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秀
摘要:大自然里面擁有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學習內容,它可以向幼兒們提供自然材料,促進幼兒的研究和認知興趣,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和興趣,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由此可見,用自然事物教育孩子是一種天然的“寓教于樂”,這是我們的優勢,在實踐中,筆者認為在具有地方資源的幼兒園活動中滲透鄉土意識是必要和可行的發展創新路徑,在新的教育理念與地方資源開發利用的結合背景下,幼兒教育應以地方文化資源作為幼兒學習的一個新出發點,走進世界多元文化的領域。
關鍵詞:鄉土資源,幼兒教育,音樂,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一、提高幼兒對音樂的興趣
(一)結合語言的打擊樂教學
語言在音樂教學中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工具。語言是孩子們學習的第一個標志。任何人都可以在音樂課上用它來訓練節奏感。例如,由2-4個單詞、人名、地名等組成的單詞和句子被用作節奏的基石。最簡單的兩個拍子(像x-car)一遍又一遍地重復,形成一種堅定的節奏類型。有節奏地一起讀。當孩子們基本上在一起閱讀時,加入一個新的小組(例如,有不同節奏的x x x卡車),然后他們可以分成兩個不同的部分。如果孩子們基本上是按照節奏閱讀的話,也可以加上第三個節奏(比如XX-XX-Bus),這樣整個班級就可以形成三段式的節奏。然后你再把車換成手鼓的x-x節奏,拖拉機換成雙缸的xx-x節奏,公共汽車換成系列鈴的xx-x節奏。我們可以把孩子們分成三組,每組一個打擊樂器(三類),制作最簡單的三段式節奏帶,我命令孩子們把音量、速度和聲部的變化付諸實踐,三個小節奏能讓孩子們享受到難以形容的快樂,是為了此外,這種有節奏的音樂是用來伴奏孩子們熟悉的兒歌或兒歌,而說話(唱歌)和玩耍不僅增加了難度(一心兩用),而且增加了音樂的難度,孩子們的興趣加倍了。
(二)結合動作的欣賞活動
在欣賞教學過程中,通過鼓勵和引導,鼓勵兒童從音樂中學習,發展想象力,用語言或語言表達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得到一些動物嘉年華的動作例子選擇大象、水族館、公雞制作,以便孩子們找到音樂的圖像,他們可以直觀地找到它們。然后引導他們討論自己的主要特點(大象體重重,小雞在平地上會跳,魚在水中更為柔軟而活潑),然后聽并模仿沒有受過教育的動物的動作,并表現出想象“情感來自音樂”的動作根據描述音樂聽得更好,聽得更仔細,似乎更貼近音樂,包括音樂段落的變化、旋律的高低,等等它的意思是當孩子聽到音樂時,不僅大腦中產生了與音樂有關的物體的圖像,使他們能夠產生思想和興趣。
二、提升音樂與游戲的融合
流行的民間游戲,如轉陀螺、踩高蹺、黑白板、捉迷藏、跳欄、踩竹竿、鐵環滾轉、騎竹馬、踢毽子、扔手帕等,傳統民歌幽默詼諧、簡潔易懂……這些鄉土游戲都有不同的風格和地區習慣特色。它們簡單易學,不受地點和人數的限制。它們還可以促進兒童的身體發育、合作發展和社會發展。利用這些資源,我們可以開展一些幼兒游戲活動,如樹葉畫、雞蛋小人、鵝卵石彩繪等,進而建立豐富教學內容、滿足教學群體需要、體現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在教學過程中為孩子們提供學生發展需要的剪紙、人物塑造、鄉村建筑和民俗等方面的文化知識和創新素材。總之,所有的地方文化,歸根結底都是充滿人文內涵和情懷的,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開展應該以人文精神為宗旨,觸及學生的情感層面,進而把這些具有農村特色的東西引入教育,讓幼兒們有機會感受和體驗家鄉的文化,能夠體驗家鄉的文化,同時極大的培養了幼兒們對于當地文化的尊重和熱愛,奠定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傳統的基礎,極大豐富幼兒園教育內容。
以昆劇《牡丹亭》舉例,我們可以讓老師設計一系列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南京皮影戲”為主題的融合非遺內容,事先與幼兒們一起,結合皮影的分類、風格特點和制作過程,進行微視頻展示方面的理論知識講解,使幼兒們能夠從網絡上了解一些基礎的知識,在課堂上,我們將以小組為單位設計第一個皮影戲的設計,老師在活動過程中進行輔助工作,準備類似的材料參與皮影戲的制作,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對于情節的內容感知能力之后讓他們獨立進行故事的創作,而且這個創作不是平時可見的創作,它需要具有其特定的功能特點,特別是在昆曲藝術的學習過程中取得的主要成果是了解工具的基本材料屬性,通過畫戲曲面具和畫戲曲人物兩項活動,了解和掌握戲曲面具和戲曲人物、戲曲面具和人物的基本刻畫方法和步驟,最后讓幼兒們派出代表展示小組完成的創作工作的成品,實施小組成員自我評價、教師和班級其他幼兒共同評議等評價方法,深化課程的教學效果。
三、改編幼兒音樂課堂教育內容
音樂是一種常見的表達形式,也是表達歌手思想和情感變化的最簡單形式。同樣,對于幼兒學生來說,音樂也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形式,幫助他們感受自然,欣賞生活。因此,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可以積極地將本土音樂文化滲透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學生唱本土音樂,實現本土資源和文化的目標。例如,在彝族地區,有許多優秀的音樂家專門為兒童創作并收集了大量優秀的兒童音樂,如彝族的《彝家娃娃真幸福》、《阿米什》等歌曲,歌唱率很高。這類作品都反映了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興趣。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不同階段的思想、情感或審美心理,根據學生的需要,教授學生歌曲。
結束語:總之,鄉土文化濃縮了無數先民的生命,蘊含著先民的智慧和民族的靈魂,所以鄉土教育資源是最獨特的教育資源之一,也是最簡單的自然形態之一。幼兒教育的目的是解放兒童的天性,回歸自然,擁抱自然,形成強烈的美好事物意識,實現個性、人格、品格的全面發展,豐富的地方資源給孩子們帶來了地方風味,也激發了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和興趣。在保護和促進地方文化資源和促進幼兒階段教育創新的過程中,我們只有將鄉土文化不斷融入到幼兒教育的“文化盛宴”中使幼教課程的設計在孩子們的眼中更加“美味”,學生才能獲得廣泛的知識,提高思考和創新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魏玉萍,郭少兵.論鄉土教育資源在農村幼兒園教育中的有效運用[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7(07):107-109.
[2]林麗娟.談利用鄉土資源開展主題活動與區域活動的整合[J].課程教育研究,2019(2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