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秋洄
【摘? ?要】? 隨著新課改的穩步推進,傳統的教學模式漸漸淡出了舞臺,因為無法適應學生新的發展需求。基于這樣的背景,很多扎實、有效的教學方式走進了小學數學課堂,小組合作就是其中的一種。運用小組合作,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他們的思維,增強學生獲取新知的內驅力,建構完善的知識體系,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實現全面發展。
【關鍵詞】?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標倡導的教學方式之一,通過將學生分成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新知探索,讓學生進行自我思考、互動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共同提升,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然而,在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中,一些教師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弱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將知識生硬地灌輸給學生,學生被動接受,嚴重影響了學生知識建構的歷程,挫傷了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和熱情,壓抑著學生的個性發展,無法形成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關鍵品質和重要能力。因此,作為新時期的數學教師,應改變以往的教學觀,優化教學策略,適時地引入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任務的指引下,高效探索,挖掘學習潛能,讓學生真正擁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實現知識技能間的互補,形成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建構富有生命力的小學數學課堂。
一、有效分組,奠定小組合作基礎
眾所周知,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全體學生面向黑板,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毫無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盡管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習效果卻不盡人意。而小組合作學習是幾個學生圍坐在一起,面對面地進行交流、實踐和動手操作,在相互協作中完成新知的內化。這樣的學習模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而為了確保小組合作學習的順利進行,教師應提前分好小組,促進學生間優勢互補,相互幫助,最大限度地發揮小組作用,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受益。
為了提高合作學習的效果,一個合作學習小組通常以4到6人為宜,每個小組內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如果小組內的成員太多,會致使少部分學生沒有時間發言,無法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學習成果;小組成員太少,無法形成合作的氛圍。小組成員搭配的時候,應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組間同質”是指各個學習小組,男女生的比例相當,基礎好的人數接近,這樣才有助于各個小組進行公平競爭;“組內異質”應關注成員間的能力差異、生活環境的差別等,做到合理搭配。這樣的分組,使每一個學生都意識到小組合作學習不是優等生表演的舞臺,而是促進每一個成員齊頭并進的平臺。
小學生年齡尚小,活潑好動,自制能力較差,如果教師組織不到位,就會在授課中出現混亂,對小組成員的意見無法做到有效吸取,學生無法進行自我修正和自我完善,造成適得其反的情況,有悖于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真諦。因此,教師在小組合作前,應了解每個學生的能力差異、性格特點,進行科學、合理、有效的分組。
二、創設情境,喚醒小組合作欲望
數學素來有“冰冷的美麗”之稱,究其原因,是數學有著很強的復雜性和深奧性,難以直接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缺乏興趣支撐的學習必定是低效的、被動的。而小組合作學習是情知相伴的認知過程,要想提高合作學習效果,增強學生的參與性,喚醒學生的合作學習欲望是教師首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在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需要教師創設有效情境,激發認知沖突,使學生產生自己解答不了、需要和別人交流、聽取別人想法的欲望,無形中增強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參與性,使小組合作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在教學“統計”相關知識時,教師播放了在課前錄制的視頻:下班高峰期,學校馬路前有很多車輛通過,絡繹不絕。這樣的場景學生非常熟悉,立即來了興致。教師讓學生看著屏幕,統計在3分鐘內通過學校門口的車輛。學生興趣倍增,爭當統計員,但很快發現了問題,一會兒要看,一會兒要記,根本忙不過來。3分鐘過去后,每個人匯報的數據都不相同,教師趁勢問道:“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有的學生說車輛太多,看了這輛,忘了那輛;還有的學生說,速度跟不上……教師追問:“有沒有好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這時,學生自然產生了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愿望,最后決定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每人統計其中的一種車輛。于是,學生立即投入統計中,他們的興趣高漲,學習效果自然好。
上述案例,教師根據所教內容,巧妙地創設情境,運用微課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在認知沖突中產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欲望,進而融入小組合作學習中,這比教師單純的講解、告知效果要好得多。
三、分工明確,小組合作有的放矢
小組合作學習是通過群體活動完成學習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每個成員都應該有明確的職責和任務。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應選取一些組織能力強的學生擔任學習小組組長,在小組內負責任務的分配、交流的順序安排、結論的匯報等事情。教師應強化對組長的指導,確保小組合作學習有的放矢,達到省時、高效的目的。
在教學“校園的綠化面積”時,教師將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帶出教室,來到室外。然后讓各個學習小組到校園里尋找合適的草坪、花圃和小樹林,先估計它們的面積,再量出相應的數據,算出結果。為了更好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長進行了明確的分工,有負責找地塊的,有負責找測量工具的,有負責測量的,還有負責計算的,真正做到各司其職,每個人都有事情做。如有的學習小組找到了梯形花圃,負責測量的同學先測量了花圃的上底、下底,然后測量出了高;負責計算的同學根據課堂中所學的梯形面積計算公式,很快算出了梯形的面積。在各學習小組分別完成相應地塊的測量、計算后,教師組織各學習小組進行了匯報,算出了校園里總的綠化面積,進而算出了人均綠化面積。
上述案例,教師針對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了小組學習活動,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性,讓每個學生在學習中都能“動”起來,有效地聯系了課本與生活,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四、創造條件,深化小組合作認知
小組合作學習是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有效方式,有助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讓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入。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應精心剖析教材,為學生提供主動參與合作學習的時機,讓學生運用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對新知進行猜想,然后動手驗證,讓每一個小組成員在小組研究學習中都能擁有表現的機會,使學生各抒己見、各展所長,達到協作互補、共同進步的目的。
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教師出示了大大小小的圓柱體和圓錐體,然后拿起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向學生詢問道:“同學們,老師說它們的體積是相等的,你們同意嗎?”這時,有些學生說:“不同意。”還有的學生說:“同意。”教師追問說:“為什么?”學生紛紛舉手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有一個學生說:“圓柱和圓錐的形狀大小不同,體積肯定不相等。”又有學生說:“它們等底等高,底和高的乘積相等,所以體積是相等的。” ……學生都爭著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接著問:“大家各執一詞,誰都不能說服對方,那么可以用什么方法證明一下呢?”教師將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有的學習小組選擇將圓柱體里面灌滿水,滴上幾滴墨水,然后向圓錐體容器里面倒,看可以倒幾次;也有學習小組將圓錐體容器里面盛滿沙子,然后向圓柱體容器里面倒,看需要幾次才能盛滿。小組成員經過討論和動手操作,有了結論,發現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的體積是不同的,且圓柱體的體積是圓錐體體積的3倍,反之,圓錐體的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的學習過程強化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比教師單純的告知效果要好得多。
上述案例,教師在課堂中把握時機,選擇有價值的內容,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學生人人參與,相互啟發,取長補短,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以積極、飽滿的熱情投入合作學習之中。
五、及時評價,提升小組合作效果
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及時、有效的評價對小組合作學習起著導向與促進作用,有助于學生充分展示合作學習成果,激發學生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更好地提升他們自我表現的自信心,從而保證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定期評價小組學習的情況,讓每個小組成員了解學習成果,體驗合作學習的意義和價值。
在教學“乘加、乘減的混合運算”時,教師出示題目:“小明割了18千克草,小紅比小明少割6千克,兩人一共割草多少千克?”在交流環節,出現了這樣的情景:一個學習小組成員在充分討論后,走到講臺前面,按照他們的組內分工,每個小組成員都有事做,一個學生分析題意,一個學生說每一步計算的依據,還有一個學生將算式板書到黑板上,18×2-6,最后一個同學向其他學生征求意見:“你們聽懂了嗎?還有疑問嗎?有不同的意見嗎?”這時,有學生問:“18×2算的是什么?”還有學生問:“其他小組列出的算式是18-6+18,你們列出的算式為什么和其他小組不一樣呢?”另外,有學生問:“能否解釋一下18×2-6表示的意思?”面對這些問題,臺上的學習小組均派出代表進行了回答和補充。教師因勢利導,抓住時機進行評價,尤其是他們能跳出常規思維,探尋有效的解題策略,值得其他學習小組成員學習,班級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個學習小組成員都帶著成功的喜悅回到了座位。
上述案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改變了評價的重心,因為傳統的評價重心是激勵個人競爭,而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確立的是合作學習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有助于提升合作的效率。
總之,小組合作是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之一,改變了以往教學方式對學生的束縛,有利于學生發揮主人翁精神,更好地學習和掌握知識,促進學生之間情感交流,實現互幫互助,達到共同提升的目的。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應遵循新課標的教學要求,順學而教,為學生搭建小組合作學習的平臺,讓他們在小組學習中輕松掌握所學知識,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自我學習力和創造力。
【參考文獻】
[1]張龍珠.小組合作,體驗成功——淺析小學數學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J].新課程(中),2019(12):130.
[2]孫莉.關于小學數學課堂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幾點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3):125.
[3]王亞萍.合作學習,讓精彩“唾手可得”——談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應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