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
摘 要:在小學階段的數學課堂教育中,必須要重視對學生的空間觀念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利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促進學生的空間觀念的養成。良好的空間觀念可以促進學生的空間想象力的提高,這種能力在學生以后學習幾何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這也是在為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空間觀念;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6-002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6.011
空間觀念具體是指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學生具有較好的空間思維能力,在學習中就可以更好地處理一些圖文并重的題目,這不僅僅能提高學生的做題正確率,也能推動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的提高。在新的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了將空間觀念的培養作為數學課程的基本教學目標。所以教師要及時轉變教育觀念,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不斷的革新和實踐,切實將空間觀念的培養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去。
一、空間觀念的培養必須是循序漸進的
一部分教師覺得空間觀念只有在學習幾何這一部分內容,尤其是立體幾何的時候,才會顯得比較重要,而且空間觀念也只有到學習幾何或者立體幾何的時候,才需要開始培養。這種教育理念顯然是不合適的,任何一種能力的培養過程都是循序漸進的,在逐漸積累的過程中,積累的量足夠才會由量變引發質變,學生才能自然而然地掌握這樣的能力。所以對于學生的空間觀念的培養,必須從小學階段就開始重視。
青島版五四制小學數學教材中從一年級開始就已經在不斷地融入一些空間能力培養的內容,比如一年級上冊的比較長短,厚薄輕重這一部分的內容,以及認識左右上下和前后,辨別從不同位置拍攝的物體這些內容也都是關于學生的空間能力培養的。一年級下冊有認識東南西北,三年級上冊中的平移和旋轉,三年級下冊中的平行與相交,四年級上冊中的三角形的學習,五年級上冊中的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認識,這些教學內容的設計從一年級開始,貫穿了整個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內容。
教材中所涉及的關于空間能力培養的教學內容,從簡單的生活中的常識開始,經歷了從平面到立體的不斷縱深發展,整個設計的內容是從易到難的一個過程。所以教師必須要深挖教材內容,不斷地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要充分地認識到對于學生的空間能力的培養,應當是從小就要開始重視的,整個空間能力的培養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整個小學階段不斷地進行鋪墊和鍛煉,最終讓學生順利地擁有比較好的空間能力,然后才可以面對和接受更加復雜的立體幾何的學習。
二、讓學生利用實物培養空間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知識儲備不夠、社會經驗欠缺、理解能力較弱且缺乏自我約束的能力,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充分考慮到學生這些階段性的身心發展特點,將能力培養、知識教學與學生的身心特點結合起來,對教學過程進行更加充分細致的設計,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順利地實現教學目標,在充分掌握新知識的同時,相關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更好地培養。空間能力對于年齡較小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也是比較難培養的,因為本身這個階段的學生相關的能力就比較薄弱,所以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通過實物的操作來培養空間能力。
比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與表面積的計算”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借助實物進行教學,這樣就可以大大降低教學的難度,還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的內容。教師可以準備一些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以及一些正方體和長方體的展開圖。教學之前先下發這些模型,讓學生仔細觀察模型,通過觸摸和觀察可以讓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產生比較具象的印象。而且通過對不同大小的模型的觸摸,以及結合展開圖對模型進行觀察,可以讓學生具體地感受到面積和體積大小的不同。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在腦海里已經形成了比較具體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在之后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可以不借助實際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就可以通過腦海中構建長方體與正方體的模型來解決具體的問題。這就是比較典型的空間能力的培養。
小學階段最開始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的時候,對于實物的依賴性還是比較大的。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形象思維特征非常顯著,所以在開始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的時候,就需要多借助實物來引導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具象的幾何圖像,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進步,這不僅意味著學生的空間能力培養初見成效,還讓學生在探究數學問題的時候,有更多的可以思考的方向,實際上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來拓展學生的空間能力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多媒體設備在學校教學中已經應用得非常廣泛了,不管是電子白板還是投影儀,或者是希沃白板,現在都已經是常見的教學設備。這些多媒體設備的好處就是可以更好地展示一些教師無法言傳,以前學生只能靠意會來學習的一些內容。在學生學習方位或者幾何圖形的時候,多媒體設備的優勢就會非常明顯,因為多媒體設備,可以非常直觀地表現出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甚至還可以通過一些視頻,在具體的情境中去展示這些內容。所以在對學生進行空間能力培養的時候,教師必須要充分地使用多媒體設備,在網絡上搜集更加豐富的資源,通過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環節,為學生帶來更好的課堂教學。
比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什么是棱,什么是面,什么是頂點這些內容,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來進行教學,如果是投影或者是媒體播放器,那么教師可以制作一個相關的視頻,在視頻中將一個長方體不斷地進行拆分,拆分出來的每一部分都標清楚是什么,讓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長方體的各個部分,還可以讓學生清楚地了解長方體有幾個面,幾個棱,幾個頂角,還可以看到哪幾個棱是相等的,哪幾個面是相等的。這種直觀的視覺沖擊更容易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更容易讓學生接受這些內容。如果是希沃白板或者電子白板,教師甚至可以在屏幕上直接構建一個長方體或者正方體,然后一點一點進行拆分,比如取出一個棱,然后告訴同學們這是一個棱,然后把所有的棱都拆出來,讓同學們數一數一共有幾個棱,哪些棱是相等的。拆完了還可以再拼回去。在拆開然后拼回去的過程中,學生就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到長方體或者正方體的構成,腦海中自然就會形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立體圖形,而且還是可拆分,可合并的立體圖形。
這種教學方法對于學生的空間能力的培養是非常有效的,比起傳統的教師口述,或者在黑板上作圖的這些教學方法,現在的學生顯然對多媒體更感興趣,畢竟現在是一個網絡時代,學生接觸網絡比較早,也比較多。所以使用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空間能力,還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一個一舉多得的好辦法。
四、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培養空間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坐不住,注意力很難長時間地集中,這些特點都導致了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過程中不能長時間地講解知識點,因為這樣很難達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還會讓學生對數學課堂教學產生厭煩的情緒。所以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適當地加入一些動手操作的小活動,會是一個非常好的調劑課堂氣氛的方法。既不會讓學生覺得課堂學習太過于枯燥,還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課堂中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尤其是涉及空間能力的相關內容的學習時,動手活動更是必不可少。因為涉及空間能力的教學內容都比較抽象,只憑教師講解,學生是非常難理解的,所學內容都沒有辦法正常地接受,就更不要提培養學生的空間能力了。所以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接受相關的內容學習,同時也可以培養到學生的空間能力,課堂教學中加入相應的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是非常必要的。
這種方法最常見也是最常用的時候,就是在進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的時候。幾乎所有的教師都會在進行這一部分內容教學的時候,不管是在課上或者是在課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去畫一畫,裁一裁,拼一拼,讓學生親自上手制作一個長方體或者正方體。這樣的動手活動,可以讓學生學到非常多的東西。比如明確知道長方體或者正方體有幾個面,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一樣大的,正方體的所有棱長都是一樣長的,長方體的相對的面都是等大的等等這些內容,這些內容如果是教師直接講,那么學生也有可能會記住,但是學生的腦海中卻很難形成相關的立體影像,也就是說這些內容是零散的,不成形的。而學生動手制作的過程,也是學生的腦海中逐漸形成立體圖形的過程。學生可以獨立制作一個正方體,或者長方體,就意味著學生的腦海中已經形成了具體的長方體或者正方體的立體圖形。
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可以形成更深刻的認知,從而在腦海中構建更加具體的立體圖形。這對于學生培養空間能力,解決相關的具體問題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必須要清楚,學生僅僅通過看來培養空間觀念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學生通過自己親自動手操作,親身經歷立體幾何的搭建過程,才會對幾何體產生深刻的認識。
空間觀念的培養是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比較難的教學內容,因為這一部分內容比較抽象,正好與學生的階段性身心特征相悖,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吃力,對內容比較難理解,所以教師在教學的設計上一定要更加用心,要多探索多實踐,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選擇更好更合適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完成課堂教學目標的同時,不斷提高空間觀念。
參考文獻:
[1]文亮.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策略[J].數學大世界(下旬),2020(10).
[2]周月霞.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J].數學大世界(上旬),2020(10).
[3]呂文藝.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空間觀念[J].新課程,2020(31).
[4]徐靜.例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空間觀念的培養途徑[J].小學教學參考,2020(23).
[責任編輯 谷會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