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克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職院校理工科實行課程思政的難點,闡述高職院校理工科課程思政的目標,結合當前研究現狀和教學實踐經驗,論述高職院校理工科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提出充分挖掘專業課中的思政資源、提升教師的思政能力、創新理工科教學模式、完善有關制度保障等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 課程思政 理工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1-0098-03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范式,旨在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其他各門課程共同發力的育人模式,充分發揮課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體系。多年以來,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進、學者深入研究分析以及大量高校的實踐探索下,課程思政已經從一個基本概念轉變為通行的為教育部門普遍實施的教育方式。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課程思政的開展、課程思政的外延和內涵教學,需要從事專業課程教學的教師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理工科的教育教學水平以及培養對象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貢獻不言而喻,但由于其學科特點,在理工科教育教學中實行課程思政存在客觀困難。不少學者和一線執教人員結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成長成才規律與理工課程學科建設特點,從各種維度探討理工科課程思政建設。當前的研究和分析主要集中在宏觀層面的概念探討或具體到課程的案例分析,抑或校園調研。本文在對前人研究成果進行系統梳理的基礎上,結合筆者多年的執教經驗,梳理高職院校理工科課程思政面臨的主要困難,總結和分析理工科課程思政建設方面的關鍵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相關工作的有效推進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高職院校理工科實行課程思政的難點
(一)授課特點帶來的困難
不同于思政類或文學藝術類專業,理工科課程多為自然科學,意識形態內含薄弱,相關價值涵納度低。并且,理工科的教學往往注重技術知識的傳授和操作方法的實踐,更多的是相對“冰冷”的實驗數據、技術參數,鮮有體現人文精神的課程教學內容,這就給課程教學中引入思政內容帶來一定的困難,如果方式不當會顯得生硬,對學生的引導和教育就會適得其反。同時,高職院校的理工科教學相較于本科院校,更加側重于技能的傳授、實地的實習,理論深度和科研訓練相對有限,也就進一步減弱了與思政領域的聯系和銜接。
(二)學生思維慣性帶來的困難
理工科學生在系統的學習過程中,養成了理性地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在以往的思維訓練和學習中,學生多陷入自然科學研究的邏輯循環中,善于追根溯源尋找事件的原因、分析過程、推導結果,由于這一過程往往是基于客觀事實的判斷,因此會缺乏對人文精神的了解和體驗。而傳統的思政教育易脫離專業學習和實踐過程,對理工科學生效用較低,很難讓他們感同身受。
(三)教師的思政素養帶來的困難
從事理工類教育工作的教師往往屬于科班出身,經年累月的專業培養使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不熟悉思政領域的知識,思政素養不足。同時,理工科教師在傳統的理工科教學中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和邏輯思維的訓練,較少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這方面的授課技巧和方法,在既有學科教學內容之中引入思政教育內容,往往讓他們力不從心。
(四)教材本身帶來的困難
理工科的教材編寫多注重專業知識的闡述,特別是高等教育教材,由于涉及的知識體系龐大且專業,往往在編寫之初便有意側重于受眾的理解與消化,根本無特別篇幅引入關于科學家或學者本身的相關描述。這種特征在高職教材中的體現尤為突出,當前的高職教材往往更多呈現“工具書”的特點,實用性強,講方法講做法的內容多,理論和論述偏少,更少涉及“思政”的內容。這就給教師實行課程思政教育帶來不便,需要他們額外投入精力專門備課,客觀上形成不小的挑戰。
(五)理工科學生價值觀的多元化帶來的困難
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是讓學生能夠自覺樹立社會主義信念,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在新時代新形勢下,高校學生面臨著各種價值觀和社會思潮的影響,在價值取向和價值判斷標準方面,難免會遭遇疑惑或困頓。同時,理工科的教學由于創新性、科學性較強,學生的國際交流較多,學生的價值取向往往是多元的。而與本科院校學生相比,高職院校的學生基礎知識相對薄弱,思維往往更加發散和多元,甚至還有相當比例的學生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這就給統一思想、統一價值理念帶來了更多困難。
二、高職院校理工科課程思政的目標
不同于專門設立的思政課,課程思政在教育引導方式上強調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思想、道德、政治的有關內容,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教育目標上來看,課程思政的目標和思政課程的目標并無二樣,只是教育方式的不同,前者屬于以間接教化的方式傳遞正確的思想觀念。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大思政”背景下,筆者認為高職院校理工科課程思政教學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
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屬性,以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主要任務,學生走出校門會奮戰在各行各業的一線。因此,在課程思政中,結合生源基礎相對薄弱的特點,應著力加強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扭轉部分學生錯誤的思想意識,把好他們走上社會的最后一關,幫助他們建立積極健康的興趣愛好和人生目標。
(二)塑造學生的品格和修養
在理工科教授科學知識的同時,要注重在追求問題答案、科學真理中引導學生形成求真務實的作風,讓他們掌握方法論的同時塑造刻苦鉆研的品質、培養堅忍不拔的毅力;要注重在教學中由基本的理論分析上升至價值追求,在實際操作和實驗中形成對科學精神的自發向往。讓理工科的邏輯思維訓練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智力,還能夠啟發他們對正確價值的思考和判斷,避免學生成為掌握豐富經驗和技術能力但缺乏人文精神的“行為機器”。
(三)提高教師的政治理論素養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思政水平對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至關重要。在推進課程思政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和提升教師的思政水平、思政能力,既讓他們更好地教化學生,又促使他們為社會服務、為國家發聲。高職教師大都是高級知識分子,而理工科的專業人員更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中堅力量,往往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有一定的群眾號召力,在實行課程思政的過程中,對這一群體進行再教育是十分必要且十分迫切的。
(四)促進理工科轉變教育模式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關于高水平人員外流的報道屢見不鮮,而理工科也因其學科特點往往成為這一情況頻現的“重災區”,因此理工科的教育模式轉變需求迫切。事實上,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模式的轉變,在推進這項工作的過程中,也要同步實現理工科的教育模式轉變,要在課程的設置和安排中更多地注入具有人文精神和價值理念的內容,在知識傳遞過程中注重思想層面的思考,將理性和感性有機結合,把本來的“硬核”理工專業課變為“有血有肉”的充滿溫度的課程,進而不斷增強教師和學生的家國情懷、政治認同、情感共鳴、文化素養等。
三、高職院校理工科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一)充分挖掘專業課中的思政資源
在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高職理工科教學應挖掘理工科課程與思政教育的關聯性內容,通過分析不同的課程內容,尋找與思政元素的無縫結合點。例如,多增加介紹科學家的內容,通過他們的事跡幫助學生跳出專業課程內容思考思政問題;或者恰當引入實際案例,讓學生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同時引導學生發現案例背后蘊含的思政內涵,突出案例的育人價值。雖然這一過程艱難,但在人類探索自然的過程中,每一個堅實的步伐背后都有參與者不懈的努力和無私的奉獻,這也正是理工類學科挖掘優秀品質的優勢所在,教師應充滿信心地深入探究每個發現、每次進步背后的故事,從中提煉正確的價值觀和優秀的精神。
(二)提升教師的思政能力
如前所述,課程思政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專業素養,因此教師也要具備健全的人格、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正確的政治方向以及高尚的道德,并獲得思想活躍的年輕學子的認可。這就對高職理工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學者對此進行研究和分析,筆者認為華東師范大學的杜震宇教授總結得最為全面,他指出教師應當具備:對青年學生的真切期待、對專業知識的精深理解、對思政原理的準確領悟、對時局變化的及時把握、對教學技能的熟練掌握、對育人信念的忠誠堅守等六個方面的要求。這既是“大思政”格局的現實需要,也是新時代對優秀教師的期待。當然,這些要求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高職院校和教師共同發力才能夠逐步完成。
(三)創新理工科教學模式
理工科具有科學性強、專業性強、實踐性強和創新性強等特點,常規的教學側重點在于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專業知識,掌握必備的專業操作本領。這些內容固然重要,但在此基礎上,還要結合課程思政的要求、目標進行因地制宜的教學改革,進一步創新教學模式。例如,充分運用新媒體、信息技術等高新科技,將無形的思政思維融入有形的專業課程教學中,提升教學效率;結合課程設置涉及人文精神和價值觀的小組討論,并將其納入考評當中;外出實踐學習結合行業、企業發展歷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的科技、經濟發展形勢,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等等。總之,高職院校和教師要從課程設計之初就對授課內容進行系統謀劃,科學融入思政內容,培養學生的思政學習自覺性。
(四)完善有關制度保障
完善的制度保障是課程思政得以實行的基本前提,理工科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思政課程差異較大,必須建立健全有關制度,確保各方形成合力,共同推進課程思政相關工作向深里走、實里走,往學生心里走。教育管理部門要出臺有關規定、辦法,構建課程思政大環境,科學制訂計劃、目標、監督標準;院校要制訂具體的實施方案,并建立針對教師、學生的思政教育效果評價模式;教師要著力提升自身思政水平,優化課堂教學內容,合理設置學生課程評分標準,形成正確的學習導向,從而逐漸營造院校抓思政、教師懂思政、人人講思政的思政學習氛圍。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的教育范式,近年來在全國廣泛推行,經過大量的實踐探索已經形成了許多寶貴經驗,也產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但在具體的操作和實行方面還有許多急待解決的問題。理工科因其學科特點,一直以來都是課程思政的難點之一,而高職院校理工科課程思政建設受生源、教學教育目標、師資力量等方面的影響,需要投入更多的關注和精力,進行更加系統的研究,各方協同發力,才能真正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參考文獻】
[1]賴曉晨,于凡軒,吳國偉,等.理工科課程思政建設方法研究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9(66).
[2]吳紅艷,吳美華.理工科課程實踐“課程思政”的道路探索:以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66).
[3]戴靜,黨小娟,樊飛轉.淺談“計算機組成原理”的課程思政教學[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20(7).
[4]付冬娟,夏曉川,張賀秋,等.《微電子技術導論》課程思政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0(18).
[5]黃新穎,高正陽,孫芳.理工科課程思政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
[6]李青雯.工科類院校推行“課程思政”的阻斷力與突破點[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
[7]宮秀麗.大學生信仰與人生價值觀調查分析[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9(6).
[8]洪全全,白坤舉.在職業教育中,關于理工科教學方法改革的困惑與思考[J].廣東化工,2013(20).
[9]程建軍.“土力學”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外延與內涵探索[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20(5).
[10]李冰,陳和恩,簡川霞.工程制圖課程思政融合探索與實[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6).
[11]唐月.理工科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調查及實施策略:基于對陜西省五所理工類院所的調查[J].高等理科教育,2016(6).
[12]杜振宇.一切有形,皆含道性:高校理工科課程的課程思政原則與教學策略[J].高等理科教育,2021(1).
[13]郅真真,郭炎飛,關珊珊,林海燕.課程思政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中的探索:以《膠凝材料學》為例[J].教育現代化,2020(27).
[14]王秀芳,馮紹杰,趙東林,等.高校普通化學公共課教學的困境與策略研究[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8(3).
【作者簡介】莫 克(1972— ),漢族,廣西桂平人,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