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盼盼
摘 要:教學中使用最為廣泛和有效的方式,當屬問答式教學方式,教師通過合理的提問,不僅可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還可鍛煉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特就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展開相關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小學教育;數學教學;解決問題;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6-003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6.015
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有效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必須對教學方式做出合理科學的改進和創新。現階段,在核心素養教育理念下,教師摒棄了傳統的理論知識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而建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在數學教學中,融入了適合當下小學生發展的諸多元素,旨在培養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教育所面對的受教育群體,是身心發育尚未成熟的孩童,所以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通常存在學生理解能力不足、學習積極性不高等問題,這不僅嚴重地影響了數學教學的質量,還阻礙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1]。基于此,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應盡量采用適合于小學生的教學方式,以此對學生做出有效的引導。在新課改實施背景下,教師需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課堂“主宰者”的身份,轉變為“引導者”身份,從而使學生由被動性的學習,轉變為主動性的學習。綜上所述,要想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必須從教學方式著手,而通過長期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發現采用情境創設教學法,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應以教學內容為基礎,以此確保學生能夠在情境中,發現教學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其次,為了保證情境創設教學法的有效性,教師需要在情境中融入學生感興趣的元素,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小學生的興趣愛好,有足夠的了解和認知。
例如,教師在開展“甜甜的夢——毫米、分米、千米的認識”教學活動時,就可采用情境創設教學法,用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教師運用多媒體的功能,向學生分別展示“蝸牛爬行”“烏龜爬行”“獵豹奔跑”和“飛機飛行”等視頻。由于視頻信息與小學生的喜好相符,所以必然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使學生更好、更快地進入到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其次,教師就可采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毫米、分米、千米形成基本的認識。如,“同學們根據自己的認知,能不能判斷出視頻中各種事物的運行速度”,學生會將視頻中的事物進行比較,并且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然后,教師再次提問,“同學們蝸牛爬行最慢,在較少的時間內,只能前進很短的距離,此時可使用毫米來形容蝸牛爬的路程,那請同學們回答用什么長度單位,形容烏龜、豹子和飛機的路程”。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分別為事物標記出相應的長度單位,然后教師就可根據學生的答案,繼續開展教學活動。
二、采用生活化教學法,提高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力
知識源自生活,也將用之于生活,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完全可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進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中,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第一,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中,教師在開展問答活動時,需要將問題內容轉化為生活中的元素,以此引導學生通過生活體驗,分析和解決問題[2]。第二,小學生的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高度集中,所以教師在提問時,盡量使問題的形式和內容貼近于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如此必可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系在課堂中。融入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元素,還可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積極性。第三,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中,還應盡量采用學生親身經歷過的事情,用以提增生活化教學的體驗性和真實性,也就能夠使學生更加全面和清晰地認識到問題,進而更加高效和系統地解決問題。
例如,教師在開展“慶元旦——時、分、秒的認識”教學活動時,由于時、分、秒和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通過生活體驗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時、分、秒形成正確的認知。如,教師向學生展示一段文字:“小明同學花了10秒鐘的時間穿好了衣服,用了5秒鐘的時間刷牙,然后用了3個小時的時間吃飯,最后通過步行15分鐘到達學校”。教師還需要向學生提出,“同學們根據這段文字,能夠發現幾處錯誤,請指出并說明原因”。學生通過閱讀,發現文字所講與自己的生活經歷相符,只是時間上有所不同,此時就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指出段落中的錯誤點,并且進行分析和說明,給出正確的答案。
三、設置趣味性的問題,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
問答式教學法在各階段教學中應用較為廣泛,并且教學效果較為顯著,不僅可幫助教學及時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能夠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對于不同階段的學生而言,教師需要設計出與之相應的教學問題,才能保證問答式教學法的有效性[3]。基于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針對小學生喜好游戲的特點,在設計問題時適當地融入了趣味性,如此一來既能達到教學的目的,又能成功地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積極性。首先,教師在設計趣味性的教學問題時,應充分地結合學生感興趣的元素,像是動畫、游戲、音樂等,從而促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進而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其次,設計趣味性的教學問題時,還要以教學內容為基礎,以此避免趣味性問題出現“生拉硬套”的現象,從而影響教學的效果。
四、提倡小組合作學習,擴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
核心素養教育理念下,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將問答式教學方式作為培養學生能力的主要途徑,并且在其中融入了諸多有效教學法。其中,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就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學手段,主要是由于學生在此模式中,能夠實現思維的交流和碰撞,也就能夠擴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而達到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首先,在采用小學合作學習模式時,教師需要重視小組分配的合理性和科學性,盡量確保學優生和學困生在同一個組別,如此一來就能夠使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幫帶效果”,不僅可有效地縮小班級教學的兩極分化現象,還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其次,新課程改革實施背景下,需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中,教師不要過多地干涉學生討論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是要在合適的時機,采用科學的引導方式,將學生引領到正確的解題方向上。
例如,教師在開展“動物趣味——克、千克、噸”的認識教學活動時,就可提倡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如,教師向學習小組提出“如何探明克、千克和噸之間的關系”。當小組獲知教學問題后,就可展開討論和分析,為了確保小組合作學習的質量和效果,教師要鼓勵所有組員都要發表自己的認識。有的學生會通過生活中的實例,說明重量單位之間的關系,如“在超市買蘋果時,電子秤會顯示1.5千克,能夠輕松提起”,有的學生則說“爸爸經常說他的小汽車有1.5噸重”。通過小組成員的分享,解決問題的思路被完全打開,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分析問題。由此可見,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下,不僅能夠有效地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還可達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
五、注重有效評價總結,建立學生解決問題的信心
教師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起到了關鍵性的影響,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重視評價和總結的作用,以此幫助學生找尋到學習中的不足之處,進而促使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改正和補強,從而為學生后期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4]。基于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需要教師對學生做出合理科學的評價。首先,在評價和總結的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的感受,切記不能使用過于嚴苛的話語,以免對學生的心理造成影響。其次,在進行評價和總結時,還需要針對學生個體差異性,做出合理評價,如在面對學困生進行評價時,需要多以鼓勵表揚的方式進行,以此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解決自信心。而針對學優生進行評價時,要適當地提高標準,盡量突出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的不足之處,從而進一步提高學優生的解題能力。最后,為了提升評價總結的教學效果,教師可提倡學生之間進行互評,如此一來就可促使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取長補短之勢。
六、分層設計數學問題,促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提升
學習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事情,而是要通過長期的積累和實踐,才能實現最終目的。此外,通過長期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可發現學生之間,不論是在學習能力上,還是在學習成績上,都會出現明顯的差距。而對于學困生而言,由于不能自主地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必然會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甚至會出現放棄學習的思想。基于此,教師要想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需要在問題設計上做出合理科學地調整。首先,針對學習能力和解題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適當地提升問題的難度,可將問題的重心放在知識的難點和重點上,也可設計一些擴展性的問題,以此幫助學生發散解決問題的思維。其次,針對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可將一些基礎性的數學知識,作為問題設計的重點,從而重點鞏固學生的基礎性知識。最后,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始終遵循循序漸進的思想,當學生能夠順利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后,要適當地增加問題的難度,以此確保學生通過解決問題,能夠實現逐步提升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改進和創新教學方式。本文主要從趣味性的教學方式、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情境創設教學方式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等,展開了分析和研究,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學實踐。
參考文獻:
[1]曹美仙.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現狀及策略[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1):192.
[2]吳岳峰.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策略[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0):267.
[3]羅暉.解讀如何有效提升小學生數學分析能力[C]//2020年課堂教學教育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2020:203.
[4]王菊連.小學數學問題的“生活化”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7):189.
[責任編輯 谷會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