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賞月
摘要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在現代的社會教學過程當中,國防教育是重要的教學內容,而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對于青少年普及國防知識是每個教師的責任和教學任務。作為初中的歷史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積極地發掘歷史知識和國防教育的聯系性,進而積極的滲透國防教育,培養學生的國防意識,這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初中歷史;國防意識;培養策略
引言
在初中的歷史教學過程當中,培養學生的國防意識,也是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培養初中生的國防意識,還可以促進初中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在實際的初中歷史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積極的結合國防教育內容,提高初中生的綜合素養,落實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可以通過歷史教材當中的內容,找到可以滲透國防教育的切入點,發揮歷史教學的價值。
一、通過歷史人物培養學生國防意識
在歷史的發展長河當中造就了很多歷史人物,每一個朝代的更替和國家的建立時都會涌現出不計其數的愛國人士,這些愛國人士在艱難的起步階段為了心中的信仰,為了國家的獨立舍身取義。因此,在歷史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通過這些偉大的歷史人物積極的滲透國防教育,使得學生感受這些歷史人物,為了捍衛國家的主權維護國家的尊嚴所做出的英勇舉動,使得初中生能夠被這些人物的高尚品質和情操所打動,使得學生能夠更加正確的認識國防的相關知識,讓初中生形成良好的國防意識。通過歷史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明確歷史的發展和國防建設兩者之間的直接關系,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學生可以主動地擔負起獻身國防的使命感。比如在在學習明朝相關知識點時涉及到戚繼光,他是抗倭寇的名將;還有民族英雄鄭成功,他將殖民者驅逐出臺灣,進而使得我們中華民族保存了國土的完整;還有虎門銷煙的林則徐,他為了抵御侵略者積極的發動禁煙運動;還有在甲午中日戰爭當中的鄧世昌以及在抗日戰爭當中為新中國的成立獻身的英雄。在每一個人物的身上都和國防建設有著重要的關系。因此在開展歷史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積極的滲透這些人物的事跡,使得學生能夠真正的感受國防建設,對國防建設有更強烈的意識。在學習這些人物時還要學習他們的精神品質以及他們對我國的國防建設所做出的貢獻,進而使得學生形成良好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防意識。
二、找準滲透國防教育的時機
在初中的歷史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著重的把握課堂的教學的時機,積極的滲透更多的國防知識,如果只是單獨的為學生講一些國防的知識,并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還會讓學生產生反感,無法真正的培養學生的國防意識[1]。因此教師應該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引入國防教育,使得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當中能夠學習更多的國防知識,讓學生對國防有更為深入的了解,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對國防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例如在學習“夏商西周時期“這一單元的內容之后,可以讓學生結合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一個國家的強大,是不是只需要依靠經濟實力就可以?如果經濟落后就會被別的國家所替代嗎?”通過這一問題可以讓學生展開激烈的辯論,開展課堂的辯論活動,使得學生能夠通過辯論意識到一個國家的強大和很多方面都有關系,比如國家的文化,經濟,科技和軍事,這是國家的綜合實力,只有國家的綜合實力強大才能保證整個國家的安全,使得國家得到更為快速的發展,所以在秦始皇在世時會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修建長城,因為長城可以抵御外敵,是一個有效的保護屏障。在現在我們國家綜合實力在不斷的增長,我國的國防壓力也會越來越大,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作為現在新世紀的青少年應該擔負起怎樣的責任,使得學生在思考的過程當中明確應該為祖國的建設而讀書,主動地擔負起國防建設的重擔,使得初中生意識到在國家的發展當中,國防建設是重要的內容,也是重要的任務,主動的擔負起這個神圣而又堅定的使命。
三、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開展國防教育
在歷史學科的教學過程當中,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但是課堂的教學時間有限,因此為了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國防意識,應該主動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得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實現高效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方式積極的為學生拓展相應的教學內容,通過多媒體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國防意識。比如在學習《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這一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毛澤東的詩《長征》和《飛奪瀘定橋》相關視頻,通過激揚高亢的詩歌朗誦,讓學生在觀看視頻過程當中,感受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時的真實情境,并且在視頻當中還體現了紅軍在長征途中所經歷的艱難險阻,這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學生被視頻情境所感染,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般,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感受革命戰士的精神。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長征的路到底有多長?”來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并且還可以增強課堂的互動,使得課堂更加的輕松活躍,還要引導學生在課后查找更多的資料開展歷史的自主學習,使得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當中,了解更多的國防內容。
四、總結歷史經驗,培養學生的國防意識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因此在初中的歷史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正確的分析各種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并讓學生總結更多的經驗。在歷史的發展過程當中,因為有些國家不注重國防的建設,不注重增強國民的國防意識,導致整個國家滅亡或實現朝代的更替。所以教師在歷史的教學過程當中,應該讓學生自主的總結國家的經驗,加強學生對國防建設的認知,明確國防建設對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積極的滲透國防教育的內容。比如在學習“洋務運動”這一節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通過洋務運動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海防知識,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科學技術非常落后,導致我國中國的海防力量非常薄弱,因此在甲午戰爭中失敗,導致我國喪失了海上主權,使得中國走向了衰弱。通過這一歷史教學,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海防知識,增強學生的國防意識[2]。
結束語
初中的歷史教學本身包含一定的國防知識,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發揮歷史教學的優勢,通過一些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積極的滲透國防教學內容,使得學生在歷史的學習過程當中提高國防意識,促進初中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莉莎.淺探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國防意識的培養[J].中學教學參考,2021(28):62-63.
[2]于靜. 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海洋意識的培養[D].西北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