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
摘要:對小學教育而言,培養一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的關鍵,在于擁有一支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為了更好地實現現代教育提出的教學目標,小學教師應不斷提升職業素養。那么,對剛入職的教師而言,如何快速勝任新崗位、完成角色轉換、獲得有效的職業素養提升,則成為普遍關注的問題。本文根據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一些教育思想,從三個方面探究了小學新教師提高自身職業素養的途徑。
關鍵詞:陶行知? ?教育思想? ?小學? ?新教師
陶行知是我國近代教育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民教育家之一,他提出并推行實施的教育理念與原則,對今天的學校教育、學生培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正所謂:“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新入職的一線小學教師如何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名具有高度職業素養的教師呢?下面,筆者根據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深度探索,提出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愛滿天下”,增強使命感
“愛滿天下”思想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和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他以“愛滿天下”的教育觀點聞名于世界,這也是人們尊敬他、敬仰他的原因所在。他常說:“教育學生的工具不是武力。”陶行知當時在育才學校的生活極其困難,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既當校長、教師,又當父母,依然對在校學生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充滿關心,對學生無微不至,愛生如子,不是父母勝似父母。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教師,一定要把陶行知先生“愛滿天下”思想作為師德建設的座右銘,熱愛學生、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全心奉獻,把愛的種子撒向每一個學生。
眾所周知,小學教學是一項非常“勞心”的工作。對低年級教學而言,教師需要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避免課堂教學枯燥無味;對中高年級教學而言,教師需要循循善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思維方式,做到寓教于樂。這其中繁雜的工作,無不要求教師具有強大的耐心與愛心。愛學生看似簡單,但是日積月累、年復一日的發自內心地關愛學生,則需要教師有較強的使命感與奉獻精神。因此,教師應從小愛著手,增強對教育事業的使命感,為國家、為培養需要的人才,這是更高層次的大愛。
人生如一條時間的長河,兩岸風光如何變換,不是自己能掌控的,懷著“愛滿天下”的信念,可以時時告訴自己行動的方向。我們無法預知人生的長度,更無法測量人生的長度,但是我們可以做到的是,用自己的偉大精神、聰明智慧、努力奮斗、善良奉獻,來增加人生的厚度。在當今紛繁復雜的社會中,教師這個職業的特殊性,使得教師的奉獻精神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一定要學習陶行知先生“愛滿天下”的思想,以身作則,努力實現陶行知先生的忠言“身教最為貴,行知不可分”。
二、深入實踐,虛心學習
陶行知先生說:“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面不厭的學生。”作為一名新教師,要想成為成熟的優秀教師,需要長期的實踐積累。新教師在教學方面肯定存在很多不足,如基本功不扎實、上課隨意性比較大、教學經驗缺乏,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而勤學好問是一條不錯的捷徑。因此,新教師可以虛心地向優秀教師請教和學習。
優秀教師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與教學方法,會注重教材的分析和教學內容的優化整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選用最恰當、最有效的教學方法,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同時,優秀教師會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基礎、能力、背景,力爭使每位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理解能力都達到更高水平。因此,新教師要注重學校開展的聽課觀摩、教學研討、集體備課、教學反思等一系列教研活動,這些都是實踐積累的有效途徑。通過這些途徑,新教師可以學習到許多優秀的教學方法,學會處理應急問題的方式,在授課過程中更加了解授課思路,且目的明確、條理清晰。但是,新教師需要注意實踐的積累不能單打獨斗,而是需要以一定的理論知識作為依托,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任何一節課,都要從教學設計開始,到課堂實踐,再到評價反饋,最后是教學反思,這些都要求教師熟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所傳授的知識內容,細致了解相對應班級學生的特點。
如筆者所教授的科目是英語,在教學比較枯燥乏味、語法知識較多的內容時,筆者會考慮在完成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同時,適當地講述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者播放一些音頻等,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教學“Goldilocks”為例,筆者組織了一次課本劇的表演,發現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在娛樂中可以更深入地把握住學習內容。下課后,學生紛紛建議筆者多開展這樣的活動,激發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
總而言之,新教師的重心應放在學習上,并虛心向優秀教師請教經驗,精準把握《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教學要求,熟練駕馭教材,把每一節課都當作公開課來準備,認真、及時地反思每一堂課,保持不斷學習的心態,朝著自己理想的教育之地出發,堅定自己的教育信念,才可以提升自身的教學素質。
三、追求真理,不斷創造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他也一直鼓勵教師追求真理:“真理是太陽,歪曲的理論是黑云,教師要吹一口氣,把這些黑云吹掉,那真理的太陽就自然而然地給人看見了。”雖然現代的教育理論體系比較完善,但陶行知先生對教育事業認真執著的精神,依然值得當代教師學習與實踐,它時時刻刻要求著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孜孜以求,不可滿足于一知半解而誤人子弟。同時,他還提出了教育的成功在于創造,不但“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而且“要創造出新學校、新教育”。
教育就是使學生頭腦科學化,“使他們為自己創造,為社會創造為國家創造,為民族創造”。 創造教育能否施行成功,關鍵在于教師要具有一定的創造精神。有創造精神的教師既不是“書生的教育家”,又不是“經驗的教育家”,而是“一流的教育家”“社會改造的領導者”,其特征為:一是“敢于探索未發明的新理”,不怕失敗、不怕勞累,不懼險阻,不畏困難,全部身心地放在探索教育的新理上;二是“敢入未開的邊疆”,不畏手畏腳,放大膽量,到“別人不肯到的地方去服務”。
當今社會實施的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出具有一定創新能力與創造精神的人才。在這樣的要求下,新教師應具有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即不迷信權威,敢于懷疑。特別是在平時的教學中,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能夠不斷創新教學過程,靈活運用教學理論知識,不僅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教會學生主動探索,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解放學生的眼睛、頭腦、雙手、嘴巴,并在教學中循循善誘,耐心啟發,因材施教。若教師缺乏創新意識,只是單純地傳授知識,那么教學就會變得單調乏味,學生會覺得學習枯燥,久而久之,將嚴重影響教學質量。筆者認為,新教師理應在課堂上不斷創新和超越自我,積極探索和反思教學,緊跟時代步伐,讓學生在輕松的教學環境中增長知識,使自己的職業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社會對現代教師專業素養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較高的文化水平、健全的心理、強壯的體魄等,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陶行知先生對教師需具備素養的詮釋,仍應受到新教師的高度重視,并結合自身實際,尋找個人素質的薄弱環節,進行針對性地反思。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和學生。
參考文獻:
[1]魏波.民主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內核[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4).
[2]王清.陶行知師德教育思想對提高新世紀教師素質的影響[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9).
[3]楊鶴鳴.論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對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影響[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09(12).
[4]金林祥,李庚靖.20世紀90年代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綜述[J].教育研究,2001(6).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花橋徐公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