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星桐
摘要:深度學習離不開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唯有觸及學生心靈深處的學習,才能觸發學生的深層動機。在實際操作中,觸及學生心靈深處的有效手段是準確診斷學生的心脈,把握學生心田中的“敏感神經”,常常表現為新奇處、困惑處、共鳴處和挑戰處。
關鍵詞:深度學習;道德與法治;新奇處;困惑處;共鳴處;挑戰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自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在1976年首次提出“深度學習”概念算起,各位學者對深度學習的研究與實踐迄今也有40年有余,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深度學習進行了界定,但至今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
張浩等人認為,深度學習是一種主動的、批判性的學習,要求學習者進行理解性的學習、批判性的高階思維、主動的知識建構、有效的知識遷移及真實問題的解決。郭元祥教授指出,深度教學是克服對知識的表層學習、表面學習和表演學習。賀慧提出,深度教學是觸及學生心靈深處、深入學科教材本質和引導學生持續建構,有效提升學生生命意義和智慧價值的教學樣態。
雖然學者們在深度學習的內涵界定上各有側重點,但無論是“主動的學習”,還是“高階思維的學習”,抑或是“意義的建構”,都離不開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
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訓練是一種心靈相隔離的活動,教育則是人與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傳遞的活動”。因此,深度學習應當觸及學生的精神,“深”到學生的心靈中去。唯有觸及學生心靈深處的學習,才能觸發學生的深層動機,進而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學生的高階思維才能展開,才能讓學生在建構知識的同時,獲得生命的意義。
那么在實際操作中,教師需要觸及學生心靈深處,準確診斷學生的心脈,把握學生心田中的“敏感神經”,學生學習中的“敏感神經”常常表現為“新奇處”、“困惑處”、“共鳴處”和“挑戰處”,在這四處創設精妙、巧妙的問題情境,是誘發學生深度學習的開始。
敏感神經之一:新奇處
“新奇處”,顧名思義,是指讓學生覺得新鮮、好奇的地方。好奇心作為人腦對陌生事物的認知意向,是產生認知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其次,七年級的學生因身心發展的特點,好奇心和求知欲會更加旺盛,因此從“新奇處”入手創設教學情境,來達到觸及學生心靈的目的,是值得實踐的。
在教學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七課第二框《愛在家人間》時,筆者設計了一個“微問卷調查”來引入課題,問卷中只有兩道題:
1、他很愛她。她細細的瓜子臉,彎彎的娥眉,面色白皙,美麗動人??墒怯幸惶?,她不幸遇上了車禍,痊愈后,臉上留下幾道大大的丑陋疤痕。你覺得,他會一如既往地愛她嗎?
A、他一定會;B、他一定不會;C、他可能會。
2、她很愛他。他是商界的精英,儒雅沉穩,敢打敢拼。忽然有一天,他破產了。你覺得,她還會像以前一樣愛他嗎?
A、她一定會;B、她一定不會;C、她可能會。
學生很快就完成了選擇,不論是第1題還是第2題,大部分學生的選項集中在B、C兩個選項上,于是筆者反問學生,同學們在做題時是否潛意識里把“他”和“她”代入了戀人關系,學生表示是的。于是筆者重新假設了一下情境,如果第1題中“他”和“她”是父女關系,第2題中“他”和“她”是母子關系,這次學生幾乎全部選擇了A選項。由此筆者過渡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份對家人割舍不斷的情感,這種情感就是家庭中的親情之愛”,并引出課題《愛在家人間》。
在這里可以發現,學生兩次選擇結果天翻地覆的原因在于情境中的“他“與”她”是怎樣的關系,即此問題情境中的“愛”是哪一種內涵。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對于情感的認識是比較朦朧的,對于愛情更是陌生又好奇的,此次情境的設置故意帶有一定的誤導性,讓學生由此產生興趣,并在易誤會的地方提醒學生,“愛”是有很多種的,而今天我們要講的是親情之愛,即“愛在家人間”。
新鮮奇特的事物會刺激人腦,在人腦中提出問題,這就促使了學生產生認知活動,對于親情之“愛”就容易形成深刻印象,也容易觸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欲。另外對與“愛”的內涵的全面認識,也豐富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不過在此要注意的是,對于“新奇處”的運用要把握分寸,不可因此走上了“偏”、“怪”甚至“嘩眾取寵“的路線,那將走上表演課堂的歧路。
敏感神經之二:困惑處
“困惑處”是指讓學生覺得有矛盾和沖突的地方,讓學生無法進行準確判斷的地方。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頭腦中并非是一片空白,而是具有了形形色色的原有認知結構,當遇到不能用原有認知解釋的新現象時,就會產生認知沖突。學生一旦產生了認知沖突,就會引起認知心理上的不平衡,就能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學生實現深度學習。
在教學統編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一課第二框《少年有夢》時,筆者引用了2019年暑期大火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的導演的例子,導演楊宇受到同窗好友轉行的影響,他也要去“勇敢追求自己的漫畫夢想”,由于這部電影的火熱上映,可以說楊宇是基本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的,那么他的成功案例是不是說明“有夢想就一定會成功”?
圍繞此問題,筆者引導學生經歷“自主判斷—認知沖突—深入思辨—釋疑解惑”的過程,從淺入深,透過現象看本質。不少學生自小就會被家長灌輸或教育“以后要當xxx”的目標,很多孩子看似是有夢想的,但由于生活體驗的狹隘性、視野的單一性,他們沒有或無法認識到現實與夢想之間是有距離的,以及如何縮短距離乃至實現夢想,這個具有思辨意味的問題會引起學生對已有認知的沖突和矛盾,而這也正是觸發深度學習的開始。
在學生初步具備了“有夢想不一定能成功”的認知后,筆者再向學生展示了一些關于楊宇創作此影片的經歷的材料,“為了實現自己的漫畫夢,盡管資金有限,他從不放棄,從劇本創作到人物設計再到動作設計,從美工到特效再到配音,他全都親自上陣。”結合第一個問題,有夢想不一定會成功,但楊宇的夢想成功實現的原因是什么?
利用層次遞進式的問題,將學生的困惑之處加深,在釋疑之后也更易觸及學生的心靈,之后學生對于“夢想”這一內容的認識將更加深刻,對于樹立夢想、實現夢想的意義建構也就水到渠成了。
又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八課第二框《敬畏生命》時,學生經過之前的學習,已經具備了“生命價值高于一切”的認知,但是對于這一認知又不具有全面性和深刻性,筆者在此設置了兩個問題情境:
1、2019年8月22日,江蘇蘇州長江路一公交車突然著火,許多人不顧危險上前救人,眾人合力將火撲滅,無人受傷。不顧自身危險去救他人是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嗎?是否違背“生命價值高于一切“?
2、戰爭年代,一些人作出背叛國家之事,保全了自己的生命,是否符合“生命價值高于一切”?為何會被人們所不齒?
面對以上兩個情境,學生可能無法再用“生命價值高于一切”的認知去解釋了,因此會產生認知沖突,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他們會更加迫切地想要解決困惑,深度學習在此觸及到了學生的心靈。在經“困惑”、“討論”、“表達”、“釋疑”之后,學生不僅不會打破自己的原有認知,反而會建立起對原有認知更加全面和完整的體系,學生將會認識到“生命”的多維度內涵,從主體上看,包括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乃至民族的生命等;從層次上看,包括身體生命、精神生命、社會生命等。此處困惑的解決,將有利于學生聯系前一框題《生命可以永恒嗎》中的內容,也為學生學習后面的《珍愛生命》和《綻放生命之花》兩課搭建好認知結構,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對“生命的思考”的意義系統。
困惑處的問題情境設置要實現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同時將已有知識遷移到新情境中,并引導學生在新情境中重組、優化認知, 學生的深層學習動機展開,深度學習也會觸發。
敏感神經之三:共鳴處
“共鳴處”是指與學生生活經驗和情感世界產生共振的地方。激發或引起學生的共鳴有利于增強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需要教師將內容講到學生心里去。如果教學內容未能引起學生共鳴,理論認同就成了一句空話,情感認同也無從談起,深度學習的觸發也就戛然而止了。
在教授統編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守護生命》內容時,筆者引用了一段本校全校師生參與安全疏散演習的視頻,學生看到之后感到非常親切,這正是他們親身體驗過的,雖然學校定期有這樣的演習活動,但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容易流于形式,他們并沒有真正意識到安全疏散演習的重要意義,甚至認為是“玩鬧”。在此基礎上,筆者設置了一道觀點:本地歷史上還沒有過大型地震呢,安全疏散演習多此一舉。由學生進行討論和分享。
類似的觀點在很多學生心里存在,看到老師將他們的心里話表達出來,教師和學生之間就產生了情感共鳴,并在一定程度上營造了師生間平等、民主的氛圍,從而喚醒學生的求知欲,當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了情感共鳴的催化,探究活動才更易展開。
又如:在教學統編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我們的情感世界》一框時,筆者選舉了抗擊疫情期間的三個經典案例,讓學生思考情境中分別體現的是何種情感。案例一:1月23日上午10點,武漢封城,此后全國累計確診病例不斷增加,我對新冠病毒充滿了什么情感?案例二:1月24日,上海、廣東派出第一批醫療隊趕赴武漢,此后全國各地救援武漢,有了醫護人員和社會各界的守護,我不再害怕,充滿了什么情感?案例三:涂某通過其微信朋友圈發表辱罵抗疫領軍人物鐘南山的違法言論,網友們非常氣憤,紛紛仗義執言,這是源自大家的什么情感?
三則內容均是與學生生活經驗和情感世界有強烈共鳴的例子,且將此部分作為本節課的開始部分,難度不大,對于增強學生對情感的初步認識具有促進作用,以此為基礎,推動了對情感的深度學習。
敏感神經之四:挑戰處
“挑戰處”是指能夠對學生的心智能力形成刺激和發起沖擊的地方。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師需要把握好學生的潛在發展水平,著眼于學生潛能的充分挖掘,讓學生有機會解決更具挑戰性的復雜問題。
在教學統編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敬畏生命》一框時,筆者引用了兩位機長的案例對比,一位是拯救了全機人員的英雄劉傳健,一位是帶非工作人員在駕駛艙中拍照并被處以終身禁飛懲罰的機長,由學生結合兩位機長的行為,討論兩種觀點:“心存敬畏 ,才能無畏”和“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筆者將此環節放在了課堂的最后部分,是在學習完通篇內容之后的,此時的學生已經培養起了對生命“心存敬畏”的基本情感,但在具體行動上可能還缺乏方向和指導,而這正是促使學生深度學習的“潛在發展水平”之處。兩位機長的行為對比給學生帶來情感上的沖擊,一個讓人“敬”,一個讓人“厭”,兩者的結局也帶來沖擊,一個“嘉賞”,一個“禁飛”,于是情境潛移默化地引發學生的思考,心存敬畏之后,我們是更加勇敢還是更加謹慎呢?在兩種觀點的碰撞中,學生的高階思維得到發展,也真正做到了觸及學生的心靈。
實際上,遠離學生的心靈乃是現行課堂學習的最大問題,深度學習首先是觸及學生心靈的學習。無法觸發學生深層的興趣、情感和思維,課堂就會喪失生命活力,學生自然也難以獲得知識的建構、運用和生命的意義。準確把握學生的“敏感神經”,在新奇處、困惑處、共鳴處、挑戰處創設精妙、巧妙的問題情境,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張浩,吳秀娟,王靜.深度學習的目標與評價體系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14(7).
[2]郭元祥.論深度教學:緣起、基礎與理念[J].教學研究與實驗,2017(3).
[3]賀慧.回歸課堂原點的深度教學模式及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18(4).
[4]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三聯書店,1991:2.
[5]李松林,賀慧,張燕.深度學習設計:模板與示例[M].四川:四川師大電子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