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安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傳授知識,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也應該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在解決一些抽象的數學問題時常常會感到無從下手。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著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更加高效。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解決問題;動手操作;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6-006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6.030
從低年級小學生這一群體的情況看,他們通常欠缺足夠的注意力,特別是在面對較為抽象的數學知識時,極易產生懈怠及排斥心理。針對這一情況,數學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此幫助他們提升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能力。同時,教師也應當充分認識到幫助低年級小學生養成熱愛數學知識興趣的重要性。通過教學過程當中的持續引導,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學習的意義并非僅僅是讓卷面分數看起來更好,還能夠讓其借助習得的數學知識實現對現實問題的求解,并有助于其養成良好的思維能力,使其思維變得開放、縝密。為此,教師必須注重對自身教學方法的調整,以確保在課堂教學當中采取的教學方法適合低年級小學生的實際學情。
一、小學低年級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培養現狀
低年級小學生如若未能掌握正確學習數學知識的法門,便會在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當中遭遇各種各樣的困難與困惑。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堅持教改,遵循新課標的要求,在課堂教學環節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提高數學知識學習能力,并借助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同現實生活之間的密切相關性,由此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知識學習的重視程度和投入程度。從小學生的角度來看,數學知識的學習同其他學科的知識學習存在著顯著的差別,這種差別主要表現為數學知識帶有明顯的抽象性與邏輯性,這對于習慣于形象思維的小學生而言,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當中難免會遇到各種難題。有鑒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明確一個教學要點,即整體教學活動的設計應當立足于對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養成。根據這一要求,教師必須認真分析和把握學生的學情,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關注點,并以此為中心設計和選擇教學手段,為學生營造生活化的數學知識學習情境,使學生能夠在這一過程當中發現契合自身數學知識學情的學習方法。需要看到的是,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理念更新的問題上表現得較為遲緩和滯后,因而導致其任教的課堂毫無生氣,學生滿足于按照教師講解和傳授的解題方法機械地對數學習題進行求解,少有打開思路去尋找全新解題方法的情況。這就說明這部分教師對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養成未能給予足夠的重視,盡管學生可能在數學成績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證,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種教學模式對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養成以及綜合能力的提高存在諸多不利的影響。
二、數學教學中培養低年級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策略
問題解決能力是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由此可見小學數學對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影響力。在探討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能力提升的實施過程中,需要根據當前小學數學的教育目標來制定策略方針,這樣能夠有效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一步步為小學生打下學習數學的堅實基礎。具體來說,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營造情境,引導學生多說,加強對數學習題解題策略的回顧和反思;鼓勵學生多動手操作,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通過多方努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營造情境,提升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實現對于數學知識的主動學習。教師首先應當著手解決的是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問題,之所以相當一部分學生欠缺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致,主要是授課教師采取的教學方法無法讓學生產生足夠的興趣,且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中的大包大攬也剝奪了學生自主思考的樂趣。為此,教師必須讓學生真正成為數學課堂的主體,通過營造特定的數學知識學習情境,使學生可以在情境的影響及作用下生成積極情緒,從而打開自身的思路,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闡述自身獨特的解題思路,這樣就能使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有切實的保障。
舉例而言,在一年級下冊學習了“分類與整理”之后,教師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如果讓你們運用分類與整理的知識來整理一下書包,你打算怎樣整理?”這是一個生活化的情境,這個情境能夠使學生從實際問題著手,結合自己所學內容展開分析,理論結合實際,大大提升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引導學生多說,激活學生思維
學生在面對數學問題的時候,通常是直接解題,很少將思維直觀化、可視化,這就導致一些學生解題錯誤,一些學生則沒有思路。為此,教師可以從引導學生表達入手,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思路,在說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夠直觀地呈現出來,學生也會更加積極、活躍。即便是一些沒有思路的題目,學生通過說條件、說想法,也能多一些解答的方向。不僅解題需要表達,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也可以讓學生多說、多表達、多提問,進而激活學生的思維。比如,教學二年級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一節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呈現了一個游樂場的情境,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并且說一說:“1.你們在這張圖片上都看到了什么?2.你們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3.在這張圖片上,你們可以提出哪些數學問題?4.你們可以解答這些問題嗎?如何解答?”學生在這種和諧、寬松的氛圍中,會積極、主動地去說,去表達,尤其是對于自己提出的數學問題,會更樂于去思考和解答。
(三)加強對數學習題解題策略的回顧及反思
低年級小學生通常具備了一定程度的歸納、概括以及反思能力。教師必須把握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每次帶領學生解題之后,應當組織學生對解題過程加以系統的分析和回顧,這樣不但可以加深學生的感官印象,同時也能夠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得到進步與提高。尤其需要教師把握好的一個要點是,教師必須讓學生意識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并非單純為了獲得結果,而是應當在這一過程之中達成對自身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等能力的全面養成。通過組織學生對數學習題的解題策略加以回顧及反思,在復盤的過程中能夠讓學生發現自身在習題求解過程中存在哪些考慮不周詳或者存在紕漏的地方,進而能夠在下一次解題時杜絕和規避。
(四)鼓勵低年級小學生多動手操作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那樣,數學知識較為抽象,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通常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清晰的思路。為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借助動手實操的方式實現對相關數學知識點的有效認知。舉例而言,做加法題和減法題的時候,一年級的小學生因為剛剛接觸加減法,無法理解加減中蘊含的數量關系。為了使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如擺小棒。在擺小棒的過程中,學生強化了感官認識,懂得了加法、減法的實際內涵,也了解了加減之中的數量關系,強化了對加減法的深入認知。例如有這樣一道題:小華在操場上排隊,他的前面有4個人,后面有3個人,請問這一隊一共有多少人?很多學生脫口而出:“一共有7人。”教師不必直接宣布學生回答錯誤,而是可以安排學生動手擺一擺小棒:先拿出一根紅色的小棒來代表小華,放在桌子上。然后拿出4根黃色的小棒代表前面的4個人,再拿出3根黃色的小棒代表后面的3個人,最后讓學生數一數一共有多少人。將這道題目通過動手操作直觀地呈現出來,學生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發現原來自己忘記算小華本人了。這樣的方法是非常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的,教師可以多鼓勵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動手操作來解決問題。
(五)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確保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增強數學知識學習能力
小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較為薄弱,教師應當引入競爭機制促使其展開對數學知識的高效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有效途徑,當學生身處于一個學習小組之中,彼此間將會形成良性的促進和帶動,每個學生都會感受到來自小組其他成員給予自身的無形壓力,學生必然會全身心地投入對數學問題的求解過程中。例如,教師帶領一年級學生學習“有趣的圖形”這部分知識內容時,可先行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他們已了解的、構圖較為簡單的圖形,讓學生對圖形加以判斷。為了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對抗,使每個小組的學生都能為了爭勝而踴躍討論和發言。在小組發言之后,教師再為每個小組發放紙張、膠帶等工具,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作多媒體設備呈現的圖形,經過這一動手實際操作的環節,學生對于這些圖形便形成了深刻的感官認識。
三、結語
以上從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現狀入手,從五個方面分析了數學教學中培養低年級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策略。弗賴登塔爾指出:“學習數學的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應該作為重點。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轉變角色,從教學的主導者轉為教學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提升能力。
參考文獻:
[1]顧雯婷.小學低年級數學解決實際問題教學策略的研究[J].文理導航(下旬),2021(1).
[2]曹春琴.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解決問題”能力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16).
[3]莊迎春.讓“說”成為課堂教學中的金鑰匙——對小學數學低年級解決問題教學的思考[J].新智慧,2020(9).
[4]李瑛瑛.小學低年級數學“解決問題”中審題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19(84).
[責任編輯 張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