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穎

【摘 要】本文分析中職計算機網絡專業群課程建設的意義,闡述專業群課程的組成要求、特點以及與傳統課程關系,提出構建“知能共進”課程體系、開展遞進的多層次實踐教學、加強教學團隊建設等措施,促進中職計算機網絡專業群課程建設,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關鍵詞】中職學校 計算機網絡 專業群 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2-0047-02
2015年7月頒布的《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今后10年的“互聯網+”發展目標。在此意見指導下,網絡與各行各業的融合不斷深入,促進了我國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催生出一批新產業、新業態、新職業,圍繞計算機網絡的專業群逐漸形成。目前中職學校計算機網絡專業課程主要為“計算機網絡原理”“局域網搭建”“網絡綜合布線”“網絡設備配置”“系統管理與配置”等,這些課程之間往往缺乏內在聯系,并且存在諸多簡單重復的內容,靈活性差,無法滿足“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對網絡人才的需求。再加上教師的實踐教學經驗存在差異,容易導致學生的認知和理解差異,無法達到專業教學的學科系統要求。不少中職學校雖然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但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或重實踐輕理論的問題,未能從根本上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因此,需要以專業群課程建設為改革重點,提升中職學校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效果。
一、中職計算機網絡專業群課程建設的意義
專業群,是指圍繞某一技術領域或服務領域,按行業基礎、技術基礎相同或相近原則,與相關專業進行充分融合,進而形成的專業集合。專業群課程是專業群人才培養的基本載體,是專業群建設的核心。專業群課程與單一專業課程相比,具有更高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能適應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需求。專業群課程建設是圍繞實現專業群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而構建的課程體系,以專業群對應的職業、崗位需求為導向,通過采用工作過程系統化理念,提煉出專業課程中有密切聯系的內容,重構并建立專業群課程,突破不同專業課程內容的差異化屬性,開展遞進的多層次實踐教學,組建專業群課程教學團隊,科學合理地設計與實施專業群課程。
中職計算機網絡專業群課程建設,具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一是保證專業課程內容的科學關聯性,建設專業群課程可以確保其中組成課程之間有較強的邏輯關聯性與專業知識的層級遞進,在專業教學中保證內容具備時代先進性;二是專業群課程結構具有科學合理性,教學內容做到理論知識和專業實踐有機融合,完善中職學生實際技能素養培養體系;三是高效利用計算機網絡實訓室,借助實訓室平臺開展綜合跨課程實訓項目,大幅提高專業實訓室的使用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實訓效果;四是可以推動專業群內各課程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深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實踐輕理論或者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提升專業教學效果。
二、計算機網絡專業群課程的組成要求、特點以及與傳統課程關系
(一)專業群課程組成要求
專業群課程是培養適合某個產業鏈的技術(服務)領域或職業崗位(群)所需的職業技能的載體,它一般由多門本專業或跨專業課程所組成。因此,每個課程知識點之間既要存在邏輯關聯又要相互獨立,形成親和性、離散性同在的可集群專業課程內容,并以循環遞進的方式貫穿實踐實訓和技能培養環節。
(二)專業群課程特點
專業群課程圍繞人才培養目標,以工作崗位所要掌握的職業技能為核心展開教學,從組織、內容、結構等多方面做出教學規約。群化后的專業課程具備更明顯的崗位技能特性,讓中職學生可以在專業群課程學習中形成更加連續的、開放的專業課程學習體驗。
(三)專業群課程與傳統課程的關系
專業課程模塊能夠根據差異化技能培養需求,展開多樣化分支培養,在專業群課程中作為可確定的技能培養范疇。因此,專業群的最終呈現方式類似于專業課程模塊化,但是相較于專業課程模塊,專業群更加看重培養中職學生的專業技能,注重將理論與實踐有效融合,對不同模塊的專業課程內容進行關聯性強化。而傳統課程模塊為線性關系,在人才培養中需要分別組織落實,導致教學中缺少課程間交流,未形成連續的技能培養目標。建設專業群課程能夠通過不斷循環、遞進、加深,形成相互關聯、部分并行的教學軌跡。
三、計算機網絡專業群建設的措施
中職計算機網絡專業群課程建設,要基于人才培養目標,根據崗位工作任務要求,在知識、素養、能力各維度上,構建逐一推進、層次分明的課程體系及實踐教學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層級式管理機制,提升學生的專業競爭實力,實現學生、學校、企業三方共贏。在建設中,要先對計算機網絡專業涉及的行業企業相關工作崗位進行調研,明確工作崗位的職業技能要求,并歸納整理,形成對應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再根據典型工作任務分解知識點,通過重組和序化同類知識點建立知識群,最終形成專業群課程。計算機網絡專業群課程建設進程如圖1所示。
(一)構建“知能共進”課程體系
基于計算機網絡專業課程理論知識體系,為凸顯實踐教學在中職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將所學的理論課程知識轉變為實踐能力,需要根據工作崗位任務對應的知識點明確專業課程的內容,以項目為載體,構建“知能共進”課程體系,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如語文、數學、英語、體育、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信息技術等;專業群課程,如家庭網絡構建與管理項目(內容模塊:圖紙繪制模塊、弱電布線模塊、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模塊、打印機安裝與維護模塊、網絡設備配置模塊、智能家居連接與調試模塊、信息安全防護模塊等)、辦公網絡構建與管理項目(內容模塊:圖紙繪制模塊、弱電布線模塊、網絡設備配置模塊、服務器搭建與維護模塊、智能辦公連接與調試模塊、信息安全防護模塊等)、園區網絡構建與管理項目(內容模塊:圖紙繪制模塊、弱電布線模塊、網絡設備配置模塊、服務器搭建與維護模塊、網站建設模塊、智能園區連接與調試模塊、信息安全防護模塊等)、綜合實訓課(網絡搭建與維護方向崗位綜合實訓、網絡信息安全方向崗位綜合實訓、物聯網技術應用方向崗位綜合實訓)、頂崗實習。通過解構傳統專業群課程內容,按從簡單到復雜、層層遞進式的項目重構課程內容,加速理論課程知識向專業實踐能力轉變,培養能從事網絡組建、網絡設備安裝與調試、網絡系統維護與管理、網絡信息安全、物聯網設備安裝與調試、物聯網設備維護等工作,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二)開展遞進的多層次實踐教學
第一,開展基礎實踐教學。注重培養學生專業實踐動手能力,包括計算機網絡搭建和安全技術、物聯網技術等內容。配合課程教學,在實踐訓練中通過認知類、操作類實訓,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學生通過實踐平臺可以在做中學,理論學習在實訓中得到鍛煉和驗證。
第二,開展綜合實踐教學。為了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在綜合實訓課程中以項目為載體,通過校企合作將企業項目引入學校或將學生送入企業參與完成項目的方式,學生充分了解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在完成實際項目中該如何使用,進而建立對所學專業知識的整體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所學專業技能與工作崗位需求能有機融合。除此之外,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專業技能競賽也是綜合實踐教學的一種方式,在訓練和競賽過程中,學生專業技術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水平得到鍛煉和提升。
第三,開展創新實踐教學。以工作崗位為導向組建創新實踐工作室,專業骨干教師擔任工作室負責人,鼓勵并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從而建立創新實踐團隊。工作室為師生提供工作崗位所需的軟硬件環境,以開展研究創新、對外承接企業和學校項目。學生在工作室中,可以運用已掌握專業理論與實踐技能進行多種形式創新研究和項目實踐,在創新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培養和提升其創新思維,拓展自身實踐應用能力。
(三)加強專業群課程教學團隊建設
教學團隊是建設中職計算機網絡專業群課程的關鍵前提,也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基礎保障。圍繞建設專業群課程核心,要構建專業群課程建設層級式管理機制,自上而下設計五級管理層,分別是學校、系部、專業、專業群、教師,形成計算機網絡專業群教學隊伍。該隊伍中設計一位專業群群主,主要負責整體規劃計算機網絡專業群建設,并且挑選相關專業骨干教師擔任專業群的核心教師,負責團隊課程的開發及教學管理,協調幫助群主展開教學工作。其他教師為授課教師,共同形成梯度教學團隊。建設專業群教學團隊,可以充分發揮各級的工作職責。在校企聯動合作中,組織專業群教學隊伍前往企業參觀、培訓、實踐,真正讓計算機網絡專業教師了解相關行業、企業的崗位需求,為增強專業群課程師資團隊綜合實力提供有力平臺,為教學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創新、教學內容安排等提供依據。
總之,中職學校計算機網絡專業群課程建設,要圍繞人才培養目標,構建課程層次化專業群教學體系,通過不斷循環、遞進、加深,形成相互關聯、部分并行的教學軌跡。此外,還應設計專業群課程建設內容,構建“知能共進”課程體系,開展遞進的多層次實踐教學,加強專業群教學團隊建設。
【參考文獻】
[1]董夙慧.職業學校現代化專業群建設與實踐路徑研究[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20(3).
[2]方飛虎,潘上永,王春青.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群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15(5).
[3]曾彪.中職學校專業群建設探索與實踐:以重慶市經貿中等專業學校汽車與智能制造專業群建設為例[J].科學大眾,2019(5).
[4]陳志嘉,張遠平.中職學校計算機網絡專業開設Linux課程的探索與思考[J].職業教育,2019(14).
[5]王驥,徐國保,盛東亮.新工科背景下電子信息類專業網絡課程群建設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9(2).
注:本文系廣西職業教育第二批專業發展研究基地項目“廣西職業教育計算機應用專業群發展研究基地”(桂教職成〔2018〕65號)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郭 穎(1983— ),男,湖南岳陽人,大學本科學歷,工學學士學位,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及專業建設。
(責編李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