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若曦
摘要:現階段,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移動終端已經出現在生活與行業的各個角落中,教育部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提出相關規劃,把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基礎定為信息化。充分發揮管理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驗室以及互聯網思維建設的作用,不論是在教學資源建設方面,還是在制度創新方面,都要努力打破時空局限,同時這也是職業教育發展的計劃與方向。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醫學檢驗專業;實驗室建設;管理模式
1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驗室現狀
在醫學檢驗技術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會涉及到很多數量的實驗儀器以及設備,具體操作流程也格外復雜。這幾年來,在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的背景之下,實驗室中設備和儀器的更新速度加快、種類數量增多,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應該加大對行之有效的實驗室管理與建設方法進行研究。
1.1實驗室管理存在的問題
在醫學檢驗技術的專業當中,一般都把設置目前醫院檢驗科崗位作為參照,其中包含微生物、生化、免疫以及臨床基礎檢驗等實驗室,它們都隸屬于各自對應的教研室。其中,所有實驗室都有著它們各自相對應的設備和儀器,同時也有著各自需要承擔的教學任務。
這樣的設立方式可以使實驗人員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每個實驗室的作用,然后通過這些實驗室來提高自身的檢驗技術,比如:將采血和檢驗儀器作為教學的基礎,以此來更好地開展醫學檢驗專業教學,使學生可以熟練地掌握所學的知識。但現階段教師在開展醫學檢驗專業教學時需要更加注重實踐教學,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教師需要不斷調整自身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方式,比如:教師在講解如何對醫學標本進行各方面檢驗時需要采用正確的教學方式,要合理的組織學生開展檢驗工作,提高醫學設備的利用效率,通過對學生進行綜合訓練來合理地利用所有的醫學設備。
1.2實操類的項目學習體驗不佳
隨著醫學檢驗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師在開展醫學檢驗專業教學時需要應用到很多不同類型的設備,不僅需要應用大型的設備,比如:血細胞分析儀,還需要應用小型設備,比如:采血的儀器。步入二十一世紀以后,我國大部分學校已經建立起比較穩固的教學模式。項目是原有教學模式的主要載體,以此來制定合理的教學任務,但是教育教訓實踐受限于實驗室和規定的時間,學生不能再課下時間研究相關知識,因為實驗室不能完全開放供學生使用,因此學生就不能提前進入實驗室預習下一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同時也不能在學習一些知識以后及時利用實驗室復習。原有的教學模式將教師放在主體位置上,依靠講解讓學生按照教師的指示學習,會讓我學生產生完任務的心理。
2“互聯網+”背景下醫學檢驗專業實驗室管理需要制度創新
要想讓醫學實驗室教學能夠更好地發展,就要把信息化和實驗教學深度融合在一起,要不斷完善制度,突破現有教學方式的限制,建成信息化教我學資源庫,以此來最大程度地利用互聯網優勢。
2.1教師觀念更新
第一,教師要注重觀念的不斷更新,原有的教學模式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在互聯網不斷發展的現在,使用“互聯網+”教學模式能夠收獲更好的成效。醫學是注重實踐的學科,其中檢驗最為重視技術訓練。老師應該要了解互聯網知識,有效使用互聯網技術,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創建和管制實驗室,有效運用實驗基地,創造實際的環境,實事求是,發展符合互聯網特征的實踐系統,是高職醫學測試技術性專業教學水平能否增強的核心。
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發展方向的重心是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術。特別是,職業技術考驗的是綜合性能,是發展目標的中心,不但要得到專業化的培訓,還一定要依靠多種專業化教學課程的協助發展。只有經過互聯網技術,才可以把多種專業教學課程相結合,發展針對性的教學模式,從而發展出與當今時代相適應的高職教育。
2.2制度的創新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這幾年來,以移動終端發展為基礎從而普及到日常生活當中。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是一個新型的體驗,沒有前車可以觀察,應該要由國家到高校,進一步發展到教學終端中,協同合作,從而發展出全新的教學模式。
合理使用互聯網,可以讓學習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無論是課堂上還是下課以后都可以在網上尋找感興趣的知識,不過高校的課程安排并沒有與時俱進,而是使用傳統方式,讓學生按時到教室上課,上課的教師形成以課程安排為主導的上課方式,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互聯網可以創新教育形式,串聯學習的各個階段。因此學校一定要先改變老舊的教學思維,創建一個適用于當前現狀的教育系統,提供便捷的學習環境。
2.3實驗室開放制度創新
以前學生去實驗室學習時,都沒有發揮出實驗室該有的作用,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學生沒有實驗經驗,不會使用實驗室的各種工具,而教師不會長時間的和學生待在一起。所以學生沒有充分利用去實驗室的時間,比較茫然,不敢使用工具,有時還會因為操作不當發生危險。
要想解決實驗室開放導教這一問題,就要使用“互聯網+”教學模式。各個實操任務可以根據視頻、圖片和聲音等特點分成不同的節點,在將其保存在云端上,由學生掃描每個節點對應的二維碼來獲得學習資源。當學生在操作機械時,可以提前掃描機械上的二維碼獲取有關操作過程和操作提示,使學生的后續操作過程更加順利。互聯網具備信息傳遞和保存的性能,還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有關教學資源。不止要利用資源的數字化和信息化功能,還要將這些數字化資源的作用發揮到最大,依靠互聯網工具,提升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結語:
在“互聯網+”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教與學方式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拓寬了教學的發展空間。借助“互聯網+”思維構建和規劃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實驗實訓基地,利用數字資源的數字化和信息化功能,構建時刻能夠操作的實驗實訓室,以上這些將作為高職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和管理改革的重心和未來發展的指引。
參考文獻:
[1]陸軍,陸雪兒陳慧春楊梅,朱瑞.醫學檢驗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討[]基礎醫學教育,2015,17(5):451-453.
[2]張守華,秦宇彤,陳俊國,王方芳,沈娟.論醫學檢驗專業本科教育改革形勢及策略[].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1):17-18.
[3]浦春,馮鋼,武其文黃麗珠,張鵬,黃建軍.新形勢下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建設實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5,19(1):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