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世濤
[摘 要]無論任何歷史現象與歷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產生的,所以時空觀念對于歷史問題的解決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在新時期的教育背景下,培養學生時空觀念逐漸成為最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因此,筆者對相關的文獻資料進行了搜集和整理,并著眼于教學實踐展開了研究。而本文將依據相關的研究結論,具體闡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策略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歷史;時空觀念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時空觀念培養策略
(一)突出歷史事物時序
時序性可以理解為歷史事物發生時間的先后順序。在歷史學習中,時序是進行歷史推理的重要因素。只有按照時序對歷史知識進行梳理,才能使歷史的真實面貌得到還原,并了解歷史事物之間的聯系。
為了突出歷史事物的時序,通常需要關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掌握基本的歷史分期方式。劃分歷史時期的基本作用就是突出不同歷史階段的本質差異,以便對歷史發展的基本輪廓有較為準確的把握。一般來說,當前歷史發展進程中可以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這幾個階段。從這個層面上,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具有多個關鍵的時間節點。在掌握歷史分期方式的基礎上,還需要了解歷史的紀年方法,這主要包括干支紀年、民國紀年、公元紀年。掌握紀年方法,有利于換算歷史時間。第二,掌握中外歷史年表。現行歷史教材的基本結構是“模塊+專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歷史知識的斷隔,而借助歷史年表,則可以幫助學生構建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
(二)靈活運用歷史地圖
歷史地圖主要反映了歷史活動的空間與進程,表現出了不同地理環境下人類的特定活動。歷史地圖可以視為對歷史現象的動態反映。因此,歷史地圖可以作為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重要輔助工具。一般來說,歷史地圖主要包括疆域圖、路線圖、形勢圖、分布圖、行政區劃圖等,主要反映了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方面的內容。
在歷史地圖的應用中,首先要深入挖掘歷史地圖中的隱藏信息。歷史地圖中的文字通常是比較簡潔的,所以為了合理運用歷史地圖,首先,需要挖掘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其次,要了解不同時代歷史地圖的內容。比如,不同時期的地名變化,不同歷史時期人口、城市、工業等方面的變遷。
(三)注重地理環境影響
地理環境是影響社會物質生活的重要因素,同時,地理環境也是歷史活動的空間存在形式。無論是人文環境還是自然環境,地理上的事物均可以視為時間與空間相互作用的產物。
在地理環境的分析中,首先要明白不同環境伴隨著不同的歷史事物。反過來講,地理環境是歷史事物的重要載體。如果沒有環境作為依托,人類活動也便難以開展。因此,地理環境對某一地區民眾的行為品質、風土人情有直接影響。如在不同的地區,地理風貌是不同的,所以造就了差異化的生活資料獲取方式。在分析歷史現象時,要充分關注不同地理環境下對歷史發展軌跡產生的影響。如,大河流域和歐洲沿海國家的地理環境對政治制度發展所造成的影響。
(四)歷史知識時空遷移
將零散的歷史事件加以整合從而總結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即時空遷移能力。由于歷史課程涉及的知識內容包括古今中外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各個領域,歷史學習需要就各個領域的內容進行不同時空條件下的遷移。
在歷史課程中,時空遷移的表現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科知識內的遷移。學科內知識遷移的主要表現就是按照一定的時間或者空間順序拓展學習深度的過程。所以為了了解某一歷史事物,需要分析其在不同歷史階段產生的不同影響。如科舉制創立于隋朝,1905年被廢除,在不同朝代,科舉制都有一定的變革。由于科舉制附屬于王權,所以科舉制的變化可以體現出君主專制制度的演變。第二,中外時空遷移。如鄭和曾在15世紀進行七次遠航,而西歐國家在15—16世紀進行了新航路的開辟。對此,可以引導學生分析相似歷史現象中的共性與差異。第三,歷史與現實之間的遷移。現實生活是人類歷史不斷發展的產物,需要指出的是,這一發展進程是對此前人類活動的不斷完善,而不是拋棄舊事物的過程,在現實中仍然保留著一些歷史痕跡。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現實生活對所學知識進行反思。如可以對比現代中國與古代中國的經濟發展特點,分析兩者的不同之處及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
(五)分析特定歷史事件
所有的歷史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形成的,一旦脫離相應的時空條件,那么歷史事物便會喪失其意義。因此,在歷史學習中要將歷史事物置于特定的時空條件當中,并將其視為還原歷史事件的重要基礎。
在特定時空條件下分析歷史事件時,通常需要經歷以下兩個基本環節:第一,明確歷史事物的基本背景。為了了解歷史事物發生的起因、過程和結果,首先要明確歷史事件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發生的。第二,注意延伸歷史時空。歷史是以時間為線索不斷發展的,歷史事物之間普遍存在密切的聯系。一般來說,歷史時空的延伸具有整體性特征,歷史事物的起因與結果的關聯點往往會顯現在人類生活當中。如,“一帶一路”倡議是指“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其中,“絲綢之路”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而“海上絲綢之路”則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通過海路向歐洲運送香料,以及明永樂年間的鄭和下西洋。通過時空的延伸,不但可以使學生了解相關歷史事件的發展進程,而且能夠使其思考歷史事件的現實意義。
二、高中歷史教學時空觀念培養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識記歷史事物時間空間
在高中階段,學習時間比較緊張,而歷史課程的內容是比較繁多的,且知識點比較分散。毋庸置疑,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導致學生對歷史時間與空間的記憶比較模糊。但是在歷史學習中,識記歷史時間與空間無疑是學習活動的重要根基,是對歷史事物進行分析和判定的基礎。
一方面,每一種歷史事物都有相對應的歷史時間,歷史知識點必然是由“歷史時間+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構成的。因此為了準確梳理歷史發展的進程,首先要明確歷史事物的時間。這主要包括具體的時間點、時間段、朝代,并以時間為線索將歷史事件串聯起來。為了熟練記憶歷史時間,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如,歌謠記憶法、順口溜法等。
另一方面,要準確識記歷史空間。在現行的歷史教材中,地圖內容是比較少的。在日常的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識記歷史事物的地理位置和方位。一般來說,識記歷史空間的方式有很多種,如,記憶方位,如戰國七雄的方位順序可以這樣記憶: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后中間。
(二)注重時間空間有機結合
所有歷史事物都是歷史時間與空間相互作用的產物。也就是說,在分析歷史事物時,要尊重其整體性,將歷史時間與空間進行有機融合。一旦將兩者割裂,那么學生只能獲得毫無關聯的知識點,并且造成理解的片面。因此,需要注意歷史時間與空間的聯系,從而準確判斷歷史事物發生與發展的全過程。
以“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為例,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在1978年以后開始確立。之所以選擇這一時間點,是因為“文化大革命”的10年使國家遭受嚴重損失,證明當時的發展觀點并不符合中國的實際。同時,鄧小平也在20世紀70年代對當時的國際局勢作出了準確判斷。而從空間角度來看,我國的對外開放之所以開始于東南沿海地區,是因為該地區最具經濟活力,交通便利。同時,此地毗鄰港、澳、臺,而廣東與福建則是著名的僑鄉,有著優越的區位優勢。通過對時間條件與空間條件的綜合分析,可以使學生對我國對外開放的初期格局有更加準確的了解。
(三)關注學生時空觀念差異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會逐漸產生比較明顯的差異,這也導致學生的時空觀念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與層次性。一般來說,學生時空觀念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對歷史知識整合程度和歷史地圖的信息獲取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差異化教學,以此來逐步提升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基于學生時空觀念的差異性,首先可以依據學生的接受能力設計階段性的時空觀念教學,即是進行階段性的檢測。其次,可以結合學生時空觀念的層次設計不同難度的作業,以此來調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開設輔助性的選修課程。
綜上所述,歷史學科具有不可重復性、過去性等獨特之處,所以為了更加準確地了解相關的史實,必須將歷史事物置于特定的時空條件之下。以此來對歷史事物成因、意義及其與其他歷史事物之間的聯系進行探究,這也是學習歷史知識的重要能力。
參考文獻:
[1]朱玥.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時空觀念的培養研究[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19.
[2]劉梅.高中歷史教學中時空觀念素養的培育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9.
[3]張佳佳.淺談學生高中歷史時空觀念素養培養[J].中外交流,2019(36):334.
[4]楊麗娜.高中歷史教學中時空觀念的培養策略探究[J].中外交流,2019,26(30):322.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