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晨 劉紹衛 劉濤 文祎萱
【摘 要】本文分析加強革命文物融合傳播的意義,介紹革命文物融合傳播的特點,提出新媒體視域下革命文物的傳播策略:構建新媒體管理模式,注重弘揚主旋律;借助科技平臺,讓文物“活起來”;積極探索新媒體平臺傳播紅色文化,推動IP化傳播;開發文創產品,拓展創意傳播。
【關鍵詞】新媒體 革命文物 傳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1-0015-02
近年來,新媒體視域下的研究蔚然成風,其中如何在革命文物與普通大眾之間搭建良好互動平臺、如何利用好新近興起的多媒體平臺傳播紅色文化和宣傳革命文物是擺在每個相關從業人員面前的嚴峻問題。
一、革命文物融合傳播的特點
隨著新媒體事業的快速發展,多元融合傳播趨勢逐漸加快,信息媒體的路徑正從社會化媒體向人性化媒體發展,革命文物宣傳的媒體表現出多維傳播和多維共振、交互性和個性化等特點。
(一)多維性
革命紀念館、博物館等在進行革命文物宣傳時,紛紛打破廣播、電視、雜志等傳統媒體的束縛,通過短視頻、VR 體驗等形式,以數字化等多維的宣傳融合,突破革命文物的單一化的宣傳形式,并結合電子書、數字廣播等進宣傳,這種多維宣傳能夠通過歷史事實將受眾的情緒充分激發出來,有效拓寬了信息的傳播范圍。
(二)交互性
新媒體具有的交互性特點,突破了傳統媒體的單一性。革命文物傳播通過新媒體,可以大大增強其互動與交互性,如通過觸摸式多媒體展示平臺、抖音等形式,受眾的主動選擇權更加明確,受眾與文物的互動性也得以有效增強。
(三)個性化
新媒體的核心是共享和交換,在交換過程中,不同受眾用戶可以進行個性化選擇。新媒體時代下,革命文物宣傳可以根據不同的宣傳對象的需求和興趣,進行個性化的宣傳與傳播。
二、新媒體視域下革命文物的傳播策略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文物保護事業也駛入快速發展的快車道,大量革命文物所蘊含的紅色文化亟待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為拓展中華優秀文化和塑造新時代精神文明的強基固本,因此,探究革命文物融合傳播成為題中之義。
(一)構建新媒體管理模式,注重弘揚主旋律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輿論的作用逐漸凸顯,尤其是新型媒體的運用,這使得革命文物保護宣傳的方式更加多樣化。依托新聞媒體開展文物保護宣傳教育,文物保護單位可以有效強化宣傳效果,幫助公眾樹立文物保護意識。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建立健全相關工作制度,構建協調高效的調控機制,首先,要關注新聞熱點,分析判斷輿情,開展網絡新聞宣傳和網絡評論,嚴格審查網絡信息,及時整合和甄別網民發布的信息,避免不良或錯誤信息大范圍傳播;其次,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工作隊伍,調整完善文物系統舉報人隊伍,培養高素質的新聞記者、輿論監督員和網絡評論員;再次,開展新媒體專業培訓,提高員工危機管理、輿情分析和信息甄別能力;最后,要密切與公眾的溝通和互動,邀請相關專家和領導舉辦講座或演講。此外,還可結合“5·18”國際博物館日、文化與自然遺產日等重要節日,開展文化藝術活動。同時,積極配合媒體組織的采訪活動,及時回應社會關注的突出問題,巧妙地將博物館專題展覽、手工體驗、新媒體等三方面相結合,引導公眾積極參與文物保護活動。
(二)借助科技平臺,讓文物“活起來”
如何運用新型媒體資源,使文物拂去時光之塵埃,再迎新生之光明,是媒體工作者在宣傳中應該考慮的關鍵問題。要使文物重煥新生,使文物及其所表現的精神走進每一個民眾的心間,就要求相關宣傳保護部門緊跟時代步伐,運用新型技術做好文物的保護宣傳。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要積極運用新媒體技術,對館藏文物進行按比復制,構建相關的虛擬3D形象,同時還可以根據相關歷史故事制作特效短片。這種方式不僅使觀者更加了解革命文物的細微之處,也使觀眾更能體悟革命文物中所蘊含的革命精神,從而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
利用現代數字技術組建全國性或地區性革命文物平臺,與此同時,開展以數字形式搶救和保護革命文物的工作。例如,福建省將革命文物數字資源開放共享,相繼開展了關于革命文物名錄的核查公布和革命紀念館專項調查,進一步修訂革命文物的定名、等級、現存位置等基本信息。
(三)積極探索新媒體平臺傳播紅色文化,推動IP 化傳播
有效利用現代傳媒技術,推動IP 化的革命文物傳播方式。例如,福建省文物局創辦的福建文物頭條和福建文物矩陣等,依托“七星文華·八閩故事”平臺,加大對革命文物故事的宣傳。陜西傾力打造歷史舞臺劇《延安保育院》,使游客在旅游觀光之余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促進延安革命精神的傳播。此外,利用陜西建筑特色打造體驗式窯洞,創新革命舊址利用的方式。不僅推動革命紀念館開發并發布線上展覽,還建立“互聯網+革命文化遺產教育平臺”離線體驗,成功將新媒體資源與革命文物相結合,挖掘和展示其深厚的革命文物價值。
時代創造了“互聯網+”的無限可能性,“互聯網+紀念”正逐漸成為文化傳播的“甘薯”。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創新和宣傳使公眾更方便、更加愿意走入紀念館。八一博物館融合了當下最時髦、最火爆的“互聯網+”類革命文物,推出了“云游八一? 建軍的那些事兒”系列內容,由講解員原創動畫形象“小軍軍”帶民眾走進展館內了解珍貴的歷史文物,如周恩來的毛毯、朱德的手槍、八一起義歌等,重溫那段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感受革命情懷。在這一過程中,八一紀念館依托館藏文物資源,結合新媒體的創新宣傳教育,以場景再現的方式,再現革命場景,依托文物將過往的革命歷史與革命精神娓娓道來,同時立體化呈現歷史形象,使得革命歷史更加鮮活,引人入勝。
(四)開發文創產品,拓展創意傳播
如今,文創產品得到越來越多民眾的關注,這不僅是因為文創自身的吸引力,也是因為人們的美好需求在文創中得以滿足。應使革命文化創作更具創新性、實用性和大眾性,自然而然地成為紅色文化紀念的焦點。文化旅游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們應該把革命文物帶入進來,支持‘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鼓勵相關單位和人民群眾參與革命文創產品的開發,使革命文創產品更具吸引力?!币虼?,未來文化創意產品的發展方向是多元素的融合和創意與實用性的融合。例如,將虛擬展示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相結合,在紀念館官方網站和官方微辦公室開通網上文物文化創意產品交易平臺,銷售革命文物仿真模型和數字動畫等,這不僅能使游客的體驗感得到大幅度上升,其本身作為革命文物的衍生,還為革命文物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此外,加強革命文物創意產品的開發,還可以促進文化經濟發展,推動文物旅游業的發展,這不僅提高了文物自身的價值,同時也符合新媒體時代的經濟模式。
總之,革命文物中所包含的歷史,表現了百年來中國人民為了中國之崛起而不斷奮斗的偉大征程。它是革命文化的物質載體,可以極大地激發人民的愛國精神。在當今社會,迫切需要充分挖掘革命文物中的精神力量,使其起到資政育人的作用。這要求相關媒體從業者不斷學習新媒體技術,發揮其特有優勢。在文化環境復雜、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革命文物傳播要想突出重圍,就需要積極與新媒體進行結合,發揮其特有的優勢。也只有如此,革命文物保護才能繼續前行并且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中央黨史中共黨史教研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史國史的重要思想[J].學習時報,2016(1).
[2]林彥平.新時代,讓革命文物“活”起來:以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為例[J].中國紀念館研究,2019(1).
【作者簡介】廖 晨(1987— ),廣西田東人,廣西革命紀念館干部;劉紹衛(1972— ),廣西興安人,中共廣西區委黨史研究室三處處長,研究員;劉 濤(1997— ),山西大同人,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考古學史、博物館學、區域史;文祎萱(2001— ),南寧師范大學讀書協會會長,南寧師范大學在讀本科生。
(責編 蘇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