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林
【摘 要】目的:分析孕婦圍產期保健工作中分別開展產前檢查以及健康教育后對孕婦影響。方法:選取2019年1月1日至年12月1日期間20例開展常規護理的產婦和2020年1月1日至12月1日期間20例開展健康教育與產前檢查的產婦,分析對比開展教育和檢查前后產婦分娩情況、喂養情況、對圍產期保健工作認知情況以及滿意度。結果:與開展前產婦自然分娩率相比,開展后產婦自然分娩率顯著偏高,(P<0.05);與開展前產婦剖宮產率相比,開展后產婦剖宮產率顯著偏低(P<0.05)。與開展前產婦母乳喂養相比,開展后產婦母乳喂養率顯著偏高(P<0.05);與開展前產婦人工喂養、混合喂養率相比,開展后產婦人工喂養、混合喂養率顯著偏低(P<0.05)。與開展前產婦保健知識總掌握率相比,開展后產婦保健知識總掌握率顯著偏高(P<0.05)。開展前產婦總滿意率相比,開展后產婦總滿意顯著偏高(P<0.05)。結論:孕婦圍產期保健工作中分別開展產前檢查以及健康教育后,可拓展產婦對產前檢查以及健康教育工作開展重要性認知面,同時還能提升產婦母乳喂養率,減少剖宮產,提高孕婦對圍產期產檢及健康教育工作開展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孕婦;圍產期;產前檢查;健康教育
伴隨國內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日常生活水平發生巨大變化,導致國內孕婦遭受潛在因素影響導致發病概率日益劇增[1,2]。圍產期主要是指孕婦懷孕以后28周直至產后這一時間段,針對該時間段產婦開展有效健康教育工作以及產前檢查至關重要[3]。圍產期健康教育以及產前檢查開展后,可增強孕婦對保健知識認知程度,消除產婦內心不安情緒,使其在整個生產過程中保持積極樂觀心態[4]。并且,在圍產期開展健康教育以及產前檢查工作,能夠降低新生嬰兒死亡率以及剖宮產率,控制或降低傷殘嬰兒和死亡率[5]。鑒于此,本研究分析孕婦圍產期保健工作中分別開展產前檢查以及健康教育后對孕婦影響,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自2019年1月1日至12月1日期間選取20例開展常規護理產婦和2020年1月1日至12月1日期間選取20例開展健康教育與產前檢查產婦。年齡23歲~35歲,平均年齡(27.52±4.45)歲,孕周19周~41周,平均孕周(29.15±5.42)周,其中經產婦5例,初產婦5例,對20名產婦一般資料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產婦:全部實施常規護理,主要以基礎健康宣講和常規檢查為主。
1.2.2 觀察組產婦:(1)產前檢查。將孕周作為依據隨后確定檢查項目,其中孕周在12周以下孕婦需開展婦科檢查、尿常規檢查、血常規檢查以及梅毒檢查;孕周在13周~16周孕婦開展尿常規檢查、內診檢查、血常規檢查以及心電圖檢查;孕周在17周~28周孕婦開展B超級浮腫檢查、體重檢查以及宮高檢查;孕周在29周~36周孕婦開展體重檢查、盆骨檢查以及腹圍檢查;孕周在37周~40周孕婦開展胎兒監護。(2)健康教育需要分為三個階段,包括產前、產中和產后。其中產前健康教育,在開展健康教育工作前,護理工作人員需要對孕婦具體身體狀況進行評估,確定影響胎兒生長因素,并將其作為依據創建針對性預防性護理措施。與此同時,結合孕婦孕周不同,對健康教育內容進行適當整改和調整。采用合適語言方式對孕婦進行胎教教育,增強孕婦與家屬認知程度,選擇多項途徑完成產前健康教育;產中健康教育,以積極熱情狀態接待孕婦后,為其講解醫療模式、診治水平以及醫院環境,消除孕婦內心緊張感和陌生感。其中母乳喂養以及分娩方式是重點教育內容,從而提升自然分娩率和純母乳喂養率。醫護人員需結合產婦呼吸情況以及產程情況實施正確指導,使其宮縮痛得到改善,避免胎兒以及孕婦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產后健康教育,當孕婦完成生產后工作人員需再次開展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以新生兒護理以及自我護理內容為主,確保產婦掌握疾病預防、生活護理、新生兒喂養技巧以及疫苗接種等一系列知識,同時為其分發相關育兒知識手冊以及保健知識手冊。
1.3 觀察指標
(1)分析對比開展教育和檢查前后兩組產婦分娩情況,主要包括剖宮產和自然分娩;(2)分析對比開展教育和檢查前后兩組喂養情況,主要包括母乳喂養、人工喂養、混合喂養;(3)分析對比開展教育和檢查前后兩組產婦對圍產期保健工作認知情況,結合自擬問卷調查對每次做完檢查產婦認知情況進行詢問調查打分,總分值為10分,分為三個等級,其中完全掌握9分~10分,部分掌握5分~8分,未掌握0分~4分,總掌握率=總完全掌握率+總部分掌握率;(4)分析對比開展教育和檢查前后滿意度改善情況,根據自擬滿意度調查表,一對一指導產婦填寫問卷表,隨后在年底對問卷進行總結整理,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則表明孕婦對教育和檢查工作開展滿意度越高。0分~49分為不滿意,50分~89分為基本滿意,90分~100分為非常滿意,總滿意率=總非常滿意率+總基本滿意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開展教育和檢查前后產婦分娩情況
與開展前產婦自然分娩率相比,開展后產婦自然分娩率顯著偏高(P<0.05);與開展前產婦剖宮產率相比,開展后產婦剖宮產率顯著偏低(P<0.05),見表1。

2.2對比開展教育和檢查前后產婦分娩情況與開展前產婦母乳喂養相比,開展后產婦母乳喂養率顯著偏高(P<0.05);與開展前產婦人工喂養、混合喂養率相比,開展后產婦人工喂養、混合喂養率顯著偏低(P<0.05),見表2。

2.3 對比開展教育和檢查前后對圍產期保健工作認知情況
與開展前產婦保健知識總掌握率相比,開展后產婦保健知識總掌握率顯著偏高(P<0.05),見表3。

2.4 對比開展教育和檢查前后滿意度改善情況
與開展前產婦總滿意率相比,開展后產婦總滿意顯著偏高(P<0.05),見表4。

通過開展產前檢查,能夠有效控制遺傳性疾病的發生,防止環境有害因素損害生殖細胞及功能,保障胎兒、新生兒與孕婦生命健康[6]。產前檢查的實施,對于部分無法繼續妊娠孕婦,產科醫生需進行勸告,讓其終止妊娠。與此同時,通過開展產前檢查可確保孕婦從妊娠開始便得到有效保護,針對存在高危因素孕婦實施有效干預,從而降低高危妊娠率的發生[7]。而孕婦圍產期健康教育是一項受益較大且投資少事情,通過開展圍產期健康教育工作,可拓展孕婦在圍產期對保健知識認知程度,明確胎兒健康以及孕產知識重要性,在分娩時可能出現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因素,增強個人配合度,減少或者是消除新生兒、產婦及胎兒有害因素[8]。
產前檢查主要從孕周20周~36周進行,每4周開展一次,初始檢查過程中需掌握孕婦病史,隨后開展全身性系統檢查,主要包括:骨盆測量、陰道檢查、四部觸測法以及肛門指診等。孕婦圍產期階段所開展健康教育內容也有所不同,產前開展健康教育主要對孕婦傳授育嬰相關知識,尤其是對于首次妊娠孕婦,使其盡快進入母親角色,掌握母乳喂養、保健知識以及營養知識等[9]。產時健康教育內容主要為陪伴分娩,予以產婦幫助和指導。而產后健康教育則主要為新生兒喂養問題,進行母乳喂養構成中需嚴格遵循“早接觸、早吸吮、早開奶”,并且產后健康教育還需對喂養新生兒食譜實施指導[10]。本研究結果顯示,與開展前產婦自然分娩率相比,開展后產婦自然分娩率顯著偏高(P<0.05);與開展前產婦剖宮產率相比,開展后產婦剖宮產率顯著偏低(P<0.05)。與開展前產婦母乳喂養相比,開展后產婦母乳喂養率顯著偏高(P<0.05);與開展前產婦人工喂養、混合喂養率相比,開展后產婦人工喂養、混合喂養率顯著偏低(P<0.05)。與開展前產婦保健知識總掌握率相比,開展后產婦保健知識總掌握率顯著偏高(P<0.05)。開展前產婦總滿意率相比,開展后產婦總滿意顯著偏高(P<0.05)。由此可見,對孕婦圍產期開展健康教育和產前檢查至關重要,可確保新生兒、胎兒以及產婦健康。
總之,針對孕婦圍產期開展健康教育以及產前檢查后,可顯著提升新生兒、胎兒以及產婦健康,提高產婦自然分娩率以及純母乳喂養率,同時還能拓展孕婦認知面,值得臨床持續推廣。
參考文獻
[1] 田策,彭輝,徐英,等.2012至2018年孕婦孕期保健情況分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20,31(5):7-13.
[2] 田策,彭輝,LEE Soowon,等.北京市某社區不同戶籍類型孕產婦圍產期保健服務利用情況對比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9,19(9):1406-1410.
[3] 譙玲.圍產期早期保健及營養指導對妊娠期糖尿病及早產的預防價值[J].醫學臨床研究,2019,36(6):1100-1102,1105.
[4] 鄧惠茹,梅碧琳,鄧軍燕,等.高齡經產孕婦孕期圍產期健康知識知曉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現代臨床護理,2019,18(10):23-28.
[5] 趙霞,韓瑩,潘小紅.圍生期賦能教育對孕產婦健康素養及母乳喂養自我效能的影響[J].貴州醫藥,2018,42(12):1492-1493.
[6] 劉婭,陸月梅,徐曉英,等.妊娠期規律產檢對高齡產婦圍產期并發癥及妊娠結局的影響研究[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2018,10(5):86-88.
[7] 楊素勉,武博媛,桑文淑,等.孕前-圍產期個體化系統管理模式的實施效果評價[J].中國婦幼保健,2018,33(23):5305-5309.
[8] 楊素勉,武博媛,桑文淑,等.孕前-圍產期個體化系統管理模式的實施效果評價[J].中國婦幼保健,2018,33(23):6-10.
[9] 劉瑩瑩,馮文.多學科聯合早期強化干預對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因素孕婦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性科學,2019,28(8):49-52.
[10] 冉秀文,朱芳.助產士門診無縫隙健康管理對孕婦分娩方式選擇及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9,34(16):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