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
【摘 要】本文分析當前中職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論述在中職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做法,提出注重基礎、創新活動、搭建平臺等策略,促使學生提高運動能力、養成健康行為、培養體育品德,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中職體育 核心素養 問題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2-0087-02
《中等職業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0年版)》明確指出:“中等職業學校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主要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焙诵乃仞B的提出,為豐富中職體育教學內涵、創新中職體育教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當前中職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論述在中職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一、當前中職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體育是中職學生喜愛的學科,然而學生喜歡體育是因為體育課是“自由天堂”—— 由于體育教學的靈活性和開放性,教師對課堂教學管理不夠嚴格,教學流程不夠規范,導致體育課成為學生“自由活動”的課程。學生經過近三年的體育學習,身體素質并沒有得到真正的提升。結合當前中職體育教學實際,筆者認為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學校方面
中職學校的教學目標在于為社會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因此常常會忽略體育教學,認為體育教學在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方面作用不大。受職業教育培養專業人才的目標影響,中職的大部分建設經費用于學生專業技能的教學和實習上,體育教學的投入只占很小的比例,導致體育教學設施缺乏,而體育教師在選擇任教學校時也會盡量避開中職學校,造成中職學校體育師資匱乏,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體育教學的有效開展。
(二)教師方面
隨著健康中國理念的提出以及社會對高素質中職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體育課的重要性愈來愈突顯。然而,教師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上跟不上時代的要求。一是教學理念落后。教師認為體育學習缺少教學價值,在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方面不能夠發揮作用,以致在體育教學中為了完成任務而教的情況很普遍,通常只是讓學生頻繁練習單一的體育動作,不能根據學生不同的身體素質因材施教,從而使學生對體育學習缺乏興趣、積極主動地參加技能訓練的意識不足。二是教學內容流程化。很多中職學校為了追趕教學進度,常常按照教材進行教學,將體育教學的重點放在單純培養學生的運動技能上,刻板要求學生掌握體育技能,忽視對學生基礎體育技能、自主鍛煉意識以及終身體育觀念的培養,沒有體現體育學習的真正價值,與中職體育教學目標相悖。三是教學方式單一。很多教師認為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一樣,都是采用教師講解、學生學習的方式開展教學,只重視體育知識的講述,忽略學生的實際練習,造成師生地位不明確、學生主體性不明顯、教學效率低下。單一、固定的教學方式大大降低了體育課堂的樂趣,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學習積極性低,很難體會到體育鍛煉的樂趣,以至于常常將體育課堂當作是放松、玩樂的場所,學習態度不端正。
(三)學生方面
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和合理科學的終身體育鍛煉習慣,是當前中職體育教學的主要目標。體育活動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是淬煉學生健康精神品質的有效載體。但在實際教學中,體育課堂對學生體育精神的塑造、對體育良好德育資源的挖掘和利用還不夠,沒有發揮體育對品行的塑造作用,僅將體育視為簡單的運動項目,忽視對學生體育精神的培養,導致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意志薄弱,缺乏克服困難、挑戰自我、追求卓越的勇氣,甚至有的學生在體育活動和賽事中表現出不尊重規則、比賽行為粗暴野蠻、缺少正確的勝負觀念、團結合作精神不足、集體榮譽感不強、包容和理解能力不夠、缺乏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等現象。體育精神的缺失,使學生在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形成等方面受到影響。
二、在中職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中職體育核心素養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個方面。其中,運動能力是個體必備的體育技能,是提高身體素質的基礎;健康行為是實現個體終身健康的基礎,需要教師長期引領,堅持培養;體育品德是在體育活動中形成的精神品質,是參與體育活動的基本準則,對學生職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精神奠基作用。
(一)注重基礎,提高運動能力
運動能力簡而言之就是體能、技戰術和心理能力,是個體進行身體運動的最基本條件。從分類上看運動能力包括基本運動能力、專項運動能力。運動能力對個體掌握體育基本技能、參加展示或比賽等活動具有重要作用。提高運動能力,要以抓好基礎訓練為主,注重創新訓練方式,以靈活多元的教學方式,吸引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體育訓練中。
例如,跑步訓練是中職體育教學中的基礎內容,貫穿于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對學生而言,跑步也是一項極其熟練的體育活動,但很多學生對跑步的技術要領并未真正掌握,跑步姿勢各異,體能千差萬別,有時還會出現因技術要領掌握不恰當而受傷的情況。對此,教師不妨以口訣的方式對跑步的基本技術動作要領進行歸納總結:“做好熱身,漫步小跑;肩頭穩定,前后擺臂;輕輕握拳,三步換氣;中途艱難,口鼻配合;腳掌落地,聲音輕輕;不要過量,堅持不懈。”學生通過記憶口訣,自主糾正了錯誤的跑步姿勢。中職學生畢業后大部分要從事職業勞動,良好的體能是從事職業勞動的必備條件。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所學的專業,結合職業特點,創新跑步訓練方式,形成長效機制。如課前以方陣慢跑帶領學生開啟熱身活動、課中選擇合適時機組織接力比賽以活躍課堂氣氛,以此通過長期堅持不懈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身體耐受能力,進而使學生具備從事特定職業必備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
中職體育教學要夯實學生體能基礎、提高學生基本運動能力、加強學生職業體能訓練,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體育運動技術要領,具備從事相關職業所需的體能素質,成為社會需求的身心健康、實踐能力強的優秀技能型人才。
(二)創新活動,養成健康行為
良好的健康意識和健康習慣是促進學生健康行為養成的前提。中職體育教學不僅要抓住課堂教學的45分鐘體能訓練,還要創新活動,將體育教學從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促進學生健康生活習慣的養成,培養學生自覺參加體育運動的良好習慣,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理念。
例如,中職學校的學生大多采用寄宿制管理,他們除了參與每天固定的體育活動,自發進行體育活動、有體育運動習慣的并不多見。為此,教師創設“陽光體育中國行”跑步活動,將中國各地的知名景點標記在跑步圖譜上,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出發“地點”、相關路線及距離,教師按照相應的比例尺設定距離,學生每天通過完成一定的跑步公里數,完成打卡任務,最終完成環中國跑活動。學生每到達一個目的地,教師給學生頒發一枚勛章及一個“百寶箱”,百寶箱內以書信的方式介紹相關的運動知識等。這一活動將體育教學從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與學生的生活真正對接,使學生既增強了對地理知識的了解,也養成了堅持不懈的體育運動習慣,同時習得豐富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對培養學生的健康行為和習慣具有積極的作用。
良好健康行為的養成既需要課堂內的重點訓練,也需要課外的實踐推動。教師將常規的體育活動進行創新,把地理與體育融合,根據學生的體能情況,因材施教,有效促使學生養成堅持運動、合理運動、健康運動的生活習慣。
(三)搭建平臺,培養體育品德
體育品德是通過體育運動所形成的體育意識、品德風貌和健康心理的綜合表現。體育品德作用于生活、工作的各個場景。具體而言,體育品德包括追求卓越、公平競爭、敢于挑戰、無懼失敗、遵守規則、誠信友善、珍惜友誼、注重合作等內涵?!吨械嚷殬I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體育品德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體育品德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體現現代職業教育對體育教學內涵的不斷豐富。教師應善于把握時機,積極組織體育比賽,為學生搭建培養體育品德的平臺。
在體育教學中常常給學生安排有“自由活動”的時間,這些時間節點中,學生的活動狀態各不相同,很大一部分學生將自由活動的時間當作自在休息的時間,由此體育課的自由活動時間成了“休閑時間”。教師根據這一實際,將自由活動時間進行合理規劃,將其與教學內容相結合,通過組織團體活動、開展比賽等方式,強化教學目標,增強學生體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等。如利用自由活動時間組織學生開展足球比賽、籃球比賽、接力比賽等活動,調動學生廣泛參與比賽活動的興致,激發學生的拼搏精神,使其形成合作意識,進而凝聚班級向心力。多樣化的比賽活動,能夠豐富體育教學的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在各種比賽中建立正確的競賽觀念,打造良好的班級形象,發揮體育精神對中職學生精神成長的引領作用。此外,中職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變化時期,適當的體育比賽是學校文化生活的必要補充,能夠幫助學生有效釋放學習和生活的壓力。
教師要善于合理規劃教學內容,將基礎訓練與體育比賽有效融合,積極組織比賽,有效搭建平臺,促使學生通過比賽鞏固學習內容、增強身體素質、鍛造精神品格,在體育比賽中敢于展示自我,獲得為團體爭光的集體榮譽感。需要注意的是,體育比賽活動的設計要盡量以團體活動為主,以調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形成良性互動,使學生獲得不同的競賽體驗,從而在體育比賽中厚植體育品德,而不是讓體育比賽成為少數具有體育特長學生的展示活動。但對具有體育特長的學生,教師要善于發現和培養,將其推薦到更高水平的比賽中,為其搭建更為廣闊的平臺。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生命就是運動,人的生命就是運動?!痹谥新汅w育教改的路上,教師應不斷探索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路徑,為學生的職業生涯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鄧濤.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在中職體育教學中的探索[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0(22).
[2]范曉云,王旭.“運動詮釋美麗,體育擁抱生活”理念下中職體育教學研究[J].青少年體育,2020(6).
[3]陳輝.基于“學科育人”理念對中職體育與健康學科課堂教學設計的思考[J].體育教學,2020(2).
【作者簡介】楊 昌(1980— ),男,壯族,廣西靖西人,大學本科學歷,講師,研究方向為中職體育教學和學校管理。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