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鑫
摘要:現今傳統的教學目標已經不再適用于如今教師的教學需求,現今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在學習中積極進行探索,養成創新思維,并且,由于初中物理本身就是一個創新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在學習物理理論知識時很容易感覺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師更應該注意教學方式的創新,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創新能力;培養研究
現今,許多學生在面臨升學壓力時往往學習欲望不高,再加上來自家長和教師的殷切希望,學生更是只注重如何提升學習成績。一味地依靠“刷題”,忽視了自身能力的提高。不僅如此,由于物理學科本身難度較高,教師也是只注重講解理論知識和例題,無形中加重了學生對于物理學習的厭煩心理。由此可見,教師應該在講解文化知識的同時,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使得學生在學習物理的同時,構建創新思維。
一、初中學生學習物理的現狀
現今學生初中物理學習還沒有完全擺脫傳統學習思維的束縛具有以下的局限:1、學生學習習慣較差,初中學生處于青春期,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由此降低了學習欲望,使得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氛圍較差。2、學生基礎差異比較大。學生學習質量就開始顯現出較大的“分水嶺”一個班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差距較大,再加上有些學校分了優班和差班,這就更導致了年級學習能力和成績差異較大,不利于學生的物理學習,這就使得學生物理學習情緒不高,能力偏差。
二、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措施
(一)結合生活實際
學生物理學習離不開物理實驗,而物理實驗也必須要立足于生活實際,實際上任何學習都應該站在生活實際的基礎上[1],教師也應該明白讓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轉變傳統教學方式,不斷進行教學反思,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教學。就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的《浮力》這一章節時,教師在講清楚理論知識之后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實驗,分別將乒乓球、鐵球放進裝滿水的杯子中,觀察分別放入這兩個物體之后,杯子中的水有什么差異,之后讓學生暢所欲言,找一找生活中存在的浮力現象,進一步升華學生對于浮力這個概念的理解,讓學生將物理與生活相連接,在實驗中學到物理知識。
(二)充分開發學生的思維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善于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思考的同時打開思維,一個開闊的思維時是學生學習的基礎,能夠加強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理解,就比如在學習《物態變化》這一章時,教師可以依次展示水在不同狀態下是什么樣子的,之后提出問題: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在引導學生暢所欲言,之后教師在進行講解,讓學生提前打開思維進行想象有利于為之后的學習進行鋪墊。
(三)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有利于之后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創設一個良好的情境,在課程中可以引入物理學習的實驗故事或者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采用多樣化教學提升班級的學習氛圍。例如在學習《光現象》這一章節教師在講解完基礎理論時就可以讓學生進行實驗,找到身邊的光現象。讓學生親身參與到物理探究實驗中去,使得學習氛圍濃厚,有利于提升物理學習效率。
三、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意義
初中物理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很大的意義,由于物理學科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實驗性,大多數結論都是眾多物理學家不斷研究實驗得出來的結論,就比如說牛頓的重力研究等,這都是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這就意味著學生物理學習時要有創新實踐意識。物理學科本身就具有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條件,學生的物理創新思維的培養首先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求知欲,可以使枯燥、抽象的物理理論知識用實驗的方式呈現出來,增加了物理知識趣味性,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其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得學生打開思維,鍛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探究學習找到物理結論,這十分符合現代教育理念,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發展,在發展中學習[2]。
四、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注意事項
在初中物理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調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材施教,學生不同對于所學物理知識掌握程度也就不盡相同,由此可見,教師應該在課堂中與學生進行交流,關注學生的反應,以便改進教學方式。其次就是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時,教師要注意自身的引導作用,學生物理學習時需要物理教師的引導教學,學生在進行創新學習時,也要保證懂得基本理論知識,教師不能完全放任學生自己探究,要注意教師的引導作用,最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轉變傳統教學思維,在教學中多展開探究,鼓勵學生探討和合作以便更好地進行創新研究。
結語:由此可見,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教學思維,在應試教育下也要關注學生的長期物理學習,要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在物理學習時創建一個合理的教學情境,為學生打下一個堅實的物理學習基礎,為學生今后的物理學習做好鋪墊,同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教學,還要注重物理與生活相聯系,培養學生用物理去解決一些生活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季培華."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名師在線 .(2018):72-73.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