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荷
【摘要】統編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中出現很多泡泡圖形的提示性文字。它有時出現在文中,有時在“語文園地”的“交流平臺”,或者在“詞句段運用”“書寫提示”中也時常可見。教材中的“泡泡語”,雖小卻作用大,在文中關鍵處起到了牽引、點撥的作用,是編者精心設計的,起到導學、導思、導行的作用,加強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巧妙結合。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體會文本,學會思考與發現,讓這些“泡泡語”成為助推學生語文能力的生長點。學生通過這些更好地發現規律,習得方法和知識,實現知識與能力共同提高,從而提升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泡泡語;知識傳遞型;提示型;策略型;思維型;探究型
“泡泡語”在統編版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中具體出現頻率如下表所示:
從上表呈現的數據可見,低年級每冊的“泡泡語”出現的頻率比較高。其中,課文中“泡泡語”大多是學生學習課文的“扶手”。口語交際和語文園地中的“泡泡語”主要是在于引導學生發現語言文字運用的規律所作的提示。
一、知識傳遞型“泡泡語”,習得書寫知識與方法
知識傳遞型“泡泡語”是指直接將知識要點傳授給學生。這樣的“泡泡語”在教材中不少。現行的統編教材“書寫提示”中的“泡泡語”大多也屬于此種類型。有的是對書寫姿勢和漢字筆順的提示,還有的是對漢字關鍵筆畫的書寫指導。
統編教材低年級語文園地“書寫提示”中“泡泡語”一覽表
新課標指出,寫字教學要重視對學生寫字姿勢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從上面表格可知,語文園地中的“泡泡語”大多是從寫字姿勢、基本的書寫技能和書寫習慣這幾個方面引導學生把字寫規范。如,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語文園地“書寫提示”中的“泡泡語”提出了兩個筆順規則:1.從左到右。2.先撇后捺。一上第八單元語文園地“書寫提示”中的“泡泡語”提出了這樣的筆順規則:先中間后兩邊;先外后內。這些“泡泡語”是引導學生了解筆順規則,按筆順規則正確書寫漢字。在教學時,教師指導學生書空同組的兩個漢字,觀察發現兩個漢字共同的書寫規則,再指導觀察田字格中每個生字的位置,交流提醒關鍵筆畫所在的位置,然后再進行書寫。又如,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和第五單元語文園地“書寫提示”中的“泡泡語”提示了字體注意間架結構,讓學生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我們要引導學生學習漢字書寫的著力點應落在這些“泡泡語”提示的方法的了解和實踐上。在教學時,教師抓住這樣的“泡泡語”,提示學生在書寫時要認真觀察,對照田字格中每個生字的位置,特別是關鍵筆畫的位置,不但把字寫工整、規范,還要寫美觀。
二、提示型“泡泡語”,引導發現語言的規律
提示型“泡泡語”通常既給予學生思考的方向,又給學生提供了可模仿的范例,讓學生能夠在這些可模仿的范例基礎上發現規律,從而提升語文能力。一、二年級很多“語文園地”中的“我的發現”在出示具有規律的詞句后,都以“泡泡語”的形式提示學生去發現其中的規律。
一、二年級語文園地的“我的發現”中的“泡泡語”一覽表
從上表可見,“我的發現”中的“泡泡語”都是關于同一規律的詞語的提示,讓學生去思考,去發現這些詞語中隱藏的規律。例如,二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六的“我的發現”用“泡泡語”的形式來提醒學生“放、防、房”的讀音與“方”很接近。課本上提供的這五組字,每組左邊的字與右邊加了偏旁的字讀音是相近的。這些字在平常用的時候比較分散,學生看到這些字時一般不會想到把這些字放到一起進行比較。因此,不容易發現它們之間其中的一些共性即規律。現在有了這些“泡泡語”的提示,(下轉第28版)? ? ? ? ? ? ? ? ? (上接第27版)學生就可以根據“泡泡語”提示的方法去認識和記憶其它相近的字。如,“把、爸、吧”的讀音和“巴”很接近,“飽、抱、炮”的讀音和“包”很接近。有了“泡泡語”提示的方法,學生在以后的識字方法上也會注意去發現一些相關聯的字之間的聯系,用有效的方法掌握其規律,發現其共同點,既增加了識字的趣味性,也幫助學生加深理解這些字。
三、策略型“泡泡語”,歸納語文學習的方法
在統編版語文教材中,理解詞語常用的方法有:查字典、聯系生活實際、近義詞替換法、反義詞否定法、拆拼法、借助圖畫等。課文中很多“泡泡語”指出理解詞語的方法。這些“泡泡語”巧妙地隱藏在課文中,并且按照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地編排在每一冊的課文里。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利用這些“泡泡語”,就能幫助學生聚焦文本的關鍵處,從而展開有效教學。
如,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一文第三自然段中出現的“泡泡語”:我能猜出“陡峭”的意思。這個“泡泡語”沒有提示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但在這之前,學生學習過聯系上下文了解詞語的意思。因此,在這里,教師可以根據“泡泡語”引導學生:你覺得這段中哪句話可以幫助你理解“陡峭”的意思?當讀到下文“望著翻滾的云海”一句,再結合課文插圖,就能感受到猴子所處的位置是很高的。此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經驗:你坐過飛機嗎?從飛機上向窗外看,可以看到什么?這時,學生就能體會到“陡峭”的意思了。最后,教師再進行小結:你們看,聯系上下文,再結合生活經驗,我們就可以理解詞語的意思。以后,你們在閱讀中遇到不懂的詞語時,不妨用這個方法。這個環節的教學,教師幫助學生經歷“回想——發現——體現”的學習過程來學習“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經驗了解詞句的意思”的方法。又如,《葡萄溝》第二自然段中出現的“泡泡語”:聯系上文,我知道了“五光十色”的意思,《大禹治水》第一自然段中出現的“聯系下文,我知道了‘泛濫的意思”。從這些“泡泡”提示語在二年級上冊教材中的出現來看,都只提示了理解詞語的方法——聯系生活、聯系上文、聯系下文,卻沒有直接告知學生詞語的意思。這種類型的“泡泡語”針對學習過程中的難點,為學生提供了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供學生去理解和運用。
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泡泡語”的意圖,把學習方法指導有機地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更多地關注學生運用策略能力的發展,幫助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技巧,歸納出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達到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效果。
四、思維型“泡泡語”,提高語言文字欣賞力
課文中出現的“泡泡”提示語大多是在語言的精妙處,這些“泡泡語”大都與課文解讀有著密切的關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不僅要通過提取信息建立認知,還要通過對比、揣摩、品悟等深度思維的過程,真正實現理解、內化和表達,建構深度的認知,從而提高語言文字欣賞力。
如,二年級下冊《雷雨》一文課后練習第二題:讀句子,注意加點的,再把句子抄寫下來。練習中三個句子:“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一只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一條彩虹掛.在天空。”旁邊出示了這樣的“泡泡語”:加點的字用得真好!我們可以在反復讀這些句子中引導學生“這些字好在哪兒?可以換成其它的什么字?”這對學生語言文字的感悟、表達等各方面能力都提出了要求。在細細的推敲中,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感受也就逐漸深刻。如,“一只蜘蛛從網上垂下來的”中的“垂”字可以換成其它什么字?(掉、落),為什么是“垂下來”,而不是“掉下來”“落下來”?然后再引導學生想象“蜘蛛被一根蜘蛛絲連著,筆直且迅速地降落”的樣子,體會“垂下來”一詞用詞準確生動。
教師正是利用“泡泡”提示語,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層層深入文本,推敲文中遣詞造句的精妙。在細細的推敲中,既豐厚了文本的內涵,也提高了學生欣賞語言的水平和語文能力。
五、探究型“泡泡語”,習得解決問題的能力
統編教材中以問題的形式出現的探究型“泡泡語”,主要是通過相連的知識介紹來引領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如,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中的識字加油站的一首數字謎語詩旁邊出示一個探究型的“泡泡語”:“你能猜出這是什么嗎?”對于剛接觸“泡泡語”的一年級小學生來說,這樣的提問形式很新鮮,激發了他們猜一猜的興趣。有的結合生活經驗來猜,也有的通過觀察教材中的圖片來猜,在各種猜測與探究的過程中,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提高。
對于這種探究型“泡泡語”,教師還可以引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如,一二年級語文園地的“識字加油站”中也有不少探究型“泡泡語”。如,一年級上冊語文園一的“識字加油站”:“看看你的課程表,星期三有什么課?”學生每天都是要看課程表的。利用這個探究型“泡泡語”,教師不但引導學生認識自己課程表各課程的名稱,還能讓學生從課程表中識記生字,提高了識字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又如,二年級上冊語文園一的“識字加油站”:“去野外觀察大自然,你會準備些什么?”教師在引導學生發現,這八個詞語都是戶外觀察大自然時可能需要的用品。然后再聯系生活提問:“去野外觀察大自然,你會準備些什么?”為什么準備這些?在說的過程中,不但引導學生鞏固識字,還引導學生從探索日常生活中的小物件著手,從而發現新知,使學生的認知向更深處邁進。
“泡泡語”是統編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的一大亮點,探索這些“泡泡語”的類型與使用方法,“泡泡”雖小,功能無限。它在學生學習、教師教學方面都發揮出重要作用,加強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巧妙結合。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體會文本,學會思考與發現,讓這些“泡泡語”成為助推學生語文能力的生長點。學生通過它更好地發現規律,習得方法和知識,實現知識與能力共同提高,從而提升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李金玉.巧用“泡泡提示語”語文課堂放異彩——以小學第一學段統編教材為例[J].小學教學研究,2020(13):21-23.
[2]魯琴.小泡泡? 大智慧——淺談“泡泡語”在小學低段統編教材中的有效運用[J].新課程(小學),2018(3):12-13.
[3]周靈丹.統編教材中“泡泡”提示語的功能解析與教學運用[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9(11):31-33.
[4]匡彩云.例談“泡泡”提示語的開發與運用[J].小學教學參考,2020(25):70-71.
[5]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