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霞


【摘 要】目的: 探究小兒心律失常護理中舒適護理和常規護理療效對比。方法: 選取90例小兒心律失常患者為觀察指標,病例入組時間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采用計算機1:1分組方式,觀察1組(行常規護理)45例,觀察2組(行舒適護理)45例。結果:觀察2組患兒家屬對健康教育、環境管理、護患關系等維度滿意評分高于觀察1組(P<0.05);觀察2組患兒治療依從性97.78%(44/45),高于觀察1組(P<0.05)。結論: 舒適護理和常規護理于小兒心律失常應用中均具有較好效果,舒適護理可提高患兒家屬滿意認可度,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整體效果更佳。
【關鍵詞】小兒心律失常;舒適護理;常規護理;護理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ntrast between comfort nursing and routine nursing in the nursing of children with arrhythmia. Methods: 90 cases of pediatric arrhythmia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index, and the cases were enrolled from May 2020 to May 2021. The computer 1:1 group was used to observe 45 cases in group 1 (receiving routine care) and 45 cases in group 2 (receiving comfortable care). RESULTS: The satisfaction scores of the families of children in observation group 2 on health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nurse-patient relationshi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observation group 1 (P<0.05). The compliance of observation group 2 (97.78%, 44/45)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observation group 1 (P<0.05). Conclusion: Both comfortable nursing and routine nursing have good effects in the application of pediatric arrhythmia. Comfort nursing can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recognition of childrens families, improve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children, and the overall effect is better.
【Key?Words】Pediatric arrhythmia; Comfort care; Routine care; Nursing effect
小兒心律失常為臨床兒科常見心臟疾病,與藥物重度、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具有直接關聯,以心臟早搏、心動過緩為主要癥狀,需及時予以治療對策,以避免繼發性心功能損傷。現階段臨床針對小兒心律失常首選藥物治療,考慮疾病治療周期較長,臨床護理依賴性較大,患兒配合度較低,完善臨床護理模式低于治療效果提升,預后改善尤為重要。舒適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實施“以人為本”的護理服務,減少生理與心理層面的不適感,效提升患者入院治療期間的舒適度,整體護理質量更高。現研究筆者特針對常規護理、舒適護理臨床有效性進行探究,選取90例心律失常患兒為觀察指標,開展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取90例小兒心律失常患者為觀察指標,病例入組時間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采用計算機1:1分組方式,觀察1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齡1歲~12歲,平均年齡(5.16±0.49)歲;觀察2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齡1歲~12歲,平均年齡(5.14±0.52)歲;統計分析兩組心律失常患兒入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具有比對性(P>0.05)。納入標準:(1)經心電圖檢查確診;(2)資料完整,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其他心臟疾病患者;(2)肝腎等重要臟腑出現器質性損傷者;(3)配合度差,未完成全部診療計劃者。
1.2 方法
觀察1組行常規護理,遵醫囑輔助患兒進行醫學檢查,輔助家屬進行掛號,囑咐患兒規律作息,連接心電監護儀開展心電監護,遵醫囑為患兒提供藥物,觀察患兒用藥后癥狀改善情況,一旦出現明顯異常需及時處理,開展霧化吸入、吸痰、吸氧等操作需提前與患兒家屬做好宣教,告知相關注意事項,安撫患兒情緒,保證操作順利進行。
觀察2組行舒適護理;(1)健康宣教:考慮小兒年齡較小,自我管理能力較低,針對小兒心律失常疾病知識對家屬進行健康講解,借助文字宣教、視頻宣教等方式,通俗易懂進行知識教育,以提高家屬對疾病的認知,并告知臨床治療注意事項,指導家屬如何安撫患兒情緒,避免患兒哭鬧,影響臨床治療工作的開展,調動家屬主觀能動性,可有效避免不良醫患糾紛情況發生[1];(2)情感支持:借助零食、視頻、玩具等,與患兒建立良好的情感溝通,幫助患兒緩解環境陌生感受,避免患兒哭鬧躁動,及時進行情緒安撫,可采用肢體、語言溝通等方式,有效避免交感神經興奮,以免加重病情;針對嬰幼兒,加強嬰幼兒撫觸,以提高其安全感受,有效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2];(3)環境干預:兒童對外界環境應激反應較大,針對病房環境進行無菌化管理,確保室內空氣流通、溫濕度適宜,定期采用殺毒滅菌儀器,殺滅空氣中的細菌,針對兒童使用的餐具、衣物、床品需于消毒滅菌后使用,減少細菌接觸情況,有效避免醫院性感染情況發生[3]。(4)加強兒童喂養,依據小兒年齡科學進行喂養,采用少食多餐方式,以加速機體如腸道蠕動,避免便秘情況發生,以免導致腹內壓升高,加重心臟負荷,給予兒童腹部按摩,以加速胃腸道蠕動,有效提高兒童機體舒適性[4]。(5)日常指導:告知患兒取半臥位、高臥位,不可取左側臥位,以免壓迫心臟導致癥狀加重。鼓勵癥狀較輕的患兒盡快恢復正常生活,每日可適當運動,以自身耐受性控制鍛煉強度與時間。(6)出院指導:根據患兒的病情恢復情況、日常飲食與運動喜好、性格特點、家長日常照護情況等進行綜合分析,開展針對性、個性化的出院指導,為家長提供患兒日常飲食、運動等多方面的護理計劃,并讓患兒家長添加醫院公眾微信號,在公眾微信號內每周推送疾病照護知識,通過電話隨訪,對患兒歸家后的照護情況進行指導性干預。
1.3 評價標準
采用兒科家屬滿意評分量表針對健康教育、環境管理、護患關系等維度進行量化評分,問卷Cronbachα0.85,可信度高;評估患兒治療依從性,若小兒可獨立配合治療,無哭鬧情況,則為完全依從,若需家屬或醫務人員輔助治療,哭鬧頻次低不影響治療,則為部分依從,若患兒抵觸治療,哭鬧嚴重影響治療,則為不依從,依從性=(完全依從+部分依從)/n×100%[5]。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情況統計
觀察2組患兒家屬對健康教育、環境管理、護患關系等維度滿意評分高于觀察1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治療依從性統計
觀察2組患兒治療依從性97.78%(44/45),高于觀察1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近年來,臨床兒童患有心律失常的發病率大幅提升,以胸悶、氣促、心悸、煩躁、浮腫等癥狀,主要與感染、酸堿失衡、電解質紊亂、自身恐懼哭鬧等身心變化存在密切關系[6]。小兒心律失常疾病隱匿性較強,與成年人心律失常相比癥狀較輕,加之兒童年齡較小,無法自主反饋臨床癥狀,一定程度增加臨床治療難度,極易因外界因素加重病情,誘發心力衰竭,危害小兒生命安全。近年隨著臨床護理改革的推進,舒適護理模式被確立起來,堅持以患者為服務之根本,以提高患者身心護理舒適度為宗旨,針對小兒心律失常患兒,加強環境干預及心理干預,明確疾病治療進程及小兒身心健康需求。
常規護理主要是以對癥護理、集中宣教為主,但是護理過程中缺乏針對性,未能充分考慮患兒及家屬在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需求,導致患兒的舒適度較低,患兒家長的滿意度相對較低。舒適護理是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護理期間需要考慮患兒及家屬之間的差異性,調整護理方案,更好滿足患兒及家屬在治療期間的護理需求,提升患兒住院治療期間的舒適度。舒適護理開展過程中開展個性化健康教育時,不僅需要對患兒的性格、年齡、病情狀況進行分析考慮,也需關注患兒家長的文化程度與日常育兒方式方法,了解其中存在的差異性與個性化,并以患兒及家屬可以接受、理解的方式開展健康教育,使患兒治療期間的配合度提升,更好提升患兒家長的滿意度。舒適護理開展過程中不僅需要做好日常生活護理指導,引導患兒及家長掌握正確的日常飲食、運動、休息等方面知識,也需積極開展心理疏導工作,減少患兒及家長的心理壓力,更好配合治療,更主動積極的糾正自身不良生活習慣,使患兒家長的照護能力有效提升,使家長也可在歸家后為患兒提供科學的生活照護,減少相關誘因對于患兒病情的影響,降低復發率,減輕醫療負擔。
本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治療期間的依從性明顯升高,家長對于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有效提升,與對照組相比可觀察到明顯差異(P<0.05)。結果分析可知,相比于常規護理模式的實施效果而言,舒適護理秉承著“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可使護患雙方的積極性、主動性均大幅提升,更好提升護理服務的針對性與全面性,相比于常規護理而言,可更好體現人文關懷的特性,使患兒及家長在院期間的身心舒適度均可有效改善提升,使患兒更好配合治療,家長也可配合醫護人員工作,有效安撫患兒情緒,配合診療工作開展,從而有效保證治療效果,促進患兒早日出院。
綜上,舒適護理和常規護理于小兒心律失常應用中均具有較好療效,舒適護理可提高患兒家屬滿意認可度,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整體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1] 宋盟薪.綜合護理干預對小兒心律失常所發揮的護理效果[J].家有孕寶,2020,2(24):76.
[2] 韋秋宇,韋碧珍,陸彩戀.小兒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J].醫學美學美容,2021,30(5):122.
[3] 陳艷.小兒心律失常的綜合護理干預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19,9(29):79-81.
[4] 劉明,邵秀敏.經導管零曝光射頻消融術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患兒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9,25(18):2344-2346.
[5] 冉啟洪.分析快速心律失常患兒經射頻消融治療過程中的護理方法及效果[J].飲食保健,2019,6(5):136-137.
[6] 唐婷.小兒重癥肺炎并發心律失常的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養生保健指南,2020(7):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