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蟬
摘要:根據我國義務教育最新課程改革政策,在小學義務教育教學課程中已將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列入必修課程,這也是從小培養人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識較為關鍵的學習科目,在教材內容的教授過程中應該充分的與社會性敏感話題相結合起來,就如在課程教材中滲透“感恩”社會教育內容進行串聯式教學,這不僅能夠讓教材富有生命力,還能通過社會實際話題激發學生的好奇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學習中逐漸認知感恩教育相關理念。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感恩教育
前言: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里滲透感恩社會教育能使小學生初步認識感恩的實際行動,培養學生養成同情、同心、同德的學習思維及較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思想及健全人格[1]。同時教師根據教材知識點預設有效的教學手段措置及教學模式的感恩教育也是培養小學生責任感的重要基礎,在獲得感恩心的同時讓學生明白何為責任心,學會感恩他人并懂得付出,切實的明白自己是有責任去報效國家、回報社會,這也是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滲透感恩教育的極大優勢。
第一、感恩教育的基本內涵
何為感恩?感恩所指含義是明白他人對自己所付出的恩德并萌發感激之情,對現代化年輕人而言感恩應該是每一個人都必須具備的一種最基本的道德修養。而感恩教育具體意義的體現為運用一些特定的教學手段、教學措施、教學模式對被教育者開展與感恩相關的道德類別的教育。在小學的感恩教育活動中,教師應該在預設教學活動前需根據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個性特征進行思考,同時結合小學生學習情況、生活中的實際情況開展進行具有針對性強的感恩教育內容。但要讓學生收到感恩教育的洗禮,除依靠于學校德育老師所教授的感恩教育內容之外,且需家庭與社會的聯合教育,利用多維度、多形式等教育措施對學生開展感恩教育,讓課堂學習與實際生活進行互動教學,全面培養學生對父母長輩、社會、乃至國家,用實際行動表達感恩之心。
第二、小學感恩教育的現狀分析
隨著學校教師對我國新課改政策不斷深入學習,教育活動中“輕德育而重智育”的認知現象有所改變,需抓住素質教育理念契機,全面實施優質化感恩教育[2]。但依照目前部分小學感恩教育舉措及成效而言,依舊存在較多的問題,首先是學校對于感恩教育的重視度;其次是學生在感恩學習的意識以及學習后做出的行為存在一定的差距問題。故此,教育者需直視面對不足之處并進行適當調整改善。
1.感恩教育落實成效“不理想”
小學感恩教育教學落實的不理強有諸多原因:其一,多數學校由班主任開展道德教育教學工作較多,因班主任老師更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其他教師因只是單純授課,與學生較少融入,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師也只是教授書本教材內容,極少滲透感恩德育知識。其二,部分小學的感恩教育實踐內容大數千篇一律、流于形式,舉措不夠新穎,學生無法從心底正式對待感恩教育的家庭任務。例如:組織學生進行感恩行動,回報父母的活動等,其目的只是幫助父母做家務,因不能完全讓學生明白感恩行動的內涵,導致學生在執行學習任務的時候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偏離了教師預設教育措施的初衷。故此,看似預設了很多的感恩實踐活動,但落實成效并不理想。
2.感恩意識與實際行動“有差距”
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學生雖然年齡上偏小,但大數學生都會萌發基本的感恩意識,對于父母長輩、老師所為他而付出的辛苦行為,學生內心對于此行為的認知是較為清楚。雖然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會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部分學生大體意識上明白自己不能理所應當的去接受恩惠,應該對這些恩惠給予回饋,但學生感恩的自覺性還是不夠高,對感恩行為認知不清晰,導致學生的行為與所想存在一定差距,無法把感恩意識融入行動,并落實到生活中。
根據以上兩點并結合新課改下的教育背景,學校及教師需要高度重視素質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力及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故此,應該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定期給予學生融入感恩教育活動,利用特殊節氣圍繞感恩主題開展系列實踐活動,如:感恩節、重陽節等,培養學生感恩意識的同時促進感恩實踐行動的實效性。
第三、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感恩教育的對策
在新課改教育背景下,教師應該一改“輕德育、重智育”。對于學生而言,能夠充分吸收知識的環境在課程中,教師在開展滲透式感恩教育時,應該有效的利用課堂學習環境,使學生的德育思維與感恩意識得到不段提高。教師在教授知識點時應該準確把握合適的教育內容,預設教育環節時應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選擇針對性強的內容,如:珍惜時間、愛惜生命、強化責任,與他人友好和諧相處等。在教授的過程中應該根據社會性話題與學習內容相結合,創設有利的教學情境,通過趣味性強的情景帶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習內容輕松而又有趣。例如:教師在教授小學六年級上冊《我們受特殊保護》課堂教學中,通過現實熱點話題的案例分享,使學生進一步知道家庭、學校、社會及司法保護的基本內容。意識到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事情都蘊含著危險,時刻需要提醒自己心中有法,懂得自救自護的知識。其次通過課堂開展情境模擬教學舉措,激發起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認識和判斷哪些是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現象和行為,提高辨別是非、美丑的能力,明確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護的意義,體會今天的我們受到法律的特殊保護。讓學生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恩身邊的執法人員,激發學生利用自身所學主動去幫助他人,用實際行動去理解什么是保護他人,收獲幫助他人的快樂,建立完整人格。
結語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具有感恩之心,教師也應該以身作則具備感恩情懷教書育人,關注感恩教育的同時做優素質教育,為國家培育更多道德品質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陳澤余. 淺談"感恩教育"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實施與重要性[J]. 科學咨詢, 2017(26):90-90.
[2]范蕓. 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開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J]. 課堂內外·教師版, 2018, 000(00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