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秋霜
摘要:體育課程標準注重以學生為核心,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凸顯出學生的核心影響力,而小學階段的學生雖然好玩好動,但是學生對于體育知識的攝取能力不強,還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因此,每節體育課上的是否有創意,是否用新鮮的事物來刺激學生,讓學生產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即立足于趣味化的小學體育教學,分析了如何借助教學手段,使得體育教學更加有效。
關鍵詞:小學體育;體育知識;體育文化;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5-012
為了讓學生產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內在驅動力,教師要想方設法的增強體育課程本身的魅力,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發現參加體育活動的樂趣,結合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需求,根據立足于“健康第一”“運動第一”的教學目標,體育課程要進行適當的創新與優化,教師也要不斷的去發掘和找尋適合學生的教學策略,使得教學更加接近學生的需要,能夠激起學生內在的求知欲望,促進體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以下是筆者本人在體育教學實踐中的一點嘗試與探索。
一、追求開放的教學內容
根據小學階段學生好玩、好動的心理特征,教師要保證每堂課的教學內容多元化,一般不少于三個項目,課程的安排也不適合太長,教學結構要緊密聯系起來。比如,在訓練學生完成30米跑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轉換學生跑步的方式,不讓學生采取單一的來回跑或者是折線跑,而是通過幾者相結合的方式。同時,因為小學階段的課程內容一般非常簡單,教材中出現的技術動作也缺乏難度,教師如果單純的進行技術動作的教學,很難讓學生體會到體育學習的樂趣,因此,根據課程內容進行游戲化的更新或優化,才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快樂。比如,學生在學習某一新知識點時,往往會在操場上成隊列形式,聽教師講解課程,在學生排隊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組成不同的隊列形式,從課程開始就擺脫了以往一成不變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開始學習之前就對課程產生好奇心,讓學生對體育學習充滿憧憬和期待,能夠興奮、投入地參與到教師組織的體育活動中,并且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體育動作。
二、改革并健全教學方式
教師會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靈活應用教學方式,在應用新奇的教學方式時,需要教師照顧到學生的主動性,無論是學生的主動性影響還是教材內容的不適配,都很容易導致新奇的教學方式應用失去原有的效果。因此,在將教師學生和教材組合成統一的結構時,要選擇多角度多方面的教學主題。比如,在講解足球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喜歡的卡通片或電影,把學生的思維引到課堂中。在講解課程內容時,就會使理論基礎講解變得繪聲繪色,使學習基礎動作變得有趣。另外,教師的言談舉止都影響著學生,往往學生會根據一堂課來判定自己是否喜歡這個教師。因此,教師要格外注重自己在運用教學方式時的個人風采。比如,在組織學生進行分組運動時,教師要對每個小組進行語言鼓勵,這樣的方式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而不是簡簡單單的讓學生進行分組練習,這樣的教師更加貼近學生的內心,有助于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也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借助豐富的組織方式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
教師在組織課堂時所采取的具體方式,會影響學生對于體育課程的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圖片對學生實施視覺刺激,無論是其形象還是新奇的特點,都能夠給學生帶來全新的體會,自己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教師還可以根據需要把學生的活動場所分配情況呈現在紙上,讓學生來了解這節課的價值和意義。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系統進行教學內容的豐富和創新,課件的制作能夠拓展學生的學習視線,無論是呈現體育常識,或體育文化的賞析,都能夠借助簡要的文本和生動的語言講解,打動學生的內心。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常應用哨音來指揮學生的動作之外,還可以通過其他的聲音來刺激學生。比如,學生在學習新動作時,教師就可以播放有背景音樂的視頻,讓學生跟著音樂練習動作,踩著音樂的節點,學生在練習動作時會記憶深刻。在學生參與體育比賽時,教師還可以運用氣勢磅礴的歌曲,為學生渲染氣氛,這種比教師單純的加油吶喊更能夠打動學生。只有教師將課程內容呈現得更加豐富,更加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更能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才能夠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一直存有好奇心與求知欲,并在求知欲的帶領下進行體育課程知識的探索與技能的學習。
總而言之,教師要把握住小學階段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根據合理的教學對策靈活轉變教學方案,使得授課內容可以達到學生的需求,各種各樣的教學手段,最終都是為了輔助教學,讓學生真的愛上體育課。只有明確新課程改革的實質,將學生放在第一位,貫徹“健康第一”的教學目標,教師所組織的教學活動才會充滿活力,學生才會與教師形成完美配合。
參考文獻
[1]侯雋. 提高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 科技致富向導, 2011(032):87-87.
[2]李寶蘭. 提高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 考試周刊, 2016(75):117-117.