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鑫
摘? 要:從近年各地高考試題中發現,試題常以情境作為載體,而學生能成功解答這類題目,閱讀能力是關鍵。學生閱讀習慣的形成和閱讀能力的提升,能提高其解題能力,同時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主動性,同時可以發展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情境;閱讀能力;閱讀習慣;高中生物
引言
新高考試題中試題情緒化占據比較大的比重。情境來源廣泛,有來自生物科學史的材料,有來自教材的知識,有來自生活實踐,還有來自科學前沿和社會熱點等。這些情境的創設,目的是考查學生能否用課本的概念,科學的思維方法等解決情境中的問題。這不僅考查了“考什么”,還是“怎么考”的一種考查方式。而這些情境往往題材新穎,文字信息量大。平時習慣于“死記硬背”的學生們遇到該類題目時顯得手足無措,腦子一片空白。因此,為了避免此現象,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充分發揮高考試題的育人功能,閱讀能力的培養成了首要任務。
一、閱讀能力與《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聯系
生物教學中的閱讀能力并非是被動的認識,而是指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能力,并能借助這些信息解決生物學問題。從《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的“四層”之一:關鍵能力,其包含著三大能力群,分別是知識獲取能力群、實踐操作能力群、思維認知能力群,其中知識獲取能力群的語言解碼能力、符號理解能力、閱讀理解能力、信息整理能力,這些能力均與閱讀能力有著緊密的關系,都要求學生在能在短時間內從容不迫地處理較多的材料或閱讀內容,從中獲取關鍵信息,解決問題。因此,閱讀能力在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高考的人才選拔中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閱讀能力在文字情境題中的培養策略
文字情境題中幾乎所有的關鍵信息均為文字。筆者認為,讀題時,這類題型可采用基本的語文語法提取相關的信息,如找主謂賓,形成一個題意框架;審題時找出修飾主謂賓的定語、狀語、補語等,達到讀懂題目的目的。因此,筆者總結了以下三步法:
第一步:讀題,提取關鍵信息。
第二步:審題,懂題意。(屬于閱讀理解能力)
第三步:知識定位。(屬于語言解碼能力)
例如:某糖尿病患者的胰島功能正常,但其體內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抗體,可與胰島素競爭結合靶細胞膜上的受體,卻不能替代胰島素發揮作用,由此可知該患者(? ? )
A. 組織細胞攝取葡萄糖的能力提高
B. 血糖濃度變化僅受胰島索和胰高血糖素的調節
C. 進食一段時間后胰島素水平不可能高于正常人
D. 使用免疫抑制劑可一定程度緩解癥狀
第一步: 讀題,題目中的主謂賓是抗體競爭受體。
第二步:審題,懂題意。
(1)抗體與胰島素競爭受體,從這里我們可以推知:抗體與胰島素的結構相似
(2)抗體與胰島素競爭靶細胞細胞膜上的受體,可以推知靶細胞是組織細胞,抗體搶奪受體后組織細胞攝取的血糖降低;抗體能與靶細胞上的受體結合,說明靶細胞作為抗原產生的自身免疫病。
(3)糖尿病患者胰島正常,推知胰島素正常分泌。
綜上所述,此糖尿病為二型糖尿病,胰島素正常而缺乏胰島素受體。
第三步,知識定位。根據以上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二型糖尿病的致病機理和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因此,結合答案分析:胰島素分泌正常卻不能降低血糖,導致組織攝取葡萄糖能力降低;由于血糖平衡調節中存在著反饋調節,所以胰島素在血漿中的水平高于正常人水平;又因為是自身免疫病,所以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劑進行治療。綜上所述,正確答案為D。
主謂賓和關鍵詞一般學生都能獲取,但卻沒有形成主動的去獲取的習慣,也無法認真領會和感悟題目中蘊含的隱匿信息,缺乏整合信息的能力,從而無法知識定位。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按照上述“三步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題目的習慣。
三、閱讀習慣的形成策略
(一)學生層面上
閱讀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源于課堂上教師的不斷引導和學生的不斷實踐和完善。筆者認為,以上提到的“三步法”只能讓學生懂題目。若要學生真正養成閱讀習慣,除了對題目讀懂以外,還應讓學生“說”和“寫”,“說”指的是學生能將本題的解題思路,如何獲取關鍵信息,如何聯系課本知識進行知識的整合,以“小老師”的形式表達出來。據統計,表述題是高考失分的“重災區”,主要原因為:一是答題不全面,二是學生出現審題和理解偏差,通過“說”能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避免審題和理解偏差。同時,在“說”的過程中能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思路、知識的掌握程度等,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是高考選拔人才的稀缺能力?!皩憽敝傅氖菍⒖键c的解題過程、設計思路等以文字的形式書寫出來。“寫”是“說”的再現,是經過反思后更加深刻的表達。
(二)教師層面上
雖然學生是課堂上的主體,但教師的輔導作用也至關重要。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形成閱讀習慣,發展閱讀能力。
第一,善于利用課本文字資料,如人教版選擇性必修一P53的“思考與討論”,讓學生從中獲取關鍵信息,從而構建甲狀腺激素分泌分級調節的示意圖。
第二,引導學生反復熟讀教材內容。“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百遍”,并非是簡單的重復的閱讀,而是建立新知識后再重新閱讀舊知識,這有利于形成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和信息的整合。
第三,善于創設真實教學情境,拓展閱讀能力,培養學生思維意識。教師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收集一些情境素材,教師在新課中可以作為引入,在復習課中可以作為針對新情境開展專題訓練課。如在講“免疫調節”前,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關于新型冠狀病毒的材料,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材料并提出相關問題。如“發熱、干咳”等癥狀,說明人體內環境穩態的調節機制是什么?“干咳”是人體免疫第幾道防線所做出的免疫反應?當新冠病毒越過第一、第二道防線后進入細胞前人體如何防御?進入細胞后如何發生免疫反應?為什么打新型冠狀病毒疫苗需要打三針?新冠疫苗如何制備?一方面聯系了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開發了學生的探究潛能,樹立生命觀念,培養科學思維發展。
四、結語
高考試題中,試題情境是實現考查目標的載體,也是當前高考生物教學測量的評價領域關注的熱點問題。情境化試題在評價學生核心素養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能讓學生在此類題目中脫穎而出,閱讀能力是解題根基,培養閱讀能力需要立足于閱讀本身,掌握語文的基本語法是基礎。通過讀、說、寫、拓展課外閱讀等方式,不僅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發展學生的生物學的學科素養。同時也可使學生在成績中有更大的突破。因此,閱讀能力的培養與閱讀習慣的形成也是培優培尖的策略之一。
參考文獻:
[1]付忠義.高考生物對閱讀能力的要求和培養策略[J]. 教學考試,2021,5:71-74.
[2]付忠義. 高中生物學一輪復習中情境創設的價值和策略[J]. 教學考試,2022,5:75-77.
[3]張羅國. 基于PISA情境化試題的命制分析[J].? 教學考試,2021,3: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