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秀琴 張楠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不斷進步,我國的殘疾人職業教育規模明顯擴大,保障條件日益完善,與此同時殘疾人職業教育課程設置的問題逐漸凸顯出來。本文通過文本分析法、調查法、訪談法、文獻法等方法探究赤峰市殘疾人職業教育現狀,發現赤峰市殘疾人職業教育課程存在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目標設置不合理、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問題。究其原因是課程設定與殘疾人身心發展特點不契合、社會對殘疾人職業教育認可度不高、沒有完善的殘疾人職業資格評價體系等方面。對此提出優化職業教育課程設置體系、改進課程目標、發展“校企合作”的實踐模式、提高職業教育教師知識素養等建議。
關鍵詞:特殊兒童;職業教育;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21)11-0114-05
隨著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加強殘疾人職業教育對于提高殘疾人社會保障工作質量有著很重要的意義。《2018年殘疾人事業統計年鑒》中表明內蒙古地區已辦理殘疾證的殘疾人中就業率為47.3%,低于全國總體殘疾人就業率49.5%。事實上,沒有被登記在冊的還有很多,實際上殘疾人的失業率遠遠不止這些,殘疾人就業問題逐漸凸顯。其原因之一就是特殊教育學校殘疾人職業教育課程設置不夠完善。發展殘疾人職業教育,顯得尤為迫切。2017年2月23日我國公布的《殘疾人教育條例》中規定:殘疾人職業教育應當積極開展以實用技術為主的中期、短期培訓,以提高就業能力為主,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并加強對殘疾學生的就業指導。殘疾人職業教育由于其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在課程設置及職業教育形式方面,應當根據殘疾人的身心特點合理設置專業。[1]但是在殘疾人職業教育實踐中存在很多不利于其發展的問題,例如課程設置方面中專業設置單一、缺乏就業指導、教學目標不利于學生發展等。
1 赤峰特殊學校職業教育開展基本情況
殘疾人職業教育作為現代職業教育的組成部分,需要得到關注與重視。赤峰市與其他地區相比,殘疾人職業教育起步較晚。在近幾年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赤峰市有關教育部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大力發展殘疾人職業教育發展,鼓勵特殊教育學校開設殘疾人教育課程。全市各特殊教育學校根據殘疾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以及認知能力水平,結合當地經濟特色及發展趨勢積極進行課程改革創新,使學生的學習與社會需要、崗位實際需求一致。雖然赤峰市殘疾人職業教育近幾年發展平穩,但由于其成立之初沒有充足的職業教育經驗積累,缺乏有關殘疾人職業教育課程的研究,導致職業教育教學實踐采用和普通學校職業教育課程設置體系類似的課程設置方法,忽略了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從而導致對特殊兒童進行職業教育的過程中出現專業設置單一、課程實施與殘疾人職業需求不匹配等問題。
經調查發現,赤峰市共有10所特殊教育學校,各學校均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技能性課程開設,例如赤峰市民族特殊教育學校、阿魯科爾沁旗特殊教育學校、赤峰市紅山區特殊教育學校等。在這些學校中,僅有赤峰市民族特殊教育學校開設的職業教育課程,為系統的完整的職業教育模式,其他學校更傾向于勞動技能課性質,不符合職業教育的階段。因此,以赤峰市民族特殊教育學校為調查對象,探究赤峰市殘疾人職業教育及職業課程設置問題。
2 赤峰市特殊兒童職業教育現狀
在赤峰市十所特殊教育學校中,各學校進行了不同程度特殊兒童職業教育探索,均為形成系統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及模式,最終大部分學校,停留在勞動技能培養層面。赤峰市民族特殊教育學校于2008年正式成立職業教育部,填補了赤峰市殘疾人職業教育的空白。此后受惠于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專業師資人才的引進,該校職教部相繼創建了廣告設計(聽障)、西點烘焙(聽障)、中式面點(智障)等專業,實現了特殊兒童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完善。
經統計,特殊兒童職業教育課程類型包括:按摩、雕刻、十字繡、絲網花、家政、烹飪、面點課程、美容美發廣告裝飾等。職業教育課程開展的方式主要以實訓課為主。其中盲人按摩課程以校本課程方式開設,無獨立職業教育課程體系。(見表1)
赤峰市民族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課程類型主要由理論課和實踐課兩部分構成。課程設置以面點、烹飪、廣告設計、玉石雕刻以及盲人按摩為主。職業教育課程面向聽力障礙、智力障礙以及視力障礙學生開設,主要以聽力障礙學生為主。面點、烹飪、廣告設計以及玉石雕刻課程均面向聽力障礙學生招生,實訓課課時約為理論課課時的2倍,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方法。面點班還面向智力障礙學生招生,其與聽力障礙面點課程的區別在于智力障礙學生只學習中式面點的理論知識,而聽力障礙學生在學習中式面點的同時還要學習西點烘焙理論的知識。針對視力障礙學生的職業教育課程尚未形成獨立體系,僅以每學期48課時的校本課程形式開設。
3 赤峰市特殊兒童職業教育現狀及問題
通過調查數據分析赤峰市民族特殊教育學校特殊兒童職業教育課程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3.1 職業課程設置不合理
殘疾人職業教育課程面對的受教育者群體具有特殊性,即受教育者的特殊性。與普通學生相比,特殊學生在領會知識、運用知識及適應社會能力上具有滯后性。因此,進行課程設置時應注意特殊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設計能夠最大限度發揮學生潛能及滿足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職業教育課程。[2]但在實際設計過程中,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具體表現如下:
3.1.1 課程設置滯后
隨著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人力資源市場就業的多樣性逐漸凸顯。同樣,殘疾學生的職業教育需求也是多樣化的。為豐富殘疾人職業教育課程設置,一些學校增設了很多與時代經濟發展要求相一致的專業,例如金華市特殊教育學校根據當地的產業鏈和特色,開設玉雕、陶藝、剪紙等專業課程;中山市特殊教育學校結合當地蓬勃發展的電子制造業增設電路板穿針的課程。
目前,赤峰市民族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主要面向聽覺障礙學生招生,課程設置方面僅有烹飪、面點烘焙、玉石雕刻和廣告設計等傳統職業教育課程。針對視覺障礙學生還沒有形成獨立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只以校本課程的形式開設盲人按摩的課程。只有傳統的職業教育課程,在課程上沒有依據當地特點發展及辦學特點進行職業教育課程創新。
3.1.2 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
首先,課程設置不能滿足經濟市場的需求。例如,赤峰地區沒有成規模原石開采及雕刻工藝的企業,學習玉石雕刻的學生畢業時就很容易出現就業難的問題。其次,課程的設置不能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由于疫情發展導致的經濟下滑,酒店對烹飪廚師的需求已經日漸飽和,另外,普通中等職業教育也都有開設烹飪課程,導致學習烹飪課程的殘疾學生就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因此,傳統的課程設置例如烹飪、面點制作西點烘焙以及廣告設計等專業,已經不能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3.1.3 課程設置結構不合理
民族特殊教育學校在設計課程結構時重視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職業操作技能的掌握,采用統一授課與個別化指導相結合的形式開展教學。雖然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校考慮到殘疾學生所要形成和發展的生活自理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就業能力,但過于重視職業技能的培養,忽視了殘疾人所要養成的良好的心理素質。例如玉石雕刻課程中,理論與實踐課程約占一學期總課時的82%,缺少規范的德育課程,導致學生在就業時會出現這山望那山高的心理以及心理抗挫能力低的情況。因此,該校職業教育學生外出實習時會出現遲到、早退現象,畢業以后,學生很容易出現就業率高,穩定性差的現象。因此,加強學生自我認識及道德修養能力是學校進行課程結構設計時不容小覷的內容,學校應當依據特殊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結合特殊教育規律,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使學生了解法律法規。
3.2 職業教育目標設置不合理
教育目標是根據教育宗旨和教育規律而提出的具體價值和任務目標,是指導整個課程編制過程中最關鍵的準則。殘疾人職業教育的目的總的來說是根據社會勞動力市場的需要,以培訓殘疾人獲得職業技能,掌握謀生手段為目的,分門別類地開設專業課程,培養生產、服務第一線所需要的適用人才,提高殘疾人的就業能力,解決殘疾人生存問題。[3]針對障礙程度重一點的學生來說,赤峰市民族特殊教育學校的殘疾人職業教育設置分層目標:對于中度障礙學生,職業教育只需要使其自立,不給家庭增添負擔;而對于程度較輕的學生來說則是能夠自力更生,提高生活質量。該校一直積極探索殘疾人職業教育課程目標的設定,但仍有不明確的地方。具體表現以下兩個方面:
3.2.1 課程設置目標忽視學生發展需求
由于殘疾人生理缺陷,設計課程目標時應注意知識的體現需要直觀、簡潔。知識繁縟冗長,理解過于抽象導致學生不能對技能達到熟練掌握。例如:玉石雕刻課中,教師講授玉石雕琢構思時,過于重視玉石紋理以及雕刻構思的講述,其內容抽象且晦澀難懂,導致學生難以理解,忽視了殘疾學生的感官通道受限及理解能力較差的問題。
3.2.2 課程目標忽視學生的個別差異性
殘疾學生知識接受與理解能力參差不齊,教師沒有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指導,統一目標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例如:培智面點班在進行饅頭揉面實訓時,教師統一要求學生將面醒發并揉成大小均勻的劑子,其中智力障礙程度較輕的同學在教師的語言指導下就可以輕松完成任務,而對于程度較重的同學,其精細動作能力較差,不能獨立完成揉面的學習任務,且面團醒發過程中,酵母比例掌握不準確,統一的教學要求對于這類學生就過于嚴苛,學生會出現抵觸學習的心理。
3.3 職業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
教育目的是否實現,實現程度如何主要依據課程評價的反饋。對于殘疾人職業教育課程的評價,教師在設計課程評價標準及形式上不能照搬照抄普通職業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應當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對課程評價體系進行加工創新,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發展。[4]在實際調查過程中,發現民族特殊教育學校在課程評價體系設計上存在以下問題:
3.3.1 評價形式不合理
赤峰市民族特殊教育學校殘疾人職業教育教學評價體系不夠完善,課程評價不具體,沒有依據殘疾人學習能力水平、理解能力的特殊性制定個別化的學習評價體系。該校對職業教育的教學評價多注重結果性評價,過于重視技能的掌握,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例如培智面點制作,教師重視學生最后能否獨立制作出面點,而忽視了智力障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精細動作能力及對形狀感知能力的增強。在課程評價側重于職業技能的培養,忽視人文素養的提升。導致學生不能形成一個整體的自我認知,自我定位也不明確,在步入社會實踐中容易出現職業倦怠,現實與理想的明顯落差感。也導致課程目標偏離殘疾人身心發展的特殊性,課程實施過程也缺乏相關經驗與依據。
3.3.2 評價忽視學生實際能力水平
該校部分教授職業技能的老師同時兼任文化課程,教師雖然是專業出身,但是由于他們是從普通職業教育轉到殘疾人職業教育中來的,缺乏特殊教育教育教學理論,不了解特殊教育發展特點及特殊兒童身心發展特點,通常以普通職業教育模式教學,導致在教學上很難取得可觀的成效。例如:聽障學生由于聽覺感官通道受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多媒體視頻演示烹飪過程就不利于學生對技能的掌握。整體上各個課程內容沒有建立適當的聯系,缺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的難度,不利于有效開展職業技能學習。
綜合以上幾個問題,究其根本原因一是社會對殘疾人職業教育認同度不高。雖然國家積極出臺有關殘疾人發展的政策、大力發展殘疾人教育事業、加強輿論宣傳,但仍有對殘疾人職業技能質疑的呼聲出現,加之我國經濟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過渡轉型,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嚴苛。[5]這也導致了殘疾人在學校接受職業教育課程選擇不夠寬泛,面臨就業時選擇范圍狹窄,就業競爭壓力大、就業環境不規范等問題;二是保障殘疾人職業教育發展制度不完善。雖然國家相應出臺有關殘疾人就業的保障政策和法律法規,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中指出要求各級人民政府采取優惠政策和付出保護措施,實現殘疾人多渠道、多層多形式就業。[6]但缺乏適應本地區殘疾人職業教育發展的有關政策實施細則,導致該校仍有部分課程沿用普通學校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則,不利于建立殘疾人職業教育特色課程體系。
4 特殊兒童職業教育發展的對策
4.1 優化職業教育課程體系
殘疾人職業教育具體而言就是以培養殘疾人謀生的能力和自立自強能力為職業教育的最終目標。設計殘疾人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應秉著在統一的國家教育方針的領導下,調動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力量與資源,響應“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職業教育號召,培養社會適應能力及職業技能的課程。[7]
首先,針對課程選擇度不高的問題,應積極汲取發達地區殘疾人職業教育課程設置的先進經驗,圍繞地區經濟發展及學校資源配置擴大職業教育課程開設范圍,使文化課與職業技能課應相互滲透,相互補充,采取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設置體系。該校可與其他設有殘疾人職業教育學科的特殊教育學校建立專業交流,交流課程設置的先進經驗,建立資源共享平臺。最后,殘疾人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一定要遵循殘疾人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及知識的接受能力高低,保障殘疾人能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其次,針對課程開展未與經濟發展相接軌的問題,應加大職業課程的創新改革力度,從殘疾學生的角度出發,順應社會發展需要,迎合市場經濟的需求,保障學生職業教育順利有序地發展。提高課程設置的創新性與科學性。例如:赤峰市是蒙古族人聚集地,受傳統文化思想的熏陶,蒙古族服飾設計逐漸成為熱門趨勢,特殊教育學校可根據這一發展趨勢,開設服裝設計職業教育課程。
最后,開設職業道德課、心理健康課、法律法規等社會能力培養課程,使學生對自我基本情況形成較清晰明確的認識,幫助殘疾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殘疾學生抗壓、抗挫能力的形成。職業道德教育以及法律法規的認識用以提高殘疾人思想政治素質,強化民主法制和紀律的教育。顯性課程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呈現方式直接明顯,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日常教學中應關注殘疾學生的職業心理,積極疏導學生心理問題。在學生臨近畢業開設就業指導課,使學生對未來職業方向及選擇有一個整體規劃。但隱形課程的作用也不可小覷,在“回歸主流”的思潮下引領下,殘疾人的社會適應能力備受重視,這就需要學校在開展有關心理建設課程同時,也要積極創建殘健互助的機會,例如舉辦“普特交流活動”,讓特殊學生走出去,參與到普通學生活動中,鼓勵聽障學生教給普校學生簡單的手語,普校學生幫助特殊學生練習口語發音,加強殘疾人與健全人交流的機會。使殘疾人在活動中了解社會,為融入社會做好充足的準備。在與健全人溝通交往的過程中,殘疾人學習溝通技巧,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引領學生互幫互助,高年級學生定向幫助低年級學生,使相關社會技能得到實踐。也可開展面向社會的文體娛樂活動,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熟悉社會,適應社會。
4.2 改進教學目標
培養殘疾人的職業能力,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須要堅持理論到實踐,實踐到經驗,在這個過程中汲取經驗,穩步向前發展,循序漸進,培養殘疾人自主求知、自主交流、自主生存的能力。[8]學生雖然是學習的主體,但由于障礙程度、家庭條件、知識理解、受教育程度、對知識感悟能力不同,致使個體間存在較大差異。要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獲,課前,教師必須因材施教,課程目標應依據學生現有能力水平分層設計,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去發展和培養殘疾人職業技能及社會適應能力,使他們在走向社會后能夠獨立生存。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完善課程目標,使其滿足學生的職業需求。再根據地域經濟發展的需求,積極推進有地域特色、適合殘疾人職業發展的教育教學模式。善于利用地域特色,動態配置資源,發展適合該地區經濟發展的技能型人才,滿足地域經濟對人才的需求,開發具有本地區特色的職業教育專業。[9]
4.3 發展“校企合作”的實踐模式
赤峰市民族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就業主要有三種途徑:學校推薦、留校任教和自主求職。由于對工作單位的不適應以及社會適應能力欠缺,出現學生就業率高但穩定性差的現象。理論是最好的向導,實踐是最好的老師,為了上好專業課,要做到理論與實踐同步。不僅學好理論,而且實踐鍛煉,實踐鍛煉不應局限在校內,學校應聯系企業使學生到社會實踐,拓展實踐平臺,既能鍛煉學生的職業技能又能檢驗相關職業課程開設是否能夠滿足企業的需求。采取內外結合的方法,搞好訓練,校內的實習基地需要有專職教師負責組織學生認真進行專業技能訓練,學校對學生進行目標考核,定期檢測實習成果,做到及時反饋,及時糾正實踐操作中的誤區,指導規范的操作,積極帶領學生參與校外實習,積累實踐經驗和社會經驗。聯合企業辦學,培養社會和企業急需的技能人才。殘疾人職業教育有了企業的加入,可以更好了解企業所需,學校可及時調整培養計劃、課程種類、課時比例,提高人才培養的實用性和針對性。企業直接參與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去,對人才的需求可以直接反饋到學校,滿足企業自身對技術人員的需要。校企雙方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享共贏。殘疾學生也可在此過程中積累實踐能力,同時潛移默化接受職業道德教育。了解就業企業文化精神,提高工作環境的適應能力。
4.4 提高職業教育教師的知識素養
教師的專業性影響著教育的發展,殘疾人職業教育也不例外。如何將特殊教育與職業教育融合起來,設計利于殘疾人發展的職業教育課程,是目前殘疾人職業教育教師面臨的問題。[10]殘疾人職業教育要求教師既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有關職業規劃和指導的能力,還要有相應專業的職業素質,掌握職業基本理論,職業知識和相關實踐能力。培養與引進職業教育教師,加大對在職教師的培訓力度,對內可組織優秀職業教育教師交流討論教學經驗,對外帶領教師外出學習,學習各地先進理念;積極引進有關專家來校開展講座分享交流,促進教師綜合能力的發展。創建多種進修機會,鼓勵教師走出去,學習先進專業技能,積累先進經驗。該校可根據專業發展特點和所培養殘疾人障礙類型及障礙程度合理制定培養計劃,鼓勵教師下基層走企業,更新技能知識,掌握市場實時所需,完善課程計劃,使學生有效接受專業技能知識。
注 釋:
李曉非.試論中職計算機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應用[J].中國新通信,2020,22(08):222-230.
以能力為本位 以服務為宗旨 以就業為導向——江蘇省淮陰商業學校巡禮[J].課外語文,2019,24(03):2-9.
韓小婷.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兒童回歸主流教育的困境與對策[J].現代交際,2021,35(02):1-3.
參考文獻:
〔1〕尤興琴,郭文斌.我國殘疾人職業教育發展的困境及出路[J].山東高等教育,2018,6(06):7-12.
〔2〕周姊毓,賈海玲,劉海燕,賴雪硯.校企合作視角下殘疾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設置建議——以黑龍江省為例[J].綏化學院學報,2019,39(07):134-136.
〔3〕李尚衛.我國特殊教育課程發展戰略:回顧與展望[J].現代特殊教育,2019(12):3-11.
〔4〕李尚衛,沈有祿.我國特殊職業教育發展戰略:回顧與展望[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79(16):37-43.
〔5〕郭文斌,王芬萍,張琨.我國殘疾人高等職業教育研究熱點與發展趨勢[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2(02):111-117.
〔6〕李莉,馮建新,張萌.基于“工匠精神”的殘疾人職業教育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19,39(01):110-112.
〔7〕周姊毓.黑龍江省殘疾人高等職業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學報,2017, 35(05):117-121.
〔8〕王靜波.基于社會融入視角的殘疾人中等職業教育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0,51(25):128-129.
〔9〕顧然,楊雨溪.核心素養理念對殘疾人職業教育影響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90):281-282.
〔10〕賴德勝.促進中國特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有益探究——介紹《中國殘疾人職業教育與就業服務》[J].現代特殊教育,2018,19(24):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