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霄雯
摘要: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往往采用片段式截取的方式進行授課,采用集中教學模式促使學生有效閱讀課外文章,實現拓展閱讀視野的目的。文章將重點分析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的價值及教學策略,旨在幫助學生實現高效的語文學習。
關鍵詞:初中語文;群文閱讀;價值分析;教學策略
群文閱讀,實際上就是在學生已經熟悉課內知識的前提下,引導學生閱讀各種不同的文章,促使其更為深入地總結閱讀經驗,不斷增加閱讀數量,提高閱讀速度,提升學生的檢索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一、閱讀作者其他風格文章,總結閱讀經驗
初中語文教材匯集了各類知名作家和學者的散文、議論文和記敘文等,大部分學生在完成教學目標后依然意猶未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升對作者其他作品的關注度,加深對作者作品的理解深度,明確并掌握不同的寫作風格,幫助學生總結整體框架結構和細節知識,提升學生對文章的分析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教材”)七年級上冊《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結合作者的其他作品來幫助學生分析其寫作風格?!恶橊勏樽印分袑懙馈八怀詿?,不喝酒,不賭博,沒有任何嗜好......他——祥子,非打成自己的車不可!是現打的,不要舊車見過新的?!崩仙嵯壬攸c刻畫出底層勞動者的心理活動,說明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愿景,贊揚了底層勞動者。教師可以借此引導學生欣賞、揣摩老舍先生的寫作風格。老舍先生的文章富有感染力,簡明扼要、用詞準確,尤其是在對人物的刻畫上很細致,通過這樣的總結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老舍先生文章的認知和理解。
二、閱讀名著選段,拓寬閱讀視野
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一方面,學生要不斷增加自己的詞語積累量,提升段落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學生要加強閱讀名著,進一步提升對于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大量閱讀課外名著,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其中的寫作技巧和手法,使學生能更加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循序漸進地拓寬知識面。因此,教師可以將名著選段有效融入語文教學中,集中解答學生閱讀時遇到的難題和疑問,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和閱讀興趣。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名著導讀《童年》:在苦難中長大”相關內容時,除了課文中的內容,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其他內容的閱讀學習,使學生能全面掌握和了解《童年》一文中的主要內容和寫作手法,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锻辍芬晃闹饕v述了主人翁跟隨母親投奔外祖父,外祖父生意逐漸衰落、舅舅貪得無厭,以及外祖母的善良等童年生活的具體描寫,體現了黑暗生活中人們的艱難生活。另外,教師同樣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其他精彩選段——“外公那干瘦但卻勻稱的身軀偎依著我,他講起了自己童年時代的艱苦歲月,他用詞很粗魯難懂,但他講得很流暢,有條有理。他那雙綠瑩瑩的眼睛充滿著熱情......”通過選段內容可以看出作者用詞的準確和細致,讀完后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的分析能使學生準確認識高爾基的寫作風格和特點,為學生今后的閱讀和理解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三、閱讀相似課文,加深閱讀理解
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到中國傳統文化,還要對這些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流傳至今的名家名篇不計其數,學生需要對這些文章進行分類和選擇,做到系統化、細節化的閱讀,還應當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解分析。因此,教師在課堂中向學生教授課文的同時,還要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閱讀一些類似主旨的文章,使學生能夠掌握同一個主題不同文章的表達方式和構想,不斷拓展學生的寫作思路,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
例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下冊《望岳》這首詩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領悟詩的主旨,即體現了作者不怕困難、敢于攀登、挑戰一切的豪邁氣魄。接著,教師便可以向學生展示類似的詩句,如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陸游的“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當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想要表達“遠大志向”的情懷時,便可以引用相關的詩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四、結束語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群文閱讀教學模式,一方面,能夠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另一方面,能夠如果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除了閱讀和理解教材中的文章,教師同樣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并且引導學生分析其寫作風格,鍛煉學生的總結能力;通過大量閱讀名著選節,拓寬學生的眼界;對同類或相似文章的閱讀,還能使學生體會語言的魅力,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
參考文獻:
[1]郭軍.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的價值及教學策略探討[J].中外交流,2017(24).
[2]林惠恩.巧用群文閱讀優化初中語文課堂的思考[J].教育界,2019(48).
[3]鄭玉婷.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中學教學參考,2020(15).
[4]楊賢寧.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探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5).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