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昕
摘要:工匠精神追求的是精益求精,也是一種專業的職業精神,得到了大眾的普遍關注。技工院校學生因為缺乏學習自信心,對專業缺乏興趣,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水平,同時教師的職業能力也存在不足。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在技工院校中推廣“工匠精神”,可以啟發教師更新教學理念,開展教學反思,從而指導學生更好地學習理論知識,并掌握熟練的技能,從而成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關鍵詞:工匠精神;技工院校;計算機教學;啟發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1)33-0242-0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當前,我國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這一個強國戰略,要想培養大批優秀的技術型人才,必須做好“工匠精神”宣傳,指導學生養成精益求精的職業品德。對于技工院校計算機專業教學來說,要求教師創新教學思路,提升教學水平,從而更好地培養職業技術人才。
1 技工院校計算機教學的現狀
1.1學生學習現狀分析
1.1.1 缺少對計算機專業的熱愛
目前,普通院校都在進行擴招,因此技術學校的學生人數逐年縮減。同時,社會上很多人認為技校學生不用關注學習,這就導致很多技校學生普遍成績很差。由于技校學生知識水平不高,缺乏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他們學習計算機的目的也不明確,有的總想使用計算機進行游戲,沒有真正通過計算機學習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在技校中,類似的學生人數非常多,他們相互之間不但不能提高,反而會進一步導致學生喪失學習信心,對計算機專業也不會有濃厚興趣,不能真正學習到知識和能力。
1.1.2缺少學習知識的自信心
技工院校學生大部分處在叛逆期,這個階段的學生有很強的自尊心,不接受老師的批評,想要得到教師的關注,但這部分學生沒有掌握學習的方法,造成他們的學習成績比較差,而且教師沒有及時做好學生的引導,因此很多學生都沒有學習信心,長此以往,技校學生就會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由于計算機知識的學習注重連續性,課程之間具有密切的關聯,如果學習跟不上,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造成成績非常差,自信心也受到打擊。
1.1.3缺少對教師及他人的尊重
工科院校的學生很多來自農村,家長對孩子教育不重視, 學校被視為“托兒班”。一些學生日常行為習慣和禮貌語言都比較少,更不用說尊重他人了。一些學生甚至與他們的老師產生抵觸,這具有非常不好的影響。
1.2 教師的教學現狀分析
1.2.1教師自身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很多技校計算機專業的教師,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方式比較單調,沒有掌握學生個性特點。一部分教師只重視教學進度是否完成,只是根據課本開展教學,教學和學習相互脫離,在展示計算機操作的時候,方式非常僵化。只是對課本進行單純講解,不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性,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
1.2.2 教師對學生指導存在的問題
某些計算機教師由于沒有及時做好學生的引導,影響了學生更好地理解計算機知識;很多教師只是快速地講解完課本內容,卻忽略了學生能不能掌握,教學是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不能太過著急,這部分教師只想讓學生更快地獲取知識,而且只講理論知識,忽視實踐操作教學,沒有做好教學任務的規劃,影響了學生的學習進度,而且非常匆忙,對教學產生不利影響。
2 “工匠精神”啟發計算機教學的新思路
2.1 具有愛崗敬業的工匠精神是學好專業知識的基礎
鑒于學生缺乏對計算機專業的熱愛,教師在課堂上要注重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例如大眾公司一名鈑金維修技術工人王宏軍的事例。他是一個平凡的人,通過數十年的研究,他獲得了多項技術發明和國家專利,發表了很多著作,并成為汽車鈑金修復技術領域的領導者。 他熱愛自己的工作,孜孜不倦地學習。 他的力量從何而來? 首先,他非常喜歡這份工作,由于喜愛工作,這會升華到他的興趣,然后再從興趣發展到更好的工作。多虧了奉獻精神創造了一項技術成就,甚至遇到困難,有了奉獻精神,他會竭盡全力去解決,突破困難的關卡,同樣的技術成就,證明了只要真正熱愛,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 受此啟發,教師應指導學生在課堂上認真對待每一個知識點,對待每一次練習,突破問題并致力于學習,從而取得成功。
2.2 具有堅定信念的工匠精神可以大大增強學習知識的自信心
鑒于學生對學習知識缺乏信心,教師又給學生舉例,介紹了首個人民幣肖像雕刻家馬榮,在從事雕刻之前,她是繪畫領域的一位非常著名的畫家,因為她對雕刻非常感興趣。因此馬榮放棄自己畫家的事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工作領域——雕刻。在人民幣肖像雕刻中,要求不能出現絲毫的偏差,一旦有點、線等細節不符合要求,全部的雕刻都要重來。通過馬榮的認真努力,還有不斷鉆研的精神,馬榮終于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成為一個雕刻專家。因此,教師應在實際的計算機操作課上對學生給予更多的重視和肯定,以嚴格的態度和規范的行動完成每個操作步驟,并在每個步驟上不斷完善。例如,在學習Office計算機軟件課程中,對于錄制宏的操作,學生在使用辦公軟件時很少使用此命令,因此教師要認真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某些學生有畏難的情緒,因此在進行此類知識的教學時要使用演示方法,并在提問時進行演示,演示過程中的操作簡單,清楚記錄學生正確的步驟,避免其他干擾,這樣有利于學生牢固掌握知識點。同時,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這大大提高了他們的自信心,并更好地完成了學習。
2.3 具有以德為先,尊師重道的工匠精神
在技工院校學習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要進行有效的道德教育,要求學生做到尊師重道,可以通過歷史上師傅和徒弟的關系進行講解。古代的時候,任何技能都是在家族中以及師徒形式進行傳承。在學徒階段,師傅和學生共同工作。師傅不但要給學生講解謀生技術,還要通過言傳身教,讓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以及良好的品格。尊師重道的原因是,要讓學生尊重勞動和法律,做好職業道德培養,從而成為一個合格的技術人才。我國近代“侯式制作堿法”的創始人侯德榜就是一個尊師重道的榜樣,他雖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對自己的老師仍然非常尊敬,而且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以其無償的技術成就為公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技工學校必須重視德育工作,并在每一次計算機實訓中,每節課堂上,都進行德育工作。例如,在每次實訓課上課之前,都要求學生們聚集起來并排成一行,他們可以在對學生的人數進行清點后才能進入培訓室。上課前,老師和學生打招呼; 學生需要舉手在課堂上發言,并得到同意后獲得發言權。上完課后,老師和學生們互相說再見,每個學生都需要檢查設備,在離開計算機室之前,將顯示器,鼠標和鍵盤整理好。
2.4 教師應提高自身素養,具有求實創新的工匠精神
針對老師自身教學方面的問題,需要認真做好反思并改進。當前是“互聯網+”時代,網絡信息囊括了一切,計算機教師應該更加注意,勇于進取、求實務實、銳意進取,求實創新。對于一個偉大的工匠,創新永遠伴隨著他技能水平的提高,真正的工匠可以學習和繼承技能,但是永遠不會受到現有技能的束縛。面對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他們不會選擇回避或退縮,而是將其視為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并不斷進步的好機會。因此,他們不斷嘗試和錯誤,追求完美,直到獲得滿意的結果。工匠們是通過一個又一個問題的解決做到不斷創新,它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發揚了工匠的精神。
受此啟發,首先,我們應繼續加強學習,理論和實踐要共同提高;其次,教師要培養腳踏實地的技術專家,自己要腳踏實地,適應當地情況,適應時代,研究學生心理和生理的綜合特征。課程的準備不僅是準備教科書、準備教學方法,還包括做好學生準備; 最后,最重要的是,教師應充分理解“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他們不僅要務實,而且要具有現實和創新的工匠精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帶領學生用自己的技能為國家服務。
2.5 教師應專注對待每一名學生,讓工匠精神薪火相傳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要把“中國制造”變為高品質的一個代名詞,這就要求新一代的技術人才不光要繼承先輩的優秀傳統,而且也要擁有崇高的理想,熟練的技能,要傳承好工匠精神,使其成為中國民族工作的重要精神,從而使中國制造的產品在世界上發揮出更大的光彩。正因為如此,在技校計算機教學中,教師對每個學生都要認真如一,要使學生形成不怕困難、勇敢爭先的精神;使學生養成認真完美的工作風格,指導學生堅持不斷地追求更好的成果。
3 傳承“工匠精神” 改進技工院校計算機教學的有效途徑
3.1 讓學習過程成為追求知識的快樂,教師樂教,學生樂學
一種好的教育要求教師同學生之間要做到教學相長,師生和諧共處。技校是給企業輸入優秀人才的教學機構。在接受技校教育的時候,要求學生發自內心參與到知識學習中,提升自身的品質,并掌握學習樂趣,學習過程中需要養成優秀品質,要求教師要把案例講得非常生動,吸引學生的興趣。每個人都一起體驗學習的樂趣,因此,教師培養了優秀學生,將他們帶入企業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成就,從而形成了良性循環。例如,在計算機教學中,教師選擇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案例,以激發學生對實際操作的興趣。
3.2 通過參加各級各類技能大賽的比拼帶動技能的提升
技校中有很多技能競賽活動,學生在參與競賽過程中,可以對不同地區、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技能水平有一個深入了解。尤其是教師指導下,學生在參與世界級技能大賽后,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通過不同方面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
通過比賽,學生們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并且對未來的學習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通過比賽,學生們有機會相互交流。他們在研究中相互交流思想,增進和加強了兄弟院校的友誼。
3.3 技工院校的生命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通過校企合作,學生走出去,學生進入企業的一線參觀和學習,幫助學生在未來的學習中樹立規范意識,邀請專家來參加。企業專家通過培訓和講座幫助學生了解企業精湛的工藝精神,以及他們在企業工作中應具備的專業素質。我們應該通過“走出去,邀請進來”,加強對工匠精神的培養。
4 結語
推廣工匠精神,用高技能回報國家,是技工院校學生的重要責任。技工院校主要的責任是培養高技能人才,打造高水平的“中國制造”,這是國家的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必要。因此,技工院校的教師必須創新教學理念,選擇新型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優秀技能,從而真正實踐工匠精神。
參考文獻:
[1] 張煥明.淺談技工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赤子,2017(27):46.
[2] 趙煒.淺談技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J].職業,2016(30):46-47.
[3] 萬麗.機械創新大賽對培養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啟示[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29(4):92-95.
[4] 毛裕貴.淺談技工院校培養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路徑和方法[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 2016,18(7):249.
[5] 李曉杰.淺談工匠精神在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滲透[C]//2020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論壇(貴陽會場)論文集.貴陽,2020:87-89.
[6] 林鑫燁.工匠精神的傳承演變對當代青年文化教育的啟示[J].企業文化(下旬刊), 2019,22(8):295.
[7] 徐海蛟.談工匠精神對職業教育教學的啟發[J].山東青年,2018(9):58-60.
【通聯編輯:光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