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艷容
【摘 要】本文闡述在高三階段開展英語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策略:利用好教材與課堂時間,加強課堂演練并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培養做筆記的習慣以積累寫作素材,借助高考真題、升華情感教育、豐富情感體驗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高三英語 文學作品 以讀促寫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2-0122-02
新課程標準下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是英語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學科素養所包含的四個維度中居于第一位的是語言能力,其中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閱讀和寫作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對高三學生來說,英語閱讀,尤其是文學作品的閱讀可以使學生積累大量的英語基礎知識,提升語感;而寫作,是對英語積累的輸出,體現學生的英語功底。然而在現實的教與學環境中,大部分學生為了考試而學英語。學生閱讀量小,更加不愿意多花時間去閱讀大部頭的英語文學作品。受漢語思維模式和漢語特點的影響,學生的英語作文段落結構松散,語句斷續拖沓,讀起來索然無味。部分教師也由于應試壓力,在寫作教學方面,不是從“手寫我心”的角度去培養,而是為了考試總結幾種“寫作套用模式”“寫作必背句式”讓學生依葫蘆畫瓢,因此學生的英語作文形式僵硬,內容空洞無物。這就要求教師在高三英語教學中,加強英語文學作品的閱讀,增強學生語感,提升綜合素質,以讀促寫,以寫促讀,形成良性循環,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狠抓教材精華,有效利用課堂時間
筆者根據高三英語文學作品閱讀教學調查問卷數據,發現英語教師很少開展高三英語文學作品閱讀促進寫作能力提高的課堂訓練。究其原因是因為教學課時緊,需要趕進度。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高三學生沒有養成閱讀英語文學作品的習慣,主要原因是各科學習壓力大,學生沒能抽出課余時間閱讀。當然也有部分學生認為英語文學作品和高考聯系不密切,思想上不重視,且認為自己不擅長閱讀或是文學作品語言復雜難懂。這就需要高三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充分、高效地利用課堂有限的時間,抓住閱讀教材精華,重點精講,次要點略講或不講。教師可以把文學作品分解成一個個小片段,帶領學生去體會其中的意義;或者以圖表的形式總結閱讀重點,讓學生一目了然,提高閱讀效率;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根據閱讀內容制作思維導圖,在課堂上展示出來。這能直觀地抓住課文的重點,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為寫作預留時間,激發學生的讀寫興趣。因此,教師要多關注學生的閱讀動態和方法,關注重難點,對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多花時間分析,指導學生學會精讀和快速閱讀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的文學閱讀理解能力,增強閱讀成果體驗感。
二、注重課堂演練,提升學生的參與度
高三復習課目的性比較強,沒有時間細細品味英語文學作品之美,有時候教學會比較枯燥。為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抽一小段時間進行文學作品的仿寫訓練。例如,講到詩歌時,可以把某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挖空,鼓勵學生補充完整;可以進行一些簡短的比如五行詩的創作。教師在課堂上要適當安排時間進行課堂寫話練習,鼓勵學生大膽寫英語小短文,用英文做筆記等,并適當降低要求。當發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時要及時給予表揚,分析寫得好的原因,并請學生在課堂上朗讀,以激發學生的作文熱情。把這種熱情引入高考書面表達的訓練中,這樣學生就樂意寫,也會越寫越好。又如,在復習話劇的文學形式時,可以請學生把課文經典處進行即興表演,演繹對話,通過對白培養和增強學生的語感。這種方式既可以當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的一種方法,又可以把它看作是高三緊張的復習中的一種解壓方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提高學生英語表達能力。
三、培養做筆記的習慣,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生養成做筆記的好習慣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更加專注和高效,能更好地品味課文內容,能把課堂的知識要點記錄下來加強記憶,能方便課后進行復習鞏固。也就是說,學生在課堂上做筆記,不僅可以使眼手腦多種感官相互作用而加深學習印象,而且能使學生深入地感受文學作品中的文字之美。平時做筆記還能更好地積累寫作素材,把課內外學習到的知識比較牢固地記在心里,使自己收藏的素材更豐富收。比如,偶爾讀到一個好的片段、見到好的生活素材,如果能及時記錄下來,那么就可以不斷豐富自己的語料庫,并將之融入作文中,解決因為寫作素材積累不夠豐富而出現的英語作文內容不足的問題,使作文生色,提高寫作能力。英語寫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長期積累,因此平時要積累素材、積累寫作經驗。學生的英語語言文學素養會隨著素材的積累而逐漸上升,當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量變就會發生質變,學生就能自然地找到英語寫作的方法,提升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信心,自然地成績也得到提升。為了更好地激勵學生勤做筆記,教師要多了解學生做筆記的情況,及時發現學生的好筆記并在課堂上展示,利用榜樣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筆記習慣,使學生意識到記筆記也是一種培養自己語言表達能力和增強語感的好辦法,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閱讀寫作能力。
四、借助高考真題,及時演練促進寫作
高三學生專注高考,各科學習壓力較大,沒有很多空余的時間來閱讀文學作品。在做關于英語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時,一些不太喜歡文學作品的學生從思想上就不夠重視,覺得閱讀文學作品用途不大。此時,教師可以通過真題再現的形式引發學生關注。比如,2017年高考全國Ⅰ卷的英語作文題是教外國朋友寫唐詩,教師在教學Module 6 Unit 2 Poem的閱讀復習課時就可以聯系這個真題;2020年全國卷III的英語作文真題是寫信給外教請她指導學生根據英語課文改編成一個短劇,教師在復習Book 8 unit 4 Pygmalion時可以結合真題以讀促寫。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在課堂寫作訓練中教師可以只要求學生寫出主體段落,課后再把作文寫完整。學生在課堂上寫作時,教師要巡堂指導,及時發現一些優秀作品,并將學生的優秀作品投影到顯示屏上,以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使學生獲得成就感。這樣學生就樂意寫,并越寫越好越想寫。教師要充分利用高考真題指導學生在課堂上練,建立一種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氛圍,使學生在閱讀中寫作,在寫作中閱讀,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種方式既能提升高三學生英語綜合素養,又能促進閱讀和寫作成績的提高。
五、升華情感教育,豐富情感體驗
英語寫作是一種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高三學生若想讓自己的英語作文使閱卷老師產生共鳴拿到高分,就少不了要加入情感因素。因此,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要適當注意情感教育。長期以來,高三英語文學作品教學被弱化,在以讀促寫的教學中也只是教授“萬能句子”,讓學生背誦“寫作模板”。這種模式只會讓學生在寫作中為拼湊字數而絞盡腦汁,并沒有體現真正的寫。用這種方式寫出來的英語作文,雖然因為背誦了一些套用句式而很少出現語法上的錯誤,但因為句型生硬,缺乏或者甚至完全沒有感情色彩,所以不太可能使閱卷老師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而取得高分。就現實而言,在高三的英語寫作中,學生必須融入自己比較真實的情感才能打動人心。因此英語教師在閱讀文學作品教學中也應適當加入情感教育的內容,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這方面的感悟力。比如,在《百萬英鎊》的以讀促寫的教學實踐中,通過情景再現,比較亨利在拿出百萬英鎊的前后眾人對他態度的轉變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識破資本主義社會拜金主義的丑陋嘴臉。又如,復習閱讀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稿時,讓學生了解寫作背景,當時美國黑人面臨日益深重的壓迫和嚴重的歧視,黑人為了爭取自由在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教師把這種情感因素融入教學中,感染學生,使學生理解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從而對文學作品有更深層次的體會。這樣在以后的英語寫作中,學生也會慢慢融入這種情感因素,讓自己的寫作更加飽滿和富有情感色彩。此外,英語文學作品之所以受到不少學生歡迎,是因為文學作品一般可讀性比較高,它不僅是作者的所見所感,是作者情感上的一種升華,而且也反映了當時的某種社會現象或精神。因此學生在閱讀后能有所收獲、有所啟迪,拓寬視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還能提升自身的閱讀欣賞能力,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
英語閱讀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實踐中經過不斷積累和總結逐步形成的。高三英語文學作品閱讀既能使學生掌握大量真實的語言,增強文學讀寫體驗和語感,又有助于學生提升思維能力與文化意識,因此教師不應該因為要趕教學進度而忽視英語文學作品閱讀教學。在英語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學生始終是閱讀的主體,但是教師也應當發揮自己的作用,使自己成為學生閱讀英語文學作品的引領者。這就要求英語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閱讀素養,充分了解學生閱讀的一般特點,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因人而異地對學生的閱讀做針對性指導,全面提升每名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在以讀促寫的高三英語文學作品教學中,教師要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新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推動他們精神層面的成長和綜合素養的提升,提高學生閱讀英語文學作品的興趣和課堂的參與度;增強學生的閱讀積累,收集素材,總結寫作經驗,改變作文無話可說、句子生硬無邏輯的現象,從而達到促進高考寫作的教育目的。英語寫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一個長期的不斷積累的過程,教師要時刻提醒學生關注課堂,腳踏實地,不斷增加課外閱讀量,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文娟.高中英語“以讀促寫策略探究”[J].中學生英語,2017(8).
[2]梁志敏.高中英語“以讀促寫教學方法探究”[J].新課程(下旬),2018(11).
[3]劉菲飛.以讀促寫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探索應用[J].教育理論研究,2019(1).
[4]吳小紅.以讀促寫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研論叢,2019(7).
(責編 李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