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瓊
內容摘要:“金課”與“水課”相對,本質上是對課程教學質量的一種高標準和高要求,也即課程教學的“含金量”高,能達到理想的育人效果。在高校,任何一門課都應自覺地以金課質量標準為己任,不斷優化教學內容和課堂結構,積極實施知識傳授與思政育人。尤其作為地方高校的文學課務必一改“只講文史知識,不管課程德育”的授課傳統,要樹立專業課程協同育人的“大思政”理念,充分挖掘經典作品、優秀作家和浩瀚文學史中深藏的思政育人資源,探索符合金課質量標準的教學方法和育人模式。
關鍵詞:金課 課程思政 文學課程
“金課”是近幾年高校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關鍵詞,簡而言之即教學內容“含金量”高、師生投入積極、育人效果極佳的課型,教育部文件將其規定為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三個特點。從教學目標上看,“金課”著力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高級思維和綜合素養;從教學內容上看,“金課”具有知識的深度、廣度和前沿性;從教學形式上看,“金課”具有互動性、實操性和創新性。不難發現,“金課”不摻雜任何水分,對學生而言富有營養,本質上是知識、素養和技能的有機統一,能促使師生之間在愉快的合作與探究中,盡情享受課堂,分別達到“樂教”與“好學”的理想狀態。
然而,課堂是知識傳播、素質養成、價值觀塑造的重要平臺。從育人的角度審視,任何一門“金課”其實并不是簡單的概念傳授,應是“智育”與“德育”的高度融合,既要注重專業知識,又要注重專業倫理,與“課程思政”密切相關。無論哪門課程,從打造“金課”的角度而言,必須貫徹德育為先、知識傳授并重的基本原則。否則,一堂課就容易陷入“只重技能培養,不顧‘三觀養成”的弊端。因此,“金課”必須以“課程思政”理念為引導,既要發揮課堂作為學生獲取知識的基礎功能,又要利用課堂教學對學生實施“潤物細無聲”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育人效果。
然而,在一些地方高校,由于學科發展的不平衡性和專業建設的滯后性,有不少專業課的教師對教育部倡導的“課程思政”還理解不透,也沒有系統思考如何將思政教育滲透到專業課的日常教學中,所以,進一步加強專業課的“思政”教改就顯得尤為重要。文學課作為高校漢語言文學、秘書學、新聞學、小學語文教育等專業的必修課,包含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共計三門,囊括了古今中外文學史的流變與發展、文學經典的闡釋等內容,擁有大量的思政育人素材和得天獨厚的德育教學資源。因此,作為文學課的教師更有優勢貫徹“思政”教改理念,在金課標準的引領下,文學課的老師至少可以從三個方面推進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
一.以經典作品的審美內涵實施隱性育人
通俗地說,“美”是使人感到愉悅的一切事物,既包括物質性的客觀存在,也包括精神性的主觀存在。“審”即以人的心理器官去感知、判斷、體驗和領悟周圍存在的事物或文學所表現的事物。“審美是心理處于活躍狀態的主體,在特定的心境、時空中,在有歷史文化滲透的條件下,對于客體的美的觀照、感悟、判斷”[1]。文學作品最根本的特性就是審美屬性。一部經典的作品通常能給讀者帶來非同凡響的審美愉悅,“它往往將深刻的道理蘊含在具有美學特征的敘事、人物、意象、情感中來濡染接受者”[2],并以詩意的語言表達、曲折的故事情節、細膩的人物描寫和深刻的主題思想,讓人不由自主地產生情感共鳴、道德感召和心靈凈化的審美效果。正由于文學作品具有如此獨特的審美教育功能,因此對于地方高校的文學課教師而言,完全可以通過引領學生對作品審美內涵的鑒賞,悄悄地達到“隱性育人”的目的與效果。
有學者指出,所謂隱性教育是采取“旁敲側擊”或“形象生動”的教育手段,以“潤物細無聲”式的作用方式,“使學生在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情境中學習生活、自然習得,潛移默化接受預定的教育內容”[3]。文學課程進行隱性的“思政育人”并不是將文史知識與思政理論機械拼接,而是充分利用文學課程現有的德育資源,對學生進行隱蔽性的思想啟迪、審美熏陶、道德感化和人格塑造。比如,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有很多表達堅貞愛情、謙遜淡泊、潔身自好的詩篇,這些詩句天然自帶陶冶讀者審美情操的營養成分,如“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表達了對戀人的美好思念,“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展示了保家衛國、斗志昂揚的豪情,“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折射出鐘情自然、淡泊名利的心境,還有“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等等,這些詩句要么闡釋惜時哲理,要么抒發堅守高潔人格的理想,要么表達友善重情之道,它們以優美的語言、細膩的情感深入人心。主講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師在闡釋這些詩句時,完全可以結合“詩美”中內蘊的“詩情”對學生展開思政德育。
其實,文學課這種獨一無二的美育功能,是其他專業課程無法取代的。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文以載道,詩以名志”之說,文學也被認為具有“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的特殊功能。“相比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文學是更生動有效的能直抵人心的價值觀教育的渠道”[4],因此,文學課理應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人格塑造和素質養成發揮固有的作用。
在地方高校的文學課堂上,教師還可以利用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的名篇佳作對學生實施美育熏陶,比如引導學生賞析沈從文小說《邊城》所內蘊的人情美、人性美和風俗美,讓學生在賞心悅目的風俗畫中體味湘西邊境老百姓的真善美;還可以指導學生閱讀老舍的代表作《四世同堂》,引領學生理解作品中家國情懷的深意和主人公錢默吟的堅貞品質。在講授《巴黎圣母院》時,教師可以采取對比手法闡釋人物形象的審美內涵,比如通過對故事情節的逐步講解,去分析外表丑陋的敲鐘人卡西莫多內心的單純善良,讓學生明白心靈美的偉大與可貴。還有《悲慘世界》中主人公冉·阿讓去惡從善、救助孤寡、樂善好施的人格魅力同樣具有震撼讀者內心的審美效果,教師可以從冉·阿讓從善的具體行動中闡釋他“表里如一”的真誠與慈悲。黑格爾在《美學》中說:“詩藝術是心靈的普遍藝術”[5],文學之美在于它往往能喚醒人的內心和靈魂。其實,無論中國文學名著,還是外國文學經典,每一部經典之作的主人公和故事都深藏極具價值的課程思政元素,作為文學課程的教師要擅于擇優選用,在闡釋作品之“美”時深度挖掘美中之“德”,以此打造既授業又育人的“金課堂”。
二.以優秀作家的人文精神滲透課堂德育
古人云:“文如其人”,或曰:“文品見人品”。可見,真正的文學創作并不是凌空高蹈的矯情揮毫,偉大的文學作品從來就是優秀作家高貴靈魂的折射,是他們赤子之心的回聲。一部經典的文學作品往往能引人向善和向上,一位優秀作家的氣質秉性也能在不經意間燭照與熏染讀者心靈。古往今來,在中外文學史上,留下了數不勝數的文學經典,也產生了一位位曠世獨立、堅貞狷潔的文人墨客,他們的精神品貌如同他們的作品一樣流芳百世,滋養世人。一部經典的文學作品一定烙印著作家的生命體驗與價值信仰,文學最大的特點在于它內在的“人文精神”,或者說“人文性”。在高校的文學課堂上,教師不僅要善于把握與剖析作品內在的主題思想與美學特色,還應該重視分析優秀作家身上所具有的人文情懷與人文精神。從課程思政的角度而言,古今中外優秀作家對個體命運的關注,對蒼生疾苦的關懷,對人的尊嚴、價值的維護,等等,這些寶貴的人文精神資源,無不具有典型性、鮮活性和說服力,教師可以充分發掘出來,并把它們作為文學課堂上“詩性教育”的典型范例,隨時用于教學中,以此滋養學生心靈,達到潛移默化的育人目的。
就中國古代的優秀作家而言,他們整體上具有“修身、齊家、治天下”的人文情懷,也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自律與博愛,還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與傲骨。正因如此,屈原在逆境中能做到“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陶淵明在看破官場黑暗后能安貧樂道不為五斗米折腰,王維在人生低谷中能獨自領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澄明通透與豁達,王昌齡在送別友人時能隨口抒發“一片冰心在玉壺”的高潔信念,李白在失意時卻不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自信與豪情,杜甫在窮困潦倒之際還不忘“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蘇軾在貶謫之后寫出“苦雨終風也解晴”以表達對苦難的傲視,等等,這些詩句都是他們精神品相的燭照與詮釋。自古以來,中國作家除了潔身自好以外,還憂國憂民,心系黎民之苦和國家安危。白居易《賣炭翁》中的“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詩句,令人讀來心生惻隱之情;陸游《示兒》中“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囑托,表現了對國家的赤誠熱愛,讀來讓人敬畏;還有文天祥在身陷牢獄后寫就《過零丁洋》,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志,表達獻身國家的堅定決心;魯迅在南京求學時寫下《自題小像》,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抒發對愛國之志。郁達夫在《沉淪》中借小說主人公的跳海自殺來呼喚“祖國快強大起來”。聞一多在美國留學期間心系祖國,創作《七子之歌》達對山河破碎的痛心和對帝國主義的憤慨,該詩充滿深情的句子,至今讀來令人慷慨激昂又無比動容。教師在文學課堂上,可以信手拈來各種典型素材,并以隱性方式進行情感拓展與主題延伸,在闡釋作家和作品時達到“沁人心脾”的思政育人效果。
當然,在外國文學中,也不乏充滿人性光芒的優秀作家。以《老人與海》獲得諾貝文學獎的海明威曾經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熱愛自己的國家,英勇無畏,被譽為文壇硬漢和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寫出《最后一課》的法國作家都德,通過一個小學生的視角來描寫家鄉被敵人占領的屈辱和對故土的深切思念,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之情。以《巴黎圣母院》和《悲慘世界》享譽世界文壇的法國作家雨果,他一生關心底層人民,同情弱者,贊美善良,充滿了悲憫情懷和批判精神。寫出傳世之作《雙城記》的英國作家狄更斯,始終關注“邊緣人物”的生活苦難,他始終像斗士一樣敢于揭露社會黑暗,熱情謳歌人性光輝。還有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托爾斯泰,即使出身于貴族家庭,卻關心農奴疾苦。凡此等等,在這些偉大作家的身上,其實都內蘊著一種超越時空的精神品質。從他們的作品中,我們也可以讀到“堅強”、“善良”、“友愛”等人類共通的美德,而這些恰恰文學課程進行思政教育的良好資源。無論中國作家,還是外國作家,只要他們心中有“人民”,只要他們心懷善良與真誠,他們折射在作品中的悲憫情懷、民族情感、錚錚傲骨和曠達樂觀,都是文學課堂上值得重點講解與實施德育教育的知識點。
三.以中華文學的博大精深培育文化自信
當代大學生有不少是在“蜜罐”里長大的,他們從小生活優越,接觸到西方的流行文化元素比較多,有的從小經常吃漢堡和披薩,也愛看動畫奧特曼,長大后學跳街舞和爵士舞,上大學后喜歡過圣誕節和情人節,也迷戀搖滾音樂和好萊塢影視劇。他們有不少人崇尚西方社會的超前消費觀,而忘了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甚至對西方流行文化的了解要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更多。對于這種情況,作為文學課程的教師要擅于利用教材中豐富的思政資源,在介紹中國古代文學和現當代文學的同時,要以優秀的文學作品為基礎,提高傳播中華文學的能力,對學生實施德育的點滴澆灌與精準滲透,使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切切實實感受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
對于地方高校而言,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性格比較內向,視野也很狹窄,他們的自律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整體不如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一流高校的學生強。作為文學課程的教師更應該把思政教育建立在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石上。在浩如煙海的中華文學中,從上古神話到《詩經》,從《左傳》等先秦散文到楚辭《離騷》,從兩漢樂府詩到兩漢辭賦,從魏晉文學到唐詩宋詞,從元代散曲雜劇到明清小說與戲曲,再到中國現當代文學。在中華民族文學史上,各種文體的創作都產生過絢燦的藝術成就,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散文”澤被后世,盛唐詩歌依然經久流傳,明清小說影響深廣。我們不僅擁有享譽世界的《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等四大古典小說名著,也產生過《西廂記》《琵琶記》《牡丹亭》《桃花扇》等古代經典戲劇,還誕生了魯迅、巴金、錢鐘書、沈從文、張愛玲、莫言等具有世界知名度的現當代作家,他們的作品諸如《狂人日記》、《激流三部曲》、《圍城》、《邊城》、《金鎖記》、《紅高粱》等,都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傳播到世界各地。從古代孔子、孟子、屈原、李白、杜甫到現代的魯迅、郁達夫、巴金、聞一多、老舍、艾青,等等,諸如此類,都是文學課教師重構學生文化自信的寶貴資源。可以說,在中華文學史上,自古以來名家輩出,名作迭出,散文、詩歌、小說和戲劇等任何一種文體都異常發達,并璀璨如明星。文學課教師既要提高學生鑒賞中國文學的能力,又要講好中國文學故事,更要解讀中國文化的軟實力,以此增強學生對民族優秀文化的自信心。
總之,文學經典是優秀作家思想的結晶,是人類精神文化的載體,蘊含了豐富的生活哲理、勵志故事和道德倫理,在以思政理念為指導、以質量提升為努力方向的教改探索中,文學課教師擁有天然的優勢資源去優化課堂內容,去打造智育和德育并舉的“金課”。
參考文獻
[1]童慶炳主編.文學概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72.
[2]袁益梅.以情動人,以文化人,立德樹人——大學語文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名作欣賞,2020(8):155.
[3]曹一寧,楊春華.“課程思政”的價值審視與內在機理——以“兩區”建設背景下的地方高校為視角[J].法制與社會,2020(2):187.
[4]張曉霞.高校“中國現代文學”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資源探討[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20(2):101.
[5]黑格爾.美學(第1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113.
基金項目:凱里學院“課程思政”建設專項教改課題“金課視角下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地方高校文學課堂的教改探索”(編號kykcsz202001)
(作者單位:凱里學院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