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賤吉 張學樹
(廣東藥科大學 醫藥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0)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從規模增長向質量提升轉型,習近平同志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2019年教育部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中提出要落實本科畢業論文要求,重視本科人才培養質量。隨后在2021年初,教育部出臺了本科畢業論文的抽查方法,抽檢結果將對相關高校招生、本科教育教學評估、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等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在國家全面重視教育質量的背景下,本科畢業論文作為大學畢業生的學業綜合成果是其專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體現。因此,對于普通高校而言,提高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任務。
要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必須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論文寫作水平。“社會研究方法”正是一門培養社會科學類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學術論文寫作水平的課程,該課程具有涉及面廣、應用性強的特點。但目前大多數高校在該課程教學上存在如下問題: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理論與實踐脫節;教材及授課內容仍然圍繞學科的系統性進行;考核方式停留在傳統的試卷層面上,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考核。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不能從研究方法層面上為社會科學類學生提高學術寫作水平起到應有作用。
廣東藥科大學是一所“以藥為主,藥醫結合,藥工融合,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普通院校。為提高社會科學類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術論文寫作水平,近年來教學團隊對“社會研究方法”課程教學進行了改革探索,如優化課程內容,構建以學術論文寫作模塊為核心的課程內容;采用“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組織方式;制訂了多元化評價體系等。目前課程探索取得初步成效,近500名學生從中受益,調查結果顯示90%以上的學生認為該課程學習激發了他們的學術興趣,提高了他們的學術論文寫作能力,提升了他們學術論文的規范性和質量,為30余名學生成功申請香港中文大學等國內外名校提供了幫助。但“社會研究方法”課程教學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同全國其他高校的同行進行交流,以便共同提高社會研究方法教學質量,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盡綿薄之力。
社會科學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學科體系,一般包括經濟學、管理學、政治學、社會學、教育學等。社會研究方法一般以社會現象作為研究對象,探討社會研究中的各種方法,[1]具有非常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2]。
“社會研究方法”課程作為高校社會科學類專業的基礎課程,必須以培養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為目標,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對科學的研究方法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明白理論與研究的關系;學會質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設計、測量、抽樣,懂得運用實驗研究、調查研究、田野研究等方法進行社會研究,并能夠獨立撰寫出合格的社會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為學生從事實際工作提供必備的專業知識。
目前,“社會研究方法”的教材大多是由西方學者編寫的,其中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由紐曼所著的教材為代表。該教材的主要內容包括科學與研究、研究的維度、理論與研究、文獻回顧與倫理關懷、定性與定量設計、定性與定量策略、定性與定量測量、實驗研究、調查研究、定量資料分析、實地研究、定性資料的分析和撰寫研究報告等。[3]
相對于別的課程教材而言,“社會研究方法”的教材不多。國內以風笑天、袁方和陳振明等主編的為主,國外以紐曼、巴比等所著的為主。這些學者編著的教材針對的對象是研究生和青年學者,教材內容多、難度大,難以匹配普通高校大學生在學習和研究實踐上的實際水平。因為大多數大學生具有的統計學知識有限,實際研究經驗不足,對學術研究充滿畏懼,特別是對非重點高校的大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廣東藥科大學社會科學類的學生也不例外,他們大多學文科出身,數理知識不足,絕大多數學生沒有跟老師做過研究,也甚少閱讀專業學術論文和書籍。而這對培養大學生基本的學術研究能力,提高他們畢業論文的水平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對于普通高校社會科學類大學生而言,“社會研究方法”的教材不需要高深的理論推導,只要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術觀念、學術規范,對學術論文各部分內容寫作給予具體的指導即可。
“社會研究方法”本來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側重培養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這就決定了該課程教學不能僅僅采用傳統的理論講授模式,而是要重視學生參與,加強實踐教學。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仍習慣于進行理論知識傳授[4],廣東藥科大學“社會研究方法”課程在改革前的教學也基本上是這樣,重點講解研究方法的概念、理論知識以及方法的推導等,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教師的理論知識傳授,缺乏實踐。同時,學生感到課堂教學枯燥無味,全程沒有參與、互動,其中一些學生干脆就缺席上課,這種現象在學期末的時候尤其明顯;很多學生雖然人在課堂,但卻沒有用心聽講,可能在玩手機或者做其他事情,教師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目前大多數高校對“社會研究方法”課程的評價仍然采用30%——40%的平時成績和60%——70%的期末考試成績的模式,其中平時成績一般由學生的出勤率、參與課堂討論以及完成作業等決定,學生差距一般不會太大;期末理論考試成績仍然是評價學生的主體。這種考核方式仍然停留在傳統的試卷層面上,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考核。學生哪怕在考試中獲得了高分,在實踐中仍然可能不會利用所學研究方法進行社會科學的研究,形成典型的“高分低能”,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某些學生平時不認真聽講、考試前再抓緊時間復習的不良學風。以前,廣東藥科大學的“社會研究方法”課程同樣存在類似問題,期末考試前,學生花時間背相關概念、知識點,以應付考試,甚至有部分學生還請求老師畫考試重點。但考后,基本上教師所教的知識就全忘了,不會運用相關方法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甚至連基本的學術規范都不知道。
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近年來普通高校的教師隊伍素質在不斷提高,從原來的以碩士學歷為主、博士學位教師數量很少,提高到現在的博士學位教師占有相當比例,而且現在新進教師必須具有博士學位,可以說現在的青年教師均具有高學歷、高知識,大多也在本專業的核心期刊上發表過一定數量的論文,對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大多數青年教師對研究方法的了解不夠深入、全面,或者自己會寫論文,但缺乏社會研究方法的教學經驗。而老教師大多沒有經過嚴格的社會研究方法的訓練,對國際前沿研究方法不太了解,因而在教學時大多只能根據教材進行理論講解,不能給學生帶來他們想要的知識。廣東藥科大學的社會研究方法前教學團隊存在相同問題,有的資歷較深的老教師沒有受過實證研究方法的訓練,只會傳統的規范研究方法;年輕教師相對于老教師來說稍好一些,但也只熟悉定量研究方法,對質性研究方法不了解。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是制約社會研究方法課程質量的關鍵因素。[4]
作為一所普通高校,廣東藥科大學近年來致力于提高本科教學質量,想方設法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教學團隊在對同行和社會調研的基礎上對該課程教學進行了探索,具體做法如下。
通過對傳統“社會研究方法”課程內容的重構,構建了以學術論文寫作模塊為核心的課程內容設計,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實現對學生學術論文實踐能力、創新思維的培養,初步形成了基礎能力培養、創新能力培養和學術能力培養三層次階梯式的課程教學內容,如圖1所示。以科研立題、理論與研究、文獻與假設、研究設計、數據分析、總結與建議等模塊項目為載體,培養學生的論文寫作基礎能力;以項目報告、課程論文、畢業論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競賽項目為依托,培養學生論文寫作的創新能力。在前述兩個階段的基礎上,最終提高學生學術論文寫作能力。

圖1 多維度階梯式“社會研究方法”課程內容
在教學中,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聽課的教學方式,采用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壓縮理論教學時間,提高學生實踐訓練時間,實現“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組織方式,重視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的學術論文寫作能力。具體來說有以下方面。
以項目化教學模式開展教學設計,根據學術論文寫作的實際需要設計教學項目,打破了傳統的理論教學加實踐教學模式,而是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實現教學和實踐的零距離對接,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一體化”。
通過在“在做中學”和“在學中做”,實現理論學習和實踐工作零距離結合,即將“社會研究方法”各模塊的內容以項目的形式呈現,由教師指導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學術論文質量。
教學考核完全舍棄了傳統的期末考試模式,側重考查學生的實踐能力,注重“全過程形成性評價”,為此設計了“模塊項目報告+課堂討論+課程論文”多階段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學期開始之初,即將教學內容、教學安排、模塊項目等課程資料打包發給學生。教師在講授每個模塊時,都會根據模塊項目要求學生寫出相應的項目報告,教師根據學生的項目報告給出成績。在“社會研究方法”課程進行中,定期舉辦課堂討論會、項目報告會,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給出相應的成績。隨著課程的結束,學生將各模塊項目報告整合起來,形成一篇邏輯清晰、文理通順、結構合理、重點突出的課程論文,并由教師評改,給出課程期末成績。
建設一支教學經驗豐富、業務能力突出的教學團隊是提高“社會研究方法”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為此,我們首先從近年來招聘的青年教師中選取了3名對“社會研究方法”課程抱有濃厚興趣的優秀博士加入團隊,為團隊增添新的血液;其次建立溝通機制,定期就“社會研究方法”課程進行集體備課、討論,并撰寫講稿,組織編寫教材;再次組織教學團隊到兄弟院校進行調研、學習,委派教師參加“社會研究方法”課程專題培訓,提高教師的社會研究方法教學水平;最后教學團隊同時作為一個研究團隊,一起申請研究項目,一起進行科學研究,一起撰寫論文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這樣不但密切了團隊成員之間的關系,而且提高了團隊成員的社會研究方法水平,真正實現科研先行,教學相長。
大學生學術論文寫作能力是其專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對大學生學術論文質量越來越重視的今天,“社會研究方法”課程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是現有的“社會研究方法”課程教學在教材建設、課堂教學、課程評價以及師資建設等方面存在不足,影響了社科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普通高校必須重視“社會研究方法”課程的教學,采取措施以促進“社會研究方法”課程教學改革與發展,重構“社會研究方法”課程內容,改革教學組織形式,制訂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建設一支高水平的教學團隊。總之,在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背景下,相關高校要攜手共同推進“社會研究方法”課程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