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景美
摘要:語文學科身為小學階段基本課程之一,有著很大的作用,而且語文課所涵蓋的知識點面廣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綜合素養。閱讀是學校語文課程的重心,教師要進一步改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讀書興趣,增強其讀書質量,以便實現小學階段高年級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開放性閱讀
引言:對小學階段高年級學生來說,語文教育是其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語文教學既可以培養小學階段高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也有助于學生掌握學習技能,而閱讀又作為語文教育的重要基礎,所以學校語文教師要重視對小學階段高年級學生的閱讀指導工作,并進一步改善教學模式,以培養小學階段高年級學生的讀書效率,讓其有更充足的知識儲備,同時教師也可以選擇開放式的閱讀教學方法,調動小學階段高年級學生讀書興趣,并以此實現培養小學階段高年級學生綜合素養的目標。
一、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改變教學模式
目前,我國很多語文教師一味追求課堂效率的完成,往往對學生情感的要求很高,教師過分強調小學階段高年級學生作業的完成效率,而忽略了小學階段高年級學生才能的發揮和社會情感的表現,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思比較細致,社會情感需要被關懷和引導,教師要更加注重學生情感的抒發。同時,教師如果想要更好的開展閱讀課堂,教師就需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注重進行開放行閱讀,讓學生可以更多的感受到閱讀的魅力所在,從而有效的提升了教學活動的成效,防止與學生形成排斥的心態,并使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累積經驗,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
例如:在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中,通過閱讀,學生可以了解到一系列的、關鍵性的詞語,通過對加深對于這些關鍵性詞語的理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狼牙山五壯士在面對敵人時英勇奮戰、不畏生死的精神,同時,也加強了學生閱讀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更加重視學生對于這篇文章的體會和理解,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教學目標的設立,讓學生通過有效的學習,了解到更多的、更深刻的知識內容。
二、提供開放性閱讀內容,增加知識儲備
閱讀教學活動的進行,并不僅限于課本,教師還要指導學生讀大量的課外圖書,以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從而開闊其眼界,對開放性讀書活動的理解,除了包括給學生創造舒適的讀書環境外,也包括豐富學生的讀書材料,把閱讀教學內容加以拓展,從而可以讓其從不同的讀書材料中得到感受。教師要在這一階段指導學生發掘實際生活中的美感,并幫助學生建立合理的審美觀,同時教師也可通過對教材內容進行課外拓展,啟發學生的想像力與創造性,使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例如:在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宇宙生命之謎》中,這篇文章對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著積極的作用。眾所周知,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更就會多的依賴于課本進行閱讀,這一情況的作用下,學生的求知欲受到了嚴重的削弱。因此,在類似這種文章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搜集一些相關的課外讀物,從而教師就可以進行擴展的教學,滿足了每一位學生的閱讀需求,幫助學生更多的了解相關方面的知識,但也要保證相關知識的準確。教師也需要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閱讀內容,盡可能的激勵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創新課堂教學的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要不斷探索創新教學方法,以確保有效提升學生的讀書效果,因為閱讀教學具有很大的開放性,教師不必在課堂上給學生布置大量的作業當作知識積累環節,同時教師也不必設置過多的課程,指導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讀書。所以,教師們必須合理考慮學生的需要與課程任務,為學生的讀書課程做好合理安排,確保課堂效果得以提升,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們才能在課堂上給學生講授讀書技能,并協助學生明確讀書思路,讓其學會合理的讀書方式,從而提高學校讀書活動的順利開展。
例如:在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伯牙鼓琴》中,這是一篇文言文,對于學生來說,理解和掌握肯定會具有一定的困難,同時,教師也要明白文言文教學和現代文的教學有著一定的差異。然而,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常常會將其轉化為白話文,通過多媒體的形式教授給學生,對于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有著一定的消極作用。因此,教師需要及性能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更多的對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的引導,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要引導作用,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提高其閱讀能力。
四、結論
總而言之,對于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來說,是離不開閱讀的作用的,不僅僅可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還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因此,開放性閱讀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種創新的教育態度與教學理念,老師要在課堂教學上給與學生足夠的重視,并關注于學生的興趣養成,從而提升教師自身的教學水準,保證學生讀書學習的實效性,促進學生讀書學習的蓬勃發展,同時也實現了學校語文教育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從根本上幫助學生培養閱讀的興趣。
參考文獻
[1]賈興麗.小學語文開放性閱讀教學方法探究[J].林區教學,2021(06):75-76.
[2]楊佐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開放性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19(0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