牌成立社區教育學院,規劃全民健身服務項目,打造“學校—協會—社區”一體兩翼共育全民健身服務型緊缺人才培養模式。
(五)實現全民健身服務型緊缺人才辦學模式改革的創新
一是辦學模式的創新。學校與廣西籃球協會聯合創辦廣西籃球學校,開設運動訓練(籃球)專業。在該辦學模式中,學生既學習了體育知識與技能又學習了其他職業技能(全校各專業課程面向運動訓練專業學生設置選修課),從而不同于一般體育院校單一學習體育的模式。同時,校協聯合創辦的廣西籃球學校是全國6所籃球學校中唯一一所學歷教育學校,與其他5所體育俱樂部性質的籃球學校有著明顯不同。
二是管理體制的創新。學校與廣西籃球協會合作,引行業入校,創辦廣西籃球學校和大秦籃球俱樂部,探索了“四職校—籃協—籃校—俱樂部”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形成了運轉流暢的管理模式。
三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該成果打造了“學校—協會—社區”一體兩翼共育全民健身服務型緊缺人才培養模式,在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創新,實現了“學校—協會—社區”的共建、共享、共育、共評。
總之,南寧四職校通過探索“學校—協會—社區”一體兩翼共育全民健身服務型緊缺人才辦學模式,將學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工作與社會體育工作相結合,培養了社會所需的運動訓練專業學歷教育人才、籃球培訓和后備人才。
【參考文獻】
[1]劉亮,祝瑪拉初.全民健身戰略背景下公益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與發展[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9(13).
[2]歐吉林.小康時代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公共服務體系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2).
[3]林月.職業教育背景下運動訓練專業“雙線三員”人才培養模式[J].廣西教育,2020(3).
[4]林向東.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評價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5.
【作者簡介】楊筱玲(1969— ),女,正高級講師,南寧市第四職業技術學校校長,研究方向為職業學校管理;羅 敏(1976— ),男,高級講師,南寧市第四職業技術學校運動訓練專業負責人,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盛志榕(1977— ),男,高級講師,南寧市第四職業技術學校科研科長,研究方向為職業學校教學管理。
(責編 劉穎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