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鑫
摘? 要:在我國教育事業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科學德育教學也需要進行深入改革,尤其是加強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著較多的探究性實驗內容,這是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培養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探究了課程改革視域下小學科學教學改革的意義,提出小學科學的實踐思路,并以引導科學學習態度為例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分析,為新時期德育工作在科學教學實踐的進行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實踐;德育工作
在認真閱讀《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全文后,我發現作為一名科學教師,對于德育實踐,實施途徑主要還是通過課程育人。而我作為一名科學專職教師,也深知科學課就是要像實施要求中所說——要加強對學生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探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樹立勇于創新、求真求實的思想品質。在這個高度之下,我就教材相關授課內容,讓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保護資源和環境,關心科技的發展等德育教學。
一、新視域下教學實踐的意義
小學生普遍好奇心強,對各方面的知識都存在著極大的興趣,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需要充分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通過科學知識來引導學生加深對于周圍事物的觀察,并達到開發思維、培養創新意識的目的。
綜合當前小學教學體系的設立可以得知,科學課程的重要性在逐步提升。但是,在當前的小學科學教學中,探究性實驗教學仍然得不到重視,尤其是在教師缺乏專業知識的情況下,對于學生的教學缺乏合理的探究性內容,無法達到激活學生創新思維的效果。小學科學探究性實驗活動的開展能夠讓學生在鞏固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形成基本的科學觀念,并且提升自身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因此,在課程改革視域下,小學科學教學需要重視自主探究性學習模式的應用,注重為學生設定探究性實驗內容,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第一,加強理論與實驗的結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是,尤其是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需要根據事物的現象來進行分析,第二,通過問題教學的模式來引發學生學會質疑。問題教學模式在科學探究性實驗活動設計中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通過設置問題的方式來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在科學探究性實驗活動中,必須要讓學生對于相應的科學知識產生疑問,并帶著問題來進行實驗,從而找到相應的答案。第三,強化學生的相互合作用。在小學科學探究性實驗活動中,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通過小組組員的合作,可以讓學生共同完成探究性實驗活動,并在實踐操作的基礎上進行討論。第四,加強真實情景模擬。在科學探究性實驗活動中,需要將相應的活動與真實生活進行密切的聯系,從而在學生熟悉知識以及情景下來開展相應的教學,創造相應的真實情景模擬,可以達到陶冶學生情操、鍛煉學生思維的目的,并且讓學生在科學探究性活動中能夠找到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這對于學生的全方位成長產生了較大的價值。
二、重視環境保護教育
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現在我們的生態環境日趨惡劣,保護環境已經成為人類一個緊迫的目標,所以對學生環境保護教育顯得更為重要。比如科學課從2017年恢復從一年級開始開設,第一單元就是學習植物,在《觀察一棵植物》一課中,要求觀察植株的根、莖、葉,其中我講到根在哪里時,學生說在土里面,我說那怎么觀察呢?我就故意準備把植株拔起來,這時候有同學就急了,站起來說不可以,我說不拔起來看不到啊,她說拔了植物就活不好了,我說大家認為她說的對嗎?大家都非常認同:不能傷害植物!我想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能達成愛護植物的共識,就是對他們保護環境最好的教育,因為保護植物,就是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的家園。
三、引導科學學習態度
科學態度是人對客觀世界、自然規律的看法,而最基本的科學態度就是實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規律。在科學課上,我盡量都會通過探究中的觀察實驗、動手操作等活動來培養學生科學學習的態度。例如:三年級《種植我們的植物》的單元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播種教學開始,讓學生掌握播種的方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課上完成向日葵的種植,接下來是觀察向日葵從發芽、生長、開花到結果的生長過程,大約需要3個多月的時間,教師要指導學生每天堅持按時觀察、及時做好觀察記錄,從而了解向日葵的生長過程。由于觀察時間較長,學生持久性差,多數學生很難堅持,為此,我努力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鼓勵他們堅持觀察,克服困難,培養其嚴謹的科學學習的態度。
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科學課的德育目的之一就是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如六年級《橋的設計》一課時,我向學生介紹了古代趙州橋的堅固、美觀,體現出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的偉大,并介紹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講到他小時候看到橋突然塌掉致使死傷,從而發奮造堅固橋的故事。最后他主持修建了第一座中國人自己設計并建造的現代化大型橋梁——錢塘江大橋。在我的啟發下,學生們借助圖片、上網查閱文字資料,了解到從古到今我國在建筑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當學生把一幅幅的設計圖展現在我面前時,我為他們豎起大拇指,因為搜集的過程,也是他們被民族精神感染的過程。適時的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受到巨大的鼓舞,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子孫感到無比的自豪,從而培養他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情感。
五、總結
小學科學課的綜合性強,涵蓋了較多的理論知識以及實踐活動,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充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實現理論與實際生活的結合,通過問題設置小組合作以及真實情景模擬等多種方法,提升整體的教學質量。以上就是我科學教學中體會較深的德育實踐。其實,科學知識總是在不斷更新的,對于學生,所學的知識也許會被遺忘,但良好的品質一旦形成,那將會受益終生。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深入研究,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重視德育教育,關心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參考文獻:
[1]第二屆“杏壇杯”全國師生征文組委會. 中國師德論壇文選 第5卷[M]. 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8.
[2]王敬東. 才華初露少年時[M]. 濟南出版社, 2013.
[3]新鳳霞. 梨園舊影[M].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