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每一位班主任所帶班級的學生都不可能是整齊劃一的,面對這些參差不齊的學生,班主任們一般會按照成績在總體上將其分為優(yōu)生、中等生和后進生。由于優(yōu)生決定著一個班級的“光環(huán)”,故班主任們對其呵護有加。所謂的后進生,雖然班主任們恨鐵不成鋼,但由于他們影響著整個班級的及格率,所以他們也能較多地得到班主任的關注。而那些能力平平的中等生,他們既沒有優(yōu)異的成績讓老師眼前一亮,也不像后進生那樣讓老師苦口婆心,因此,他們那“一切正常”的表象往往使班主任無意中對其寡于過問,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這種“忙兩頭,丟中間”的班級管理方式,顯然有違“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這一原則。從實際效果來看,即使“兩頭”抓上去了,也難以把人多勢眾的、被邊緣化了的“中間”帶動,并不利于建設高質量的班集體。事實上,班主任只有充分關注并抓住“中間”,才能調動班級中絕大多數(shù)人的積極性,更能促進“兩頭”,從而提升班級的整體質量。所以,我們在將教育的陽光灑向優(yōu)生和后進生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那些為數(shù)眾多的中等生。那么作為班主任,對中等生究竟該做些什么呢?
一、充分關注中等生群體,讓關愛的陽光照亮管理盲區(qū)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教育的愛不是對少數(shù)學生的愛,而是愛每一個學生。特級教師李鎮(zhèn)西也說:“愛心能熏陶、震撼學生的心靈,激發(fā)他們的自信心和求知欲,養(yǎng)成其良好的情感品質。”很多時候班主任不經(jīng)意間的一絲和藹的笑容,一束信任的目光,就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甚至會影響到這個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們在把心思花在優(yōu)生和后進生的同時,不應該冷落了中等生,甚至要對那些曾經(jīng)被我們冷落的中等生有所傾斜。他們雖在學習或特長上不是脫穎而出,但他們在精神上卻同樣渴望成功,同樣渴望老師尤其是班主任的關愛。如果我們對那些默默無聞的中等生同樣給予足夠的關注,在學習上、生活上和思想上予以關心,多與他們接觸了解,多與他們談心交流,他們的內心就會變得更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班級的凝聚力和驅動力也會更強,我們的教育才會更和諧。
二、叩開中等生心靈之門,與其作心與心的溝通
威廉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懇求別人對自己的關懷。”傳道先融情,育人先交心。在教育中,教師與學生的內心溝通乃至共鳴是教育效能產(chǎn)生的前提。中等生學習成績和其他能力一般,行為習慣上也很少惹是生非,他們很少受到老師的表揚,甚至也得不到老師的批評,成了被忽視的對象,內心十分自卑和脆弱。其實他們的內心世界是很不平靜的,也希望得到周圍人的關注甚至渴望成為焦點人物。因此,班主任要走進他們的心靈,讓愛心慢慢滋潤他們的心田。班主任要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去細心觀察,全面了解中等生的內心,把他們看作一個有思想和發(fā)展?jié)摿Φ娜耍眯蕾p的眼光看待他們的每一個想法、每一次發(fā)現(xiàn),盡量給與鼓勵和熱切的期待,使其與老師之間相互理解與信任,用愛架起教育的橋梁。
三、搭建表演平臺,為中等生創(chuàng)設展示的機會
中等生平時個性不明顯,或缺乏積極性,所以在集體生活中常常不能成為“主角”,甚至連表現(xiàn)的機會也沒有,久而久之,他們也因表現(xiàn)平淡而淡出老師的視界,甚至產(chǎn)生身處班級而心已游離出班級的問題,這對班級的長遠發(fā)展是極為不利的。因此,班主任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給他們搭建“表演”的舞臺,使之在周圍人的關注目光中增強興趣,在同伴中實現(xiàn)良好的自我價值,從而優(yōu)化其個性。如開展繪畫、書法、球賽等,以展現(xiàn)他們的可能被埋沒了的個性特征,讓他們去享受其他同學的掌聲。也可以為他們量身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讓他們實實在在地體驗到自己的存在感。還可以鼓勵他們勇敢地站出來,積極參加班級的管理,讓他們建立班集體主人翁意識。總之,盡可能地為他們提供鍛煉的舞臺,讓其有機會獲得成功,而成功的次數(shù)越多,自信心就越容易獲得。
四、幫助中等生體驗成功的喜悅,讓其逐漸生成自信
心理學實驗證明,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快樂和勝利的欣慰,便會激起追求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要強化中等生的自信,就必須幫助他們創(chuàng)造一些使之相信自己的成績,哪怕每次的進步只是一小點,也要使之嘗到學習的甜頭,在點滴的進步中樹立一種“我能行”的意識。即使有些時候失敗了,也要耐心地鼓勵他們不能因一兩次的失敗而誤以為自己永遠都不行,激勵他們以發(fā)展的眼光看自己,堅定不移地去發(fā)掘自己的潛能。因此,班主任可以和任課教師配合,對中等生的弱科進行強化訓練。還可以安排優(yōu)生和中等生結成互助合作學習小組,讓他們在成績優(yōu)秀學生的帶動下逐漸縮小和優(yōu)生的差距。甚至可以把中等生和后進生組成互助小組,使其在幫助后進生的過程中體驗到一種心理優(yōu)勢,從而增強他們學習的動力。這樣一來,班級的總體學習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五、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激發(fā)中等生的興趣
美國哈佛大學的發(fā)展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充分證明了學生發(fā)展的差異性和不均衡性。但由于對人才的定位不準,使得我們長期以來過分注重教育中甄別和選拔的評價職能,從而導致學習分數(shù)成了評價學生的唯一指標,卻忽視了興趣特長、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心理素質等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和考查,而這些恰恰是大批中等生更加需要且受用一生的東西。因此,班主任應具備前瞻性和長遠的眼光,改變過去以學業(yè)成績作為唯一評價標準的方式,轉而對其實施多元化的評價模式。比如班主任可在班級中開展團結之星、紀律之星、體育之星、勞動之星、藝術之星、文明之星等的評比,也可開展一些趣味活動,如演講、知識競答、手工制作等,來對中等生進行評價。在關注學生共性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從而讓所有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評價體系中激發(fā)出興趣,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有所進步。
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才壯觀。每一朵花都有綻放的理由,只要沐浴陽光,同樣燦爛。我們的教育不僅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甚至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綜合發(fā)展。關注中等生,關愛中等生,讓他們同樣擁有一片亮麗的天空,那么,我們的中等生群體就能真正成為班級的中堅力量,每一個中等生個體也能發(fā)展得更優(yōu)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